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国群 《法制博览》2015,(5):108+107
根据我国《刑法》第二十五条规定:二人以上共同过失犯罪,不以共同犯罪论。由此可见我国刑法存在共同过失的提法,同样承认共同过失犯罪的,只是不以共同犯罪论处。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道路交通司法解释中第五条将共同过失犯罪明确,引起学界较多争论。我国共同过失犯罪的存在是有必要的,也是逐渐的在突破立法。但是我们应该怎么对待过失共同犯罪行为的入罪,不能将所有的共同过失行为都定为共同犯罪。应该明确共同过失犯罪的类型——共同过失正犯。  相似文献   

2.
在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加持下,互联网医疗行为打破了传统医疗行为的地域限制,实现了医疗资源的共享。互联网医疗行为与传统的医疗行为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尤其是互联网医疗中远程医疗模式的应用,使得传统的医疗过失犯罪理论在互联网医疗过失犯罪的认定与处理中遭遇了困境。医疗过失犯罪认定的关键在于医疗注意义务和医疗注意能力的判断。在追究互联网医疗过失责任时,不应拘泥于传统医事刑法对医疗过失责任的判断标准,而应在充分认识互联网医疗行为特征的基础上,探寻互联网医疗中医务人员注意义务和注意能力的内容及判断标准,进而准确地认定医疗过失及合理地分配医疗风险和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3.
在危害公共安全罪中行为人实施危害行为时所持的心理状态及由该行为所引发的危害结果将影响能否定罪及定什么罪的问题,本文将从犯罪故意与过失视角探讨危害公共安全罪中罪与非罪之认定、此罪与彼罪间的界定问题。  相似文献   

4.
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本文试从证明责任的含义出发,对其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并从不同方面进行了讨论。以此引出对我国刑事诉讼法证明责任标准的思考,提出了一些我国刑事诉讼法证明责任标准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5.
6.
台湾青少年犯罪问题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犯罪朝着恶质化、低龄化、团伙化、网络化等多元方向发展,给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造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家庭的,又有学校和青少年本身的因素,在这些因素中,社会和家庭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主要方面。台湾当局和各种社团针对这种现象,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不可能从根本上遏制青少年犯罪的进一步发展,这一问题困扰着台湾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某内地省份未成年人犯罪状况的调查,经与成年人在犯罪数量、犯罪类型的比较,认为未成年人犯罪在犯罪数量方面与成年人犯罪没有明显差异。这表明我国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总体是健康的、平稳的。未成年犯罪人在主要犯罪类型的分布上总体同成年犯罪人呈一致的态势,在某些犯罪类型上,两者在量上有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网络犯罪之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要有效地防治青少年网络犯罪,必须坚持以预防为主,打防结合,标本兼治的综合防范体系。在社会对策方面,既要加强“三位一体”的社会教育,又要加强网络自身的管理和安全;在刑事对策方面,既要加强刑事立法方面的建设,又要加强刑事司法方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遵艺军兄吩咐,到犯罪学茶楼聊聊30年研究犯罪心理学的心得。因近10年来,已将研究重点从抽象思辨转入具象实证,难以提出体系完整的认识与观点,仅就自己的研究感悟在此略表,与同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法制博览》2016,(29):7-8
当代大学生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水平,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但是近几年来,大学生犯罪事件屡屡发生。涉案的大学生行为比较凶残,给社会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那么为什么大学生犯罪事件频繁发生?本文通过剖析大学生犯罪特点与犯罪原因,来探讨下如何预防大学生犯罪。  相似文献   

11.
量刑程序不仅仅获得了相对独立的身份,同时也逐渐意识到定罪程序与量刑程序的诸多不同。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关于证据证明方面的研究。我国对于量刑程序的证明规则的规定较模糊,对于证明对象、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的界定,理论界存在不同的学说,由于量刑程序的特殊性,为了让其能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构建一套独立的量刑证明规则。  相似文献   

12.
临海市公安局关工委金荣 秀,金昌龄来稿认为: 青少年走向犯罪,外因只是条 件,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青少年走 向犯罪在主观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 面原因: 1.“以自我为中心”价值观念的 滋长是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 据他们调查,50%以上的犯罪青 少年都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我国大陆未成年人犯罪走势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要了解未成年人犯罪(在大陆界定为14—18岁年龄段的犯罪)走势,必先了解整体犯罪走势。本文通过数据与资料分析,探讨了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急剧上升的趋势以及突增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基于未成年人的自身特点,其在犯罪作案地点的选择上,曾具有很大随机性。但近年来的调查报告显示这一点已有场所化的倾向。这是犯罪思想与意识成熟的表现,契合社会发展。不良娱乐场所是典型的犯罪场所;校园内外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高发地。环境犯罪学中的“犯罪机会与认知空间交叠”理论可以诠释这种选择。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犯罪研究之学科化:回顾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犯罪研究的学科化肇始于1980年,并且在80年代已经初步定型。1987年12月所出版的曹漫之主编《中国青少年犯罪学》一书是青少年犯罪学科化的重要标志,该书基本确立了中国青少年犯罪学的学科体系,直到今天仍然未能被超越。不过,就作为一门学科而言,青少年犯罪学仍然是很不成熟的,甚至其生存也是堪忧的。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的社会问题,全世界已将其列为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社会公害。在我国,近些年青少年犯罪问题也日益突出,不仅在案件数量上急剧增加,而且犯罪成员在案件总数中所占比例也在大幅度上升,给社会发展和稳定构成了一定的威胁,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比较研究了几个主要国家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基本做法,并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在我国应采取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南京市2001-2003年3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基本情况、犯罪类型与特点、犯罪成因的分析,结合国内外专家提出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对南京市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亿万家庭的幸福安宁。当前,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应立足于教育和保护,这对国家、社会、家庭及未成年人自身等都有着重要意义。家庭是未成年人社会化的第一场所,也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保护缺失容易诱发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缺陷,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成因。加强家庭保护,严防家庭保护缺失,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其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帮派是指由25岁以下青少年参与的,三人以上固定成员、有组织和活动规则的从事犯罪与非行的青少年犯罪团伙。青少年帮派犯罪不同于成年人的有组织犯罪,其犯罪人具有特殊性,而且所谓的“帮派”也是与成人的犯罪组织有明显的区别。但是,青少年帮派也有可能为成人犯罪组织所利用甚至发展成为黑社会(性质)组织,因此,有必要针对青少年帮派的特征和形成因素进行探讨,进而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和矫正的措施。最终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维护社会的有序和稳定。  相似文献   

20.
表见证明以高度盖然性的经验法则为基础,依据客观事实发生经过,直接推定过失或因果关系的要件事实存在的证明制度。表见证明本质上属于证据评价活动,在民事诉讼活动中发挥着避免适用证明责任裁判的功能,因此,应将表见证明引入我国并将其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