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落脚点,从发展科学技术和全面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需要出发,提出了发展科学教育的重要观点。江泽民的科学教育观内容丰富、系统完整,概括而言包括科学教育的战略地位、科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和科学教育的实践基础三方面内容。江泽民的科学教育观对于发展我国科学技术、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和全社会的科学教育水平,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民主》2020,(8)
正科学素养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随着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这个变化也表现出不平衡性,城乡存在着差距,劳动适龄人口科学素质不够高,大多数公民对基本科学知识了解程度不够,不科学理念和行为较为普遍地存在,愚昧迷信还有生存土壤。公民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和社会事业进步发展的步伐。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全  相似文献   

3.
新媒体是一种更有效的信息传播工具和传播手段,对科学知识与科技信息的传播及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新媒体不仅是公民科学知识与科技信息来源的重要载体,也越来越成为现代科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在对公民科学素养教育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新媒体工作人员的科学素养水平、推广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鼓励科学家或专业学者参与到网络新媒体科学信息资源建设中来,是发挥新媒体在公民科学素养教育方面积极作用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公众科学素养影响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素养不仅是公众对科学应具备的基本涵养,更是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影响因素,深刻影响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广度、深度和效率。公众科学素养是培养政策参与意识的基础,决定了公民的政策参与能力和利益驱动机制作用的发挥。我们既要看到其因果关系的不明确性以及诸多的限制因素,又要寻求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多种途径。  相似文献   

5.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研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众科学素养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开展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研究已经有15年时间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对调查研究意义的认识存在偏差,对测量指标本土化研究不够,调查研究主体单一,调查研究密度过大等。因此,完善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研究需要端正对调查研究意义的认识,加强测量指标的本土化研究,增加调查研究的主体范围,调节调查研究的密度等。  相似文献   

6.
滕俊 《各界》2007,(4):104,113
该文主要探讨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像科学家一样的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得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四川文理学院大学生科学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了性别、民族、生源、专业、父母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对大学生科学素养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专业背景和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之间科学素养水平存在显著差别,同时,母亲的受教育程度也影响着大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8.
沈颖 《瞭望》1996,(Z1)
政府重视 法律保证 许多国家的政府已经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的竞争明显地表现在国民科学素养的竞争。这些国家不但政府重视科学普及,而且还通过立法来保证贯彻、实施。 1994年,美国克林顿政府发表了《科学与国家利益》的重要文件。这份总统声明直接阐述了提高国民科学素养的必要性和为美国培养21世纪最优秀的科  相似文献   

9.
张鹰 《瞭望》2002,(19)
4月16日,北京市第二次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正式启动,经过系统培训的400余名调查员陆续进入4000户居民家中调查。问卷按照国际通用的研究方法设计,内容包括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对科技的态度和对国家科技政策的理解程度等。据悉,从1990年至2001年,中国科协已对国内的公众科学素养进行了四次调查,培养科学素养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本内容,科普是提升科学素养的一条重要渠道  相似文献   

10.
科学素养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学川 《学理论》2009,(11):109-110
科学素养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成长的影响体现在: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供必要的科学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为他们在事业上的创新与成功提供必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条件;为他们精神生活质量的提升提供内在要素和动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之科学素养的形成和提高,需要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教师的科学素养的提高、课程体系的建设、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的加强等几方面的合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5,(14)
如何达到科学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保持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策略?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以此为出发点,总结了许多宝贵的教学方法,例如:探究发现法、实验探索法、现状调查法、作品制作法、模拟创造法等等[1]。这些教学方法为我们开展科学教学提供了参考,促进了科学教学的发展。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前人的教学经验,我们总结了"三述"教学法,即"背述"教学法、"串述"教学法和"推述"教学法。背述、串述、推述三种教学方法相互联系,构成"三述"教学法。  相似文献   

12.
<正>2016年的"科技三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明确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提升全民科学素养水平,建立高素质的创新大军,夯实"中国制造2025"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氛围,都少不了优秀的科普作品。科普图书是科普工作的  相似文献   

13.
范素梅 《学理论》2013,(30):249-250
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和衡量课堂成效的重要指标。《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如何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检验教学行为结果与期望是否一致,在基础课堂教学中显得更为重要。就教师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展教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公众科学素养对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众科学素养影响着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广度、深度和效率。究其原因,公众科学素养是培植良好政策参与意识的基础,直接决定公民政策参与能力的高低并有助于利益驱动机制作用的发挥。面对这种影响,我们既要看到其因果关系的不明确性以及诸多的限制因素,又要谋求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多种途径。  相似文献   

15.
这几天,北京的科学家和科普工作者变得更加忙碌了——走出实验室参加更多的社会活动。面对公众科学素养亟待提高这个现实,他们要借助像北京科技周这样的大型活动做科普。 为配合今年科技周,北京市刚刚进行的一项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初步结果显示,每1000名北京人中,  相似文献   

16.
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三位一体的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迫切任务。就当前大学生人文教育缺失的现状及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加强高校人文教育的举措如下:构建完善合理的课程体系;创造交叉互融的教育空间;培养开拓进取的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17.
领导者应具备较全面的文化素 养,包括科学素养与人文素 养,然而,就现实情况来看,为数不少的领导者所具有的人文素养较之科学素养而言,大为逊色。从表面上看,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阶段,人文素养的滞后无碍大局,其实,这是一个十分有害的认识。人文素养是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以及在文化艺术方面的修养,关系到领导者的思维方式、思想水平、追求目标、人格魅力直至决策水平。人文素养的短缺,终将造成领导工作的失衡乃至失误。 (一)近几十年来,科技的不断进步使物质文明得到狂飚突进式的发展,人们在充分享受物质文明带来的硕果之际,不期…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在高校针对大学生开展旨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科普教育可以将科学素养内化为学习习惯,从而优化学风。这是以人为本促学风的重要手段,也是内涵式发展的一条途径和一种思路。开展科普教育的策略可以从提高科普教育的认识水平、完善科普教育的保障制度、打造科普教育品牌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起,西方科学哲学家逐渐意识到没有绝对独立的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普遍具有诠释学的特征,特别是科学诠释学的提出与建立,更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科学进行重新定位与思考。实践的科学诠释学体现在科学观察与科学发现阶段及科学理论的生成中,还体现在语言的分析上。实践的科学诠释学具有以下特征:科学诠释学对综合理论与实践认识做出的双重分析,是分别建立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和诠释学的实践基础上的;从科学诠释学的角度出发来反思科学实践,科学实践是具有开放性、社会性特征;实践的科学诠释学有着广泛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领导科学作为一门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具有科学性、实践性、综合性、动态性等许多特征。研究这些特征,对于开创领导科学的新局面,完善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领导科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试对领导科学诸特征中的综合性特征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