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卷首语     
舆论界曾一度训诫中国百姓: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太贪心不足了!有肉吃,当然是好事;有不平之事,骂骂娘,也是应该的。不平则鸣嘛!人是“经济”的人,也是“政治”的人,我们绝不能停留在“有肉吃”的水平上。现在似乎大家都明白了:要从根本上解决“有肉吃”和“不骂娘”的问题,只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这剂良方。  相似文献   

2.
心穷     
时下有两句话颇为流行,一句是“穷得光剩下钱了”,另一句是“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并不完全是有钱人的显摆,两句话的意思几近相悖,却印证了同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心穷!也因此有相当多的人抱怨,中国有钱的人逐年增加,社会慈善意识却极其淡薄;某些官员们的收入在增加,贪污腐败却难以禁止……贪婪者不是因为没有钱,而是缘于心穷。  相似文献   

3.
中国政治体制的改革,远远落后于中国经济改革的发展,30多年的积弊已经显现。说实话,中国国内的政治环境,较之30年前,已经好上太多。人民不仅有了一些体面的生活,也有了较多的民主,这是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带来的结果。如果说“拿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是过去的一句牢骚话,那么今天基本已经成为事实。比如互联网可以看做是普遍“骂娘”的平台。遗憾的是,民主并不只是抱怨几声而已。  相似文献   

4.
趣味概念     
◎天堂与地狱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谈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时,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个孩子请神仙告诉他天堂与地狱的区别。神仙就带他去看两个房间。在第一个房间,孩子看到一个摆满美味佳肴的高台,可惜所有的食物只能用三尺长的筷子去夹。这时,一群饿汉冲进房间,用筷子夹起食物就要往嘴里塞,却怎么也吃不到,急得直哭。神仙说:“这就是地狱。”在另一个房间,同样的高台、同样的食物、同样的筷子,但取食者却彼此帮助,你喂我吃菜,我喂你吃肉,三尺长的筷子运用自如。神仙说:“这就是天堂。”厉教授说,互帮互助是“天堂”,自私狭隘只能走向“地…  相似文献   

5.
<正> “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句俗语形象而生动地概括了当今社会中这样一种普遍现象:既要充分享受各种好处,又对现实生活中需要付出的某些代价而不满。有人认为这种现象是人们对改革的期望值过高引起的,因此主张使人们增加对改革艰巨性和长远性的认识,以增强其承受能力。然而,人们期望值过高的原因又何在?是宣传上的失误还是实践上的失误所致?如何才能走出偏执的迷谷? 人们对改革期望值过高的现象确实是存在的,但深究其原因,绝不在于宣传上的失误,而是在于特殊历史时期中的心态积淀。建国以来,我国在社  相似文献   

6.
筷子随想     
<正>筷子,又叫箸,福建人和潮州人至今还是以箸来发音。要求功能才发明出来的,有一说是用筷子夹东西,才不会把食物弄脏,这我不太相信,古人有得吃已感幸福,那管得了那么多?  相似文献   

7.
"端起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已经是个老话题了,最近看到宋志坚先生对这个问题的"旧话重提",颇觉有趣,觉得  相似文献   

8.
“骂官”     
有句“骂娘”的话:“当官的没有好东西!”尖锐辛辣却也偏激得离奇。可是骂者听者皆不以为忌。这骂要是搁在二三十年前,那后果就难说了,给你扣顶“攻击”什么,“否定”什么,“污蔑”什么等的“帽子”,都不是不可能的事,虽然大家明白,一般像这样的笼统潭驾,常常不过是气话。宽松是一种社会进步,类似上述一类的“骂娘”的话,其之所以能够在现实中经常出现,除了应从所写对象那里加以解释之外,恐怕还要说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进步。由此角度观之,所谓的“吃肉骂娘”,实在是改革开放带给人们的‘福气”。不过以“骂娘’减曰“骂官”…  相似文献   

9.
吴筇 《创造》2004,(1):34-35
"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这是改革开放早期人们十分熟悉的一个说法.当时有的领导干部对这个话有想法,无非是为某些群众何以在改革带来了显著实惠的同时却产生越来越多的牢骚感到困惑.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有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即一个和尚挑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同时,也有“十根筷子折不断”和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故事。我们能否从这两个相互矛盾的故事中,找到一种统一的思路和方法,用以解决经济效率低,以及下岗分流和再就业问题呢? “人多误事或坏事”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故事,表明人多往往误事或坏事。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11.
趣味概念     
◎棘轮效应商朝的纣王登位不久就用象牙筷子吃饭。他的叔父箕子忧心忡忡地对大臣们说:“大王用象牙筷子,必定再不会用土制的瓦罐盛汤装饭;有了犀牛角杯和美玉碗,吃的自然是美酒佳肴,穿的要绫罗绸缎,住的要富丽堂皇了。对这样的后果我不寒而栗。”5年后,箕子的预言果然应验了,纣王肆意骄奢,断送了商汤的江山。箕子对纣王的担忧暗含了现代经济学上的消费理论——棘轮效应。棘轮效应,又称制轮作用,是美国经济学家杜生·贝利提出的,指人的消费习惯形成之后有不可逆性,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于向下调整。这就像在机械传动中的“棘轮”(齿轮)一样,只能…  相似文献   

12.
妙语     
《时事报告》2013,(11):5-5
历史反复证明,离开和平稳定,发展无从谈起。东亚许多国家都是用筷子,用筷子的人都知道,一根筷子很难吃着东西,两根筷子一起用才能夹到食物,一把筷子捆在一起就不容易折断。每个峰会成员国对地区安全稳定都负有责任。  相似文献   

13.
“第五代人”的提法在中国的出现,到底是一种社会现象,还是一种社会事实?弗洛姆曾提出过“社会性格”这一概念,并认为通过它可以解析社会现象、了解社会过程。如果在“第五代人”身上有一种共同的东西,使他们具有一种社会性格,那么或许通过分析“第五代人”的社会性格,可以促使我们反思当今中国社会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实,“第五代人”的出现是由当代中国深层的“社会结构”因素所致,“第五代人”的社会性格与当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病从口入     
很多人都知道“民以食为天”和“病从口入”这两句话。进食通常是要用口的 ,基本国情中的“人口”这个词 ,妙就妙在把“人”与“口”连在一起。人们将勉强谋生叫做“糊口” ,英语里也有“现挣现吃”或“做一天吃一天”(fromhandtomouth直译即为“从手到口”)之说 ,可见人要吃饭是极其普遍的事。当然 ,除了食物之外 ,还有药物也经常是口服。因此 ,虽非所有的病都从口入 ,但病从口入的机会无疑很多。致病甚至致命的食物和药物不能不管 ,这可是公共管理首先是政府管理中必须高度重视的大问题。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空前加快 ,食品中的快餐、速食、…  相似文献   

15.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这一智慧的民谚,生动地勾勒出大千世界生生不息的秘诀,这便是,世间存有一个甲吃乙乙吃丙依此类推的生物链。说是生物链,其实是食物链。说是鱼虾如此,其实一些社会生活中的腐败现象又何尝不然。最近关于人的“另类食物链”的两条新闻格外让人关注,说的是以权谋私的腐败食物链。一是安徽灵璧交警的腐败食物链:交警明目张胆“吃”司机、公安局原领导肆无忌惮“吃”交警、交警内部逐层“吃”———当然是司机这样的平头老百姓最为遭殃了,“上头”缺银子花了,就赶紧下指标、派任务;交警呢,就想尽一切办法、…  相似文献   

16.
纣王登位不久,就用象牙筷子吃饭。他的叔父箕子劝道“:大王用象牙筷子,必定再不会用土制的瓦罐盛汤装饭;有了犀牛角杯和美玉碗,吃的自然是美酒佳肴,穿的要绫罗绸缎,住的要富丽堂皇了。对这样的后果,我不寒而栗。”纣王听后不以为然。5年后,箕子的预言果然应验,纣王肆意骄奢,断送了商汤的江山。虽然对一个堂堂帝王而言,区区一双象牙筷子确实算不了什么。然而,有了象牙筷子,自然还会想别的。欲望的闸门一旦打开,就再也不好控制了。纣王的历史悲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现代经济学上有一个消费理论——齿轮效应。即人的消费习惯形成后有不可逆性…  相似文献   

17.
我们中国有个“国问”—“吃了没有?”平时说来听来都无所谓,但细细想起来,总有点不是滋味:除了“吃”,就没有什么更好的问候语了吗? 本人常跟朋友谈起“吃了没有”这句问候的文化背景、文化内涵,及其在现代文明社会是否还该有多大的生命力的问题。 一位朋友说:“中国人经历过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残酷的压廹者、剥削者。特别是  相似文献   

18.
《韩非子·说林上》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纣王请人为自己精制了一双名贵的象牙筷子,箕子见了,十分担忧。他认为,一旦有了象牙筷子,就再也不会用陶罐土碗盛饭菜了,一定要有明犀碧玉做的杯碟来相配;使用玉杯和象牙筷子,就绝不会吃小米蔬菜,务必吃象尾和豹胎一类的山珍海味;吃了象尾、豹胎,就再也不会穿粗布,住茅房,一定要穿锦衣,居大厦。这样下去,享乐的欲望就会不断扩大,必然要用普天下的民脂民膏来填饱一个人的欲壑,那样国家就危在旦夕了。果然,纣王最后就因为荒淫无度而亡了国。一双牙筷,预示亡国之危。箕子这个推断,见微知著,从端倪推  相似文献   

19.
《韩非子·说林上》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纣王请人为自己精制了一双名贵的象牙筷子,箕子见了,十分担忧。他认为,一旦有了象牙筷子,就再也不会用陶罐土碗盛饭菜了,一定要有明犀碧玉做的杯碟来相配;用了玉杯和象牙筷子,就绝不会用来盛小米蔬菜,务必装象尾和豹胎一类的山珍海味;吃了象尾、豹胎,就再  相似文献   

20.
来源于侦查实践的“侦查中主体人际互动”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问题。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破除技术崇拜,实现“人”的回归。对于理解侦查现象与解决侦查实践中的问题,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互动的思维进路和分析模式,勾勒出对抗式和合作式司法模式下侦查程序的双重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