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国对本国、本民族以及世界的认知、情感、评价等观念的因素应当是该国外交政策的根源,而且这些因素也必然会对该国外交产生重大的影响。俄罗斯在历史与现实的互动中建构的观念结构,对于转型期俄罗斯外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3 个方面:一是观念的粘合剂作用;二是观念的路线图作用;三是观念植根于制度之中并产生持续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民族主义是俄罗斯在历史嬗变中形成的独特思想文化.西化改革失败后,俄罗斯国力和国际地位日趋衰弱,以追求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国家民族主义迅速兴起,它压倒包括自由主义在内的各种意识形态,成为当代俄罗斯最具影响力的政治思潮.当代俄罗斯国家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文化,对俄罗斯的外交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论述了国家民族主义对普京执政以来的俄罗斯外交政策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冷战后波兰对俄罗斯的外交政策表现为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既要疏俄、防俄、抑俄,防范霸权式的俄罗斯东山再起,又要改善对俄关系,并与俄罗斯建立起比较正常和稳定的双边关系。可以预见,随着欧盟政治一体化的深化和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以及独立安全防务政策的加强,波兰对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将更多受欧盟对俄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苏联解体至今,随着政治经济转轨的完成和双方国家利益与外交政策的磨合,俄罗斯与波罗的海三国走出了"文明离婚"的困境,步入了务实合作的道路,但是还没有建立起睦邻友好关系.俄罗斯对波罗的海三国政策缺乏连贯性和协调性,受到北约因素和欧盟因素的深刻影响,具有政治导向性.影响俄罗斯与渡罗的海三国关系发展的不利因素包括讲俄语居民地位问题、三国的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三国的反俄政治势力;有利因素包括俄罗斯同欧洲长期合作的政策取向、三国与俄罗斯发展经贸合作的互利性.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俄罗斯与波罗的海三国难以建立真正的睦邻友好关系.  相似文献   

5.
自俄罗斯独立以来,所制定、实施的从全面西倾到全方位的外交政策,与其独特历史传统、地理位置、政治文化、经济发展及国际形势密切相关,其中,大国思想始终是其外交政策中心、宗旨.作为邻国我们关注俄罗斯外交政策发展变化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从俄罗斯民族心理和社会现代化入手考察了俄罗斯20世纪90年代初政治转型的基础,然后从意识形态(非)政治化入手,分析了叶利钦时期的政治生态和普京时期政治稳定化背后的原因。结论认为,俄罗斯的民族心理和社会现代化水平在实质上对俄罗斯转型以来的政治发展进行了限定;意识形态的(非)政治化政治化分别适应了转型的需要和秩序重建的需要。俄罗斯民族心理通过意识形态政治化所表达出的群体信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俄罗斯政治发展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7.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和格鲁吉亚两国由于历史、民族、驻军等原因,彼此之间矛盾不断。2008年俄格冲突爆发,格鲁吉亚与俄罗斯断交,随后退出独联体,俄格关系进入了冰冻期。近一年来,由于格鲁吉亚政局及外交政策发生了变化,俄格关系出现了改善趋向。  相似文献   

8.
冷战结束后,如何进行国家定位再次成为困扰俄罗斯的重大问题,并对其外交政策的调整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俄罗斯对其国家地位如何定位以及如何制定与之相关的国家外交政策,也是它在未来发展道路上必须认真考虑和首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整体上处于内外交困的状态.作为俄罗斯的最高当权者,叶利钦总统试图在外交领域重建俄罗斯的大国形象.叶利钦时代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几经调整,一波三折.但由于俄罗斯自身的原因和国际环境的影响,叶利钦并没有在外交上给俄罗斯带来更多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全球化的兴起同步发展。因此 ,从戈尔巴乔夫到普京 ,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形成无不打上全球化的烙印。由于对全球化的认知不同因而使对外政策的形成也具有各不相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2007年对柬埔寨第三届政府来说是本届执政的最后一年,也是关键的一年。这一年的形势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好,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执政的人民党,在4月举行的地方选举后,在国家政治中的主导地位得到进一步的确立。政府提出的发展经济的“四角战略”等各项政策获得顺利推行。桑兰西党取代奉辛比克党(简称奉党)成为第二大党后,柬埔寨两党政治局面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2.
外交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内政治的延续,作为后殖民国家的印度尼西亚,其国内社会的特性对外交政策的影响尤为显著。这种影响表现在其内部的脆弱性——多样而分裂的族群、宗教、领土等问题,被视为对国家潜在的威胁,因此而产生的不安全感影响了外交政策。其独立自主外交、不结盟政策、对大国的疑虑都是这种脆弱性的体现。在中国对印尼以及东南亚的外交政策中,要充分考虑后者的脆弱性及由此衍生的不安全感。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印度尼西亚全方位外交战略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着不断变动的国际政治格局,为了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印度尼西亚的外交战略在坚持"独立、积极"原则的基础上也适应新的形式有所调整。苏西洛在2009年成功连任印尼总统,这使他有机会继续引导印尼的外交政策方向。印尼的外交战略从苏西洛第一任期的"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航行"发展到现在的"全方位外交",即以重树在东盟的领导权为基础,积极开展双边和多边关系。  相似文献   

14.
革新开放后的越南外交战略与中越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86年越南开始实行革新开放,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发展战略。为了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越南政府不断调整对外战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国际环境。中国是越南最重要的邻国和地区重要的国家之一,在越南的外交政策制定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1991年中越关系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不断发展,当前处于最友好时期。  相似文献   

15.
1954年日内瓦会议以后的10年是中国和柬埔寨关系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中,两国关系经历了一个从彼此缺乏了解到在国际事务中密切合作的过程。在冷战时期,中国领导人视美国为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因此,他们对外政策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要打破美国对中国的孤立和封锁。为了反对和削弱美国这个主要敌人,中国领导人在外交领域中运用统一战线策略,分化对手并争取中立势力。就柬埔寨而言,中国领导人的主要考虑就是如何赢得西哈努克对中国的好感,争取他的合作,防止柬埔寨加入美国组织的反华包围圈。此外,中国领导人也希望通过柬埔寨来扩大中国在亚非中立国家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俄罗斯的"中国威胁论"有其历史和现实原因,它是反华、侵华的历史残余,同时又有着较深厚的现实土壤,其内容比西方的"中国威胁论"更为广泛和具体。我们在制定对外政策时,应当对俄罗斯的"中国威胁论"给予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Despite efforts to develop a more ‘global’ presence in the Mediterranean, Spanish foreign policy has remained preoccupied primarily with the western Mediterranean. Security concerns have featured prominently in Madrid's policy towards this area, although Spanish economic interests have grown notably in Morocco over the past decade. Spain has looked to the EU for multilateral reinforcement in support of its own national objectives, chiefly through the Euro‐Mediterranean Partnership. It has found, however, that on major issues, such as northward migration, bilateral relationships remain fundamental to an effective pursuit of security. Policy effectiveness has been affected by a diversification of Spanish foreign policy ambitions under Aznar and a lack of coherence between northern and southern security concerns.  相似文献   

18.
"南宁渠道"既是一条综合的、宽广的、多元的、立体的、稳固的、多边的、双边的、时代的、开放的、包容的、共赢的、文明的渠道;也是政治互信、政策沟通、设施相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的渠道。它有力地服务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国家周边外交战略及中国与东盟各领域各层次的交流合作,极大地提升了广西在中国—东盟合作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广西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并促进了广西的对外开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Few studies to date have investigated the impact of digitalization on Putnam’s two-level game theory. Such an investigation is warranted given that state and non-state actors can employ digital tools to influence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at both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levels. This study advances a new theoretical concept, Domestic Digital Diplomacy, which refers to the use of social media by a government to build domestic support for its foreign policy. This model is introduced through the case study of the @TheIranDeal twitter channel, a social media account launched by the Obama White House to rally domestic support for the ratification of the Iran Nuclear Agreement. The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digitalization has complicated the two-level game by democratizing access to foreign policy decisions and increas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levels of diplomacy.  相似文献   

20.
How does leadership’s desire for political survival in ethnically heterogeneous democracies affect the probability of states exchanging nationalist foreign policy? I define nationalist foreign policy as foreign policy that aims to fulfill national self-governance using a civic or ethnic frame. I argue that civic-nationalist policy disputing the territoriality of one’s own state is more likely, while ethno-nationalist policy favoring the leadership’s foreign co-ethnics is less likely, when the size of the leadership’s ethnic group is small and the level of democracy is relatively high. This is because the leadership, under such domestic conditions, has to mobilize support from other ethnic groups in order to stay in power. Civic-nationalist policy allows the leadership to increase domestic solidarity across ethnic lines and mobilize support from other ethnic groups, whereas ethno-nationalist policy would risk other ethnic groups criticizing the leadership of being ethno-centrist. These hypotheses are supported by quantitative analysis using an original datase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