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皇权与绅权作为中国传统社会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不离不舍地嵌合在中华文明历久的社会演进之中。为清晰认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青年时代的费孝通便把"改造中国"以富民的人生理想定格在"认识中国"这个元点上,并终其一生"行行重行行"走访在华夏神州。《中国士绅》就是费孝通认识和描述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权力政治结构的代表作。复读这本学术经典,总能让人从中获得认知和改造中国社会的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2.
为缅怀与纪念费孝通先生为上海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以及他为上海社会学的成长壮大所给予的鼎力支持,也为更好地继承与发展他的学术思想与理论贡献,上海社会学会于2005年5月11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办了上海社会学界追思费孝通先生学术理论研讨会。来自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以及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各高校与科研机构的老、中、青社会学界同仁参加了会议。会议以费孝通先生的学术生平为主线,集中对其“志在富民”与“文化自觉”两大命题展开了讨论。“志在富民”:“乡土中国”的“行行重行行”上海大学副…  相似文献   

3.
基于“差序格局”理论的家庭和社区信息化应用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棠煜 《学习与实践》2009,(9):117-125
“差序格局”概念是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是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精辟概括。随后,费孝通先生自己或是其他学者对此进行了补充和研究。在信息技术大发展的背景下,此概念在应用层面仍需要系统地诠释和研究。本文试图从“差序格局”理论的演化过程出发,结合实践,勾勒出中国家庭和社区信息化的应用框架,为社会信息化研究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4.
从"江村"调查到"行行重行行"的社区研究历史轨迹,体现了费孝通先生为认识中国社会及走出社区研究困境所做的努力和贡献。研究指出,拓展个案法试图建立微型社区研究的宏观视角;而历史比较研究则希望比较更广阔的不同的社会背景所呈现的事件及行为;同时,本土化乡村社区研究也出现了第三种路径:个案调查与区域比较相结合,它们一起构成当下质性社区研究方法论上的三种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5.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费孝通2005年4月24日在北京辞世,享年95周岁。一生行行重行行,学术富民70载!为纪念这位学界泰斗,费老的学生、北京大学志愿服务与福利研究中心主任丁元竹教授为本刊撰文。  相似文献   

6.
在百年中国社会学的历史里,费孝通先生和吴文藻先生所创立的社会人类学派对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一是建构了一种新颖的社会学研究范式;二是提出了“社会学中国化”的研究目标;三是确立了中国社会学在国际社会学界的研究地位。费孝通先生还提出了中国现代化应走一条以“草根工业”为特征的内发型发展之路。从费孝通和老一辈社会学者学术实践的历程可以看到百年中国社会学发展的3个明显特征:实践性、本土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7.
乡土中国是对中国农业文明社会性质的形象概括。它与官僚中国形成中国二元文化格局。费孝通先生提出乡土中国有其深刻的内涵。差序格局和礼治秩序是乡土中国最主要的特征。传统伦理价值统摄的乡土中国其主要的道德调节原则是横暴力原则、同意权力原则、长老权力原则、时势权力原则。以传统伦理价值为精神内核的乡土中国,是认识传统社会和建设新农村的窗口。  相似文献   

8.
“天涯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天涯文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文化。中国最早出现“天涯”意念的文字表述,为汉乐府十九首中的《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古时交通阻塞,相去万余里,就视为“各在天一涯”。“天涯”寓离别之情,托相思之苦,如怨如诉,如歌如泣,引发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共鸣,振古于斯,悠悠两干余年矣。  相似文献   

9.
从基层管理的角度研究中国传统社会是认识传统社会的一个切入点。根据费孝通的研究和对他亲身经历记述可知,传统的江南社会的农村实行乡民自治。江苏溧阳史氏族谱、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契约,可以作为清朝至民国时期的江南农村是乡村自治的补充证据。在传统的中国江南社会,由于国权不下县,掌握着伦理规范与价值判断的宗族长老与乡绅,在乡村自治中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湖南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宏观认识陈久一现代化的本质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内涵1.现代化的本质“现代”是一个与“传统”相对立的社会范畴;完整的“社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性、整体性的社会学概念,它是指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全面改造自己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  相似文献   

11.
按照时间顺序将费孝通人类学研究方法谱系分为三个阶段: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和历史特殊论。在功能主义阶段,费孝通主要围绕着社区所具有的经济功能,从家庭开始,将社区生活得以正常维持与运行的各项制度连贯起来。在结构功能主义阶段,费孝通开始采取社区类型比较方法,探讨社会的维持和运行。在历史特殊论阶段,费孝通主要坚持跨文化比较分析与历史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乡土社会的社会结构。由此,笔者认为,费孝通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其终生关注的问题不仅是"志在富民",更重要的是,"乡土中国"遭遇"机器时代",由于社区功能、家庭功能逐渐被市场功能所取代而造成的社会解组问题。  相似文献   

12.
赵旭东 《探索与争鸣》2022,(9):53-66+177-178
重读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一书,其对乡土之变的发问,重新设定了我们理解过去中国、当下中国和未来中国关系的一个全新的起点。今天的乡土中国正在面临着一种乡土性之变,即所谓静态和秩序的阿波罗遭遇到动态和躁动的浮士德,或者说稳定性遭遇到不确定性。新乡土性意味着人心之变,同时表现为社会之变以及文化之变。所谓“新遇到旧”,意味着一种乡土中国在基层的草根式生长模式的转化,由此而生成一种旧乡土和新乡土之别,以及新旧二元变奏的乡村构造——“旧”的东西在顽强地应对各种“新”的形式的出现,同时尝试着各种可能的自我适应性的转化。也正是因为这样一种生活变奏,才真正保证了乡土社会自身的韧性力量的生发,即如费孝通描绘的乡土社会的总体性结构中一种生命力的动力性根源。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早期,费孝通以"认识并改造社会"、关注民生问题、"从实求知"以及坚守功能主义分析范式为其社会调查研究工作的学术取向。这一学术取向源于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中国农村经济的衰败、乡土中国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社会调查之风在中国的广泛兴起。费孝通早期社会调查研究工作的学术取向及其实践,不仅为早期社会学的"本土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当代中国社会调查研究走向本土性、乡土性、系统性和整体性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正>本次会议主题为“心态秩序:中国式现代化的演进与文明新形态的形塑”。“心态秩序”是费孝通在199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是他准备在莫迪拉·甘地国际会议上发言的一部分。1993年的这次会议的主题是“重新定义良好社会”(Redefining the Good Society)。费孝通着重讨论“秩序”问题,包括生态秩序、社会秩序、心态秩序三个层次。20世纪最后十年,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在2002年两次就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哲学社会科学,主要是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理论认识和科学思维,解决对社会发展、社会管理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科学”;它“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同志的讲话充分肯定了社会科学在认识、改造世界和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总体上说,警察科学属于社会科学。同样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  相似文献   

16.
冯建辉 《前沿》2010,(13):34-37
当代中国政府正面临着由传统的管制型政府向现代的服务型政府的转型。这需要当代中国政治哲学予以学理性关注。社会层级结构理论是把握马克思哲学本性而面向中国问题的当代中国政治哲学新范式。"权力至上"的传统社会层级结构对当代中国政治实践具有深刻影响,因此,需要从改造深层社会结构入手,逐步改造传统社会层级结构,把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社会层级结构转变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市场经济、服务型政府和公民社会所构成的三维制约的社会结构,以推进当代中国政府转型。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社会可说是一种以“伦理”为本位的社会。自鸦片战争后,这种传统的社会结构开始被破坏,而以“契约”为本位的新的社会结构的因素开始一点一点产生。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并不顺利,屡遭挫折,所以产生了明确要求用“契约”文化取代“伦理”文化的新文化运动,力图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特色之一,一方面对统治者起着警世的作用,使其在政治上谨慎从事,不能漠视民的利益和要求;另一方面为那些有着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的思想家提供了社会批判的武器和政治评价标准。中国近代思想家们在认识和传播西方宪政思想时,借用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语言加以解释和改造,使之适合中国文化的胃口。但正是在这一改造的过程中,他们也使自己向传统文化回归,从价值理念向工具理念退化。  相似文献   

19.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也是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和显著特征.“和谐”是中国当代社会的价值目标.心理健康教育应根植于中国传统的“和”文化基础之上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在“和”文化的基础上,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是:以实现个体身心和谐为根本,以建立人际和谐为核心,以促进社会和谐为最高目的.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中国大学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家好!谢谢乡土中国学会给我机会,让我在北大的讲坛上与大家交流。 听说乡土中国学会主要研究“三农”问题,这方面我很关切,但没有研究。我的书中也引用了“乡土中国”这个概念。上个世纪40年代,费孝通先生写了一本小册子叫做《乡土中国》,对中国传统社会提出了独到的见解,给我启发很大。我本人读书甚少,但是偶尔碰到一些令人警醒的思想,便铭刻在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