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要求司法工作者以该刑事政策为指导,恰当地行使刑事裁量权,体现我国防控犯罪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本文指出在该刑事政策的指导下,检察人员对自侦案件和公诉案件要严格把握好宽和严的尺度,做到该严则严、该宽则宽、宽严适度。今后应当从侦查阶段的裁量、审查起诉阶段的裁量、便诉交易制度以及污点证人豁免等几个方面将宽严相济刑事政策落实到检察工作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2.
结合实际,准确理解和科学执行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正确行使起诉权、不诉权、抗诉权和强制措施,真正将政策要求落到实处,是公诉工作的要义。  相似文献   

3.
2006年以来,宝山区院结合区位特点和工作实际,选准切入点,通过三运用、三推进等途径,以侦查监督、集中公诉等工作为抓手,积极探索和践行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在公诉环节的正确适用,充分体现该严则严,当宽则宽,严中有宽,宽中有严,宽严相济的执法理念,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促进司法公正和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4.
公诉裁量权是指公诉机关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审查相关案件证据的基础上,就具备足够犯罪嫌疑,符合法定起诉条件的犯罪嫌疑人是否提起公诉问题进行斟酌、选择进而做出处理决定的权力。[1]如何在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条件下正确运用和完善公诉裁量权,以有效化解和减少社会矛盾纠纷,是当前检察机关为构建和谐社会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又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手段,体现了以人为本和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体现了罪刑法定原则和罪刑相适应原则,对于有效打击犯罪和预防犯罪,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承担着法律监督职能的检察机关,要在司法实践特别是公诉工作中积极贯彻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坚持严格依法、区别对待的原则,既有力打击和震慑犯罪,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又充分重视依法从宽的一面,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6.
一段时期来,基层检察机关在公诉工作中积极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践中,由于受到政策固有的特性、法律和司法解释的不明确、公诉工作考核机制不当和不起诉案件办理程序繁琐、刑事调解制度不完善、抗诉权和量刑建议权运用不足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该项政策尚未实现效能最大化,还需要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探索,不断完善其实践机制。  相似文献   

7.
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是今年检察工作的主题,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刑事司法领域的体现。本文试从政策转变的原因着手,通过对政策的内涵和政策所体现的法律理念依据的分析,谈一谈具体在公诉环节如何贯彻和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笔者仅希望能借此文章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大家共同研究探讨如何贯彻和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体现法律的公平与正义,融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这对我国的法制建设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由严厉刑事政策与宽松刑事政策构成,对刑事立法及司法具有长期、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刑事政策。中央提出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表明更注重宽与严的有机结合,有利于纠正以往刑事政策中单纯追求"严"的倾向。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需要根据我国国情,在立法、司法等方面分别体现出"宽"与"严"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酌定不起诉作为现代公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价值层面契合诉讼的经济学原理,符合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刑事处遇上区别对待、繁简分流的要求,也顺应了构建和谐型司法的时代趋势。酌定不起诉制度的法律规定及实施现状与其价值纬度的合理性不相匹配,应进行必要的制度改良,以更好的舒放其分流潜能,彰显刑事法治的谦抑、轻缓趋向。  相似文献   

10.
吴东良 《法制与社会》2010,(32):130-130
刑事司法政策是刑事政策的司法化,是在刑事司法活动中对于刑事政策的具体运用。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的制定与适用应贯穿刑事司法活动的全过程,而不应当是片面的。宽严相济,应当坚持区别对待,该宽的宽,该严的严,宽严适度,宽严有据,而这一宽一严也必然包括司法机关对法律的遵守之"严",与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之"宽"。  相似文献   

11.
平等作为现代刑事司法的核心价值,对于防止公诉裁量权滥用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刑事学术研究和司法实践中,却长期得不到重视。对现代公诉制度的剖析表明,统一的专业资格、检察一体化、统一的公诉政策、歧视性起诉辩护制度保障了司法平等在公诉中的实现。我国应当相应完善此制度,以更好地保障当事人获得平等保护的权利。  相似文献   

12.
杨仁泉 《法制与社会》2010,(32):298-298
刑事自由裁量权主要是指在刑事法律的适用过程中,由相关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刑事法律的允许范围内,对实施的多种方式的自由选择。本文主要通过刑事自由裁量权在宽严相济政策下的价值分析、行使原则的论述,试提出对我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的刑事自由裁量权完善的有益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不起诉制度作为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具有广泛的诉讼价值和司法功能。应当探索不起诉制度,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法理基础及价值追求,讨论分析不起诉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而提出完善不起诉制度的设想及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4.
韩清 《法制与经济》2009,(19):67-69
当前,宽置相济刑事司法政策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刑事政策。本文以检察机关公诉环节为视角,通过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产生的历史背景、价值取向、司法应用等问题进行研究,对当前检察机关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主要形式一刑事和解制度进行反思,进而提出通过构建附条件不起诉、社区矫正、被害人国家补偿等各项配套制度,解决适用刑事和解制度存在的种种问题,进一步完善检察机关适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司法模式。  相似文献   

15.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包括刑事立法、司法、执法多个方面,在司法领域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即为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其精神实质是对待不同的犯罪行为人,根据其犯罪情况和人身危险程度,采取宽严不同的刑事策略,该宽则宽,该严则严,宽严适度,宽严有据。可以说,该政策的提出,丰富了“严打”方针的具体内容,是我国具体刑事政策的发展和完善。那么,作为一项新的刑事司法政策,它是否与我国固有的刑法基本原则相适应,如果存在冲突,其又应如何协调的呢?笔者欲在此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6.
宽严相济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刑事政策,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更是具有现实意义,最近,最高人民检查院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在检检察工作贯彻执行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见》。规定在批捕、起诉、查办职务犯罪各项工作中,都要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做到该严则严,该宽则宽,宽严有度,使检察机关执法办案活动既有利于震慑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又有利于化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7.
周凡 《法制与社会》2010,(31):174-175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提出"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如何在公诉工作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是当前公诉工作改革的重点之一。本文以检察公诉的实践为视角,在简要阐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基本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该政策在公诉环节的运行现状,并提出了相关完善的想法。  相似文献   

18.
暂缓起诉被认为是起诉便宜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该制度作为我国公诉制度的一项改革措施,在保护未成年人、控制犯罪和缓解司法资源紧缺的压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暂缓起诉制度不仅符合我国当前和谐语境下的刑事司法理念,也是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必要选择。本文对暂缓起诉制度的概念、性质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对在我国确立暂缓起诉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对该制度的具体操作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检察机关适用酌定不起诉情况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建玲  杨秀春 《政法论丛》2009,(4):109-112,F0003
酌定不起诉制度是基于起诉便宜原则而确立的,其通过对轻微犯罪进行非刑罚化的处置,适时终结已经启动的不必要的刑事追诉诉讼程序,是检察机关贯彻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重要载体。由于在法律规定、理解适用、工作机制等方面的原因,目前酌定不起诉的适用率仍然极低,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检察机关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的效果,亟待改进与完善。  相似文献   

20.
刑事起诉政策的特征具有制定主体上的广泛性、限制性、层次性;内容上的一贯性、灵活性、调整性;价值目标上的公正性、合理性、有效性;渊源形式上的多元性、分散性、互动性.刑事起诉政策的调控模式可分解为:诉与不诉、公诉与私诉、从速诉与从缓诉、普通诉与简化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