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代西方执政党建设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正帅 《前沿》2005,(10):211-214
当代西方执政党的运作,有其独特的条件和基础,如多党竞争、成熟的市场经济、长期形成的法治文化等,理论与实践模式存在很大差异,不能照搬照抄。但是,在政党政治条件下,不同的政党有着不可否认的共性,通过对不同类型执政党的运作进行研究比较,能帮助我们深化对执政党建设和执政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对我党的建设也不无警示、借鉴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试析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执政党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龙辉 《岭南学刊》2006,3(1):30-33
必须把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置于优先位置,都担负着社会整合的功能,执政党也都有被异化的可能,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执政党的一般特征。而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与西方的执政党,在执政党的产生和获取政权的方式,执政党的自身角色,执政的范围,执政党与其他政党的相处方式,执政党的内部结构和执政党与军队的关系都有重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对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纵观世界各国的执政党,加强其自身建设已成为趋势。由于政党性质、执政环境的不同,各国执政党的建设没有也不可能形成某种单一的模式。但作为执政党,这些党的建设仍有一些共同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曲星 《时事报告》2011,(12):26-27
西方的执政党与反对党之间是零和关系,反对党的政治前途寓于执政党的失败之中。当权力的相互制约异化为朝野的零和博弈,受损的就是公共服务的效率。  相似文献   

5.
西方执政党协商民主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共产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各国执政党协商民主涉及执政党内部不同派别、执政党与在野党、执政党与公民之间协商等领域,呈现出权宜性、功利性、失衡性、辅助性、开放性、程序性等特征,通过议会党团协商、共识会议协商、协商民意测验、网络远程协商、新的协商试验等方式实现。中国共产党协商民主包括党内协商、政党协商、党群协商等范畴,丰富的党内协商资源、非竞争性政党制度、党群协商的有利环境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协商民主的适应性条件。党内协商要防止转变成为精英式民主,政党协商要防止运作过程的低效率化,党群协商要防止损害弱势群体的利益。执政党协商民主应该加强党的主导能力,发挥政协的民主效应,利用网络媒介,循序渐进地推进。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总结的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六个坚持"的基本经验,进一步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必须将"六个坚持"作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季明 《岭南学刊》2005,(5):10-13
吸收和借鉴国外政党治国理政经验既有客观依据,也是我们党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从提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水平出发,当前我们学习国外执政党的经验主要有:发展市场经济、依法治国、协调社会利益关系和降低执政成本等经验。吸收和借鉴国外执政党的经验应遵循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议理论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科学。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总是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一脉相承;总是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为基础;总是与时代的发展相呼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执政党历史任务和自身建设的科学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丰富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西方国家学校德育的经验和启示是:学校教育应以德育为先;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的德育机制;注意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层次性;强化隐性德育的渗透性;发展学生的道德思维和实践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校德育工作队伍。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西方国家地方治理改革的兴起,政党政治与地方治理的关系、执政党在地方治理中的行为逻辑和实践经验等成为政党研究的重要内容。竞争性的政党制度及其权力运行规则决定了西方国家政党在地方治理中的行为更多地体现出作为治理中多元主体之一的特点,它们主要通过选举获得合法性,成为执政党之后通过影响各层级的议会活动推行其理念与政策,在地方治理改革的过程、关系、网络中发挥领导、协调、统合作用。西方国家执政党在地方治理中的实践表明,通过提高政党的适应性、强化政党的社会功能、加强政党的自身建设,执政党可以更好地将政党意志转化为公共政策,维护政党的利益,提升地方治理的效能。  相似文献   

11.
从意志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集中人民群众意志使之上升为政党意志;经过法定程序使政党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在全社会范围内贯彻国家意志,从而实现人民群众意志。在这三个阶段中,民意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顺应和实现民意既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出发点,也是它的落脚点。列宁去世之后,苏共在这三个阶段的民意运用上出现了严重问题,突出表现为忽略收集民意,决策忽略民意,干部选拔忽略民意,致使苏共脱离了人民群众,最终失去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应从中得出并铭记历史警示:一个政党执政时间越长,越容易忽略民意;忽略民意,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实践与理论将会严重脱节;忽略民意,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最终将会失去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12.
准确把握执政党建设的基本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吹响了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进军号,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总体部署。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着眼于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给党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要实现十七大提出的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全面建设小康社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我国目前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需要总结和借鉴西方国家在经济规制、政府经济管理行为的绩效与公平以及监控体系等方面的经验,以促进我国政府经济管理改革。  相似文献   

14.
扩大内需是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工作的主要着力点。探讨西方发达国家扩大内需的经验做法 ,对于我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试图考察西方发达国家在扩大内需方面的一些有益经验 :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刺激需求与优化供给有机结合、重视开发落后地区等 ,为我国正在进行着的扩大内需提供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5.
西方反恐怖主义的经验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催化恐怖主义活动在中国蔓延的因素主要包括 :国内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分裂主义 ;邪教的存在及其猖狂的活动 ;经济转型过程中失业问题的普遍存在以及贫富差距的扩大 ;国外一些恐怖主义组织逐步向中国渗透等等。我国预防和打击恐怖主义的策略为 :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 ,两手都要硬的原则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加强对重点目标 (潜在的危险人群 )的监控 ,并在合理限度内保持对电讯、交通、新闻、银行等领域的管制。  相似文献   

16.
统一战线与执政党的建设之互动关系表现在:执政党的坚强领导,可以促进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理论水平、参政议政能力的提高,增强信心和凝聚力,从而对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以深远的影响;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有利于执政党继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利于执政党广大党员认识“党的领导”的内涵、实质,克服各种错误思想,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执政党思想和作风建设,不断深化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西方发达国家执政党的自身变革对我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以来,随着各国政党格局的变化,出现了世界政党政治变革的新潮流。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执政党相继实行了一系列自身变革并取得了较大成就,其经验和做法给我党带来了一些有益的启示。我党要不断完善政党政治研究的方法论,深化对执政党普遍规律的认识;不断拓展党的政策的包容性,扩大和巩固社会基础;建立科学的党内运行机制,推进党自身运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不断增强党的创新能力,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相似文献   

18.
中西执政党理念及制度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执政党制度及执政党理念在本质上不同于西方的执政党制度及理念。正面分析并说明中西执政党制度及理念之间的本质区别 ,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我国执政党制度及理念的特色 ,进而更好地坚持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和执政权。本文旨在这方面做一尝试。   西方执政党理念及制度从世界范围看 ,近、现代社会所特有的政治组织政党首先产生于西方。“世界上持续存在的最古老的政党是美国的民主党 ,人们试图将 182 8年认同为该党的诞生年 ;还有英国的保守党 ,该党自 1832年起就以有组织的形式出现。”[1 ]政党逐步发展 ,成熟 ,便形成政党制度…  相似文献   

19.
权力的监督制约是一个世界性的重大课题.西方国家在这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权力制约体系.这套权力制约体系对我们党在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方面,提供了一种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现代政治生活中,民意是公共政策的基石。文章在对民意概念进行梳理,分析民意与公共政策的关系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民意影响公共政策的主要路径,即间接表达和直接表达。前者包括选举、政党、利益集团与大众传播媒体等,后者包括投书、游说、请愿、申诉、座谈会和听证会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