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特色的微博不是2010年才在互联网上诞生,但这一互联网工具在过去的一年对中国现实社会的影响又是如此深刻。网民通过微博围观再加上媒体的参与,使一起起原本马上会湮灭的公共事件,完全暴露在网络上,部分改变了某些公共事件的进程。于是,我们乐观地说,“围观改变中国、”但这样的口号又是如此熟悉,  相似文献   

2.
失控的微博     
近期,方舟子韩寒论战闹得纷纷扬扬,使人们再次见识了微博放大舆论的威力。微博兴起以来,虽为公众带来了多元信息,但也是滋生谣言的温床;虽带来了更多的表达自由,但也  相似文献   

3.
名人上博客或微博的关键,是其在评价公共事件时是否能够做到公正,能否关注公众尤其是弱者的合理诉求,能否不畏权贵敢于直言。  相似文献   

4.
<正>2010年,中国互联网纪元的第16年。有一种互联网工具正"随风潜入夜"地进入国人的日常生活。她只有140个字—短小,却能"现场直播"社会公共事件,精悍;她传播事件只要一秒钟—迅  相似文献   

5.
微博文本作为自媒体的典型代表研究了汉语微博文本的主观性与事件性特点,同时通过社会个体陈述对客观事件的认知与体验,识别个体内在的情绪信息,并以此为基础刻画情绪的表达过程,获得汉语微博文本情绪信息表达的基本语义框架,为计算机辅助分析自媒体平台情绪提供了可操作思路,在理论上可以有效提升机器学习和决策系统的准确性。该研究可广泛应用于网络心理学、网络行为学等领域。  相似文献   

6.
农民的价值观念与利益表达关联的现有研究多集中于学理分析,为了探讨两者之间的真实关系,本文选取鄂南和湘北的两个村庄作为个案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在特定村庄公共事件中,农民的价值观念体系和利益表达体系的现实呈现程度均具有显著的差异性,这种现实呈现程度会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状态;农民的价值观念与利益表达之间总体上是相互促进的正向关系,民主观、信任观、效率观对利益表达有促进作用,利益综合、合法性的接近渠道、主体行动对价值观念有促进作用。因此,应在优化内外环境基础上,强化农民的价值观念与利益表达之间的双向良性互动效应,推动村庄治理的有序化运行。  相似文献   

7.
正是因为这种马太效应,微博世界里的信息流动被设定了无形边界,公共讨论具有了排斥性,公共空间则会蜕化为泄愤和怨恨的渠道微博的出现,使网络世界中又多了一个革命性工具。它不仅加深了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连接,也为更加多样化的公共空间的形成,更有活力的公共生活的产生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网络世界中,组织边界、行政界限不再存在,个人言行、事件影响能够即时性快速传播,从而每个普通的个人都有可能成  相似文献   

8.
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微博,这个互联网“新宠”,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呈现爆炸式发展势头。它在各个领域成为时尚的沟通方式,并推动了焦点事件的传播力度和范围。由于微博的信息密度、传播频率,以及所导致的网民联结度前所未见,因而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9.
政务微博在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厦门BRT公交车爆炸案发生后,以“@厦门警方在线”为代表的政务微博及时发布信息,发挥互动功能,了解民意,回应网民质疑,在应对这场突发公共事件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舆情监测、引导舆论、缓解社会压力等方面还急需改进.政务微博毕竟是新生事物,“@厦门警方在线”的成功经验值得总结,但其发展、应用还需要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10.
姜胜洪 《传承》2011,(13):67-69
2010年,在网络媒体发展迅猛的同时,以短平快、互动性强为优势的微博异军突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迅速成为网络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开始了井喷式的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已有4.57亿,其中有6311万人使用微博。微博又叫微博客,是微型博客的简称。当前,微博已成为民众关注公共事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与网络空间的文化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越来越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媒体愈益嵌入社会各层面,网络甚至成了某些群体的生活方式。网络的文化表达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网络空间越发成为一个有着复杂多元政治意味和文化意识的舆论场,话语权的争夺越来越激烈。伴随网络公共空间的建构,"公共性"意识亟待加强。互联网的局限警醒我们,必须通过网络文化的价值导向掌握话语权。  相似文献   

12.
黄凯平 《小康》2011,(4):40-41
不理解税,就不可能对一个国家的问题有深刻的理解,一个缺乏税收常识的社会,不可能理性地辩论这些问题近年来,公民意识日益觉醒,诸多公共事件都可以看到网络上活跃的言论。从腐败案件到强制拆迁,从官民纠纷到跨省追捕……网民都利用互联网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言词多数是表达对腐败现象的不满,对滥用职权的痛恨,对官僚不作为的鄙视。这些话语弥漫着一种不信任的情绪,真正的理性辩论却并不多见。  相似文献   

13.
突发公共事件中群体心理的非理性因素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归纳了群体心理的非理性因素的特点及其原因,重点分析了暗示机制在群体心理中的作用,并由此得出结论:应从文化感染、提前教育和准确报道三个方面合理运用暗示机制,从而对群体心理进行正确地控制和引导,有效防止非理性因素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4.
“稀里糊涂‘被涨工资’”,“做蚁族还是蜗居?”时下中国互联网最大的热点就是网民讨论社会公共事件的主动性和推动事件发展进程的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15.
刘鹤 《电子政务》2012,(4):64-68
就所谓网络群体事件原初的形态而言,就是一群人聚在一起讨论一件事情,而它现在却面临被妖魔化的情境;网络作为一个民众舆论平台,如果轻率地将其标定为负面的时候,产生的效果或许与我们预期的相反。为此,本文对网络群体性事件重新作了定义,并分析了网络舆情事件的诱因和形成,并对如何有的放矢地处置网络舆论事件、力求网络舆论发挥正面作用、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等问题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6.
网络,触角日益延伸。网民,数量逐渐膨胀。短短几年间,中国的网民规模已成为世界之最,达到4亿之多。而且,这个数字还在“长大”。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改变了政治生态,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式。民众通过网络参政议政、政要通过网络与民众互动。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日益加大,网民将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暴露"在网上,各种社会力量"汇聚"到网上,形成民间舆论的集散地,社会实情与网络舆情之间的互动格局正在形成。近几年,我国突发的公共事件频繁发生,如"非典"、西藏"3·14"事件、汶川大地震、新疆"7·5"事件等。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过程中,各种难辨真伪的消息相伴而来并迅速传播,形成网络舆情危机,容易引起社会恐慌和不稳定。因此,正确认识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危机,探索其治理路径,对于提升各级政府的舆情危机治理能力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政务微博:推动社会服务创新的网络平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政务微博无论从数量和应用方式上都呈现爆发式增长的态势,成为政府部门利用互联网推动社会服务的一个亮点。不久前,在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召开的积极运用微博客服务社会经验交流会上,王晨主任更是明确表示,政府部门应通过微博客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相似文献   

19.
李云龙 《人权》2013,(3):28-33
言论自由是一项基本人权,也是中国宪法明确规定的公民权利。改革开放以来,在宪法和法律的规范下,中国社会的言论自由得到极大发展,言论自由的广度和深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尤其是从二十世纪末开始在中国发展和普及的互联网,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言论自由。互联网成为中国公众获取信息、表达  相似文献   

20.
信息化时代,最容易遭遇“传言危机”。一方面是因为传言的传播速度奇快,另一方面是因为信息极其不对称。在互联网上,每个人都能成为“传播员”,可真相往往大家都不明了。近几个月来,网络、短信传言引发的公共事件多次发生。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蛆虫柑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