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相对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国内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相对薄弱,存在着研究成果数量偏少,研究的学理深度不够的局面。产生这种局面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只有准确抓住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内核,正确把握其基本的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明确其理论假设和逻辑体系,才能真正以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为立论基础构建科学的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  相似文献   

2.
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问题,西方坚守霸权逻辑,而中国给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答案",在和平共处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这不仅是我国对世界未来发展问题的回答与承诺,也是马克思主义和平共处思想对传统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超越,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发展到了新阶段。  相似文献   

3.
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缺乏自身稳固的世界观,对国际关系研究没有理论贡献。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具有观照共同体演进的思想传统。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洞察现代国际社会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演化逻辑,指出人类社会的理想形态是“自由人联合体”,明确了共同体演进的目标与归宿。此后,苏联把建设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作为共同体演进的实践原则,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学者则通过批判资本主义国际霸权凸显对共同体演进的价值关怀。为广泛凝聚共识,推动实现共同体演进的时代跨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治理方案,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国化进程,为构建具有世界历史普遍性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筑牢了本体论和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在传人中国时经历了与“社会改良主义9966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的三次主要的论战,在论战中,马克思主义不仅最终战胜了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诘难,展现出自身的比较优势,而且也从论战中汲取了合理的成分,体现了在“对话”中的沟通交流,使自身得到升华。在新时期我们应该继续秉承“对话”精神,坚持一个原则,把握两个具体要求,把我们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5.
国际冲突研究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西方国际关系各种学派和理论范式就此提供了丰富多彩但又相互矛盾的见解和主张。西方国际冲突研究中的矛盾与对立、对话与交流,对帮助人们全面认识当前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冲突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学术形态与政治话语之争导致的“衔接困境”阻碍了双方建设性的理论对话.本文拟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认识论与方法论层面的变革人手,探讨如何构建以“融合视域”为理论内核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范式,以期勾勒出清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图景并使其真正成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7.
薛亚梅  洪文婷 《前沿》2008,(11):19-21
国际关系理论发端于对国际秩序的追问和探寻,构建国际秩序理论模式是每一种国际关系理论范式的规范性价值追求。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谱系包括两个发展脉络:美国学派和英国学派。由此,形成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国际秩序观:国际体系秩序与国际社会秩序。如果将和谐世界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相对接,可以说,和谐世界是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谱系的综合与超越。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是一个开放而复杂的体系。建党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国际交往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回顾建党以来我们党关于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的演进历程,理性分析思考中国在新形势下世界格局中的战略定位和路径选择,无论对于丰富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还是指导现实中国外交实践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王雨辰 《长江论坛》2023,(3):16-26+2
我国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史与接受史经历了从否定到肯定、从拒斥到接受的发展历程,这一发展历程与中国学术界秉承的哲学理念的变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密切相关。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促进了学术界对教科书体系的反思,以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认识、对新的研究论域的开启。真正实现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价值和目的,需要我们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化、民族化和时代化的宏大视野,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历史主义研究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范式”,使西方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0.
温和建构主义是新近崛起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该理论吸取社会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将观念因素引入国际关系研究,成为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之一。"和谐世界"理念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在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一致性及对世界政治最优状态的设想两个方面做出了与温和建构主义理论有所不同的判断,为当前世界秩序的调整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也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指出了一个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王逸舟教授的新作《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第二版)》于2006年3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与第一版相比,第二版保留了主要的理论精华,同时又结合时代进步和理论的新发展进行了改写。一《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在当代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8年之前,在人们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还了解甚少的情况下,王逸舟教授经过多年的努力,将一本宏大系统的理论巨著奉献给国内的国际关系学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不夸张地说,对于大部分象笔者这样70年代后出生的年轻国际关系学人来说,《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  相似文献   

12.
科玄论战是五四运动后中国思想界的马克思主义者、自由主义西化派、现代新儒家在重建中国现代人生哲学问题上的一次深层次理论冲突。三派分别主张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科学主义 (实验主义哲学 )、人本主义 (生命哲学 )与复兴的儒学作为构建现代人生观的理论基础。通过论战 ,三派的理论分野开始形成 ,同时也显示了深层理论冲突的特点。关于现代人生哲学的建构应以什么样的理论为基本理论基础的争论 ,是这场论战最重要的意义所在。以梁漱溟、张君劢为代表的玄学派 (现代新儒家 ) ,主张以现代西方人本主义、生命哲学的理论为依据。强调只有…  相似文献   

13.
作为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的第一次论战,"问题与主义"之争对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主义、什么样的方式来拯救自己进行分析,使得广大进步知识分子、社会团体出现了分裂,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并将其予以政治实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统一,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自建构伊始从概念术语到框架方法便不断受到外来话语的侵扰。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创新首先需要追踪溯源,厘清语义,剥离苏联话语与西方话语背后的思想与价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撑下建构新的概念、范畴与术语,创建新的理论框架与逻辑体系。批判与清理"苏联话语"与"西方话语"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创新的前提;中国语境中重新诠释马克思主义是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创新的根基;提炼中国现代化的经验与规律是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创新的核心。  相似文献   

15.
论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辩证地梳理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关系,认为最好在一个统一的一般经济学框架下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的关系,两者之间除了分歧之外,也存在着发展和传承的关系,而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是在规范科学的研究方法体系中对包括马克思理论在内的各种经济理论的发展与综合。因此,要建立中国经济科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借鉴西方主流经济理论的研究规范,探讨中国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苏论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一成 《湖湘论坛》2011,24(3):18-22,32
中苏论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思想理论界对这个问题已经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但基本上都是从消极方面来判断这种影响的,缺乏全面、客观的态度。中苏论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根本影响,就是促使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从"以俄为师"转向了"以苏为鉴",既有积极也有消极的方面。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中国,发生了一场关于"问题和主义"的论战。论战的一方是以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早期共产党员倡导的马克思主义,另一方是以胡适为代表的改良主义所倡导的实用主义,争论的核心问题是革命救国还是改良救国。对于这场"问题和主义"的论战,学术界大多从史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成果颇丰,本文立足于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域研究这场论战,阐述论战发生的时代背景、原因及意义,分析此次论战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意义、对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确立的影响以及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重要地位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社会动荡,内忧外患,不少先进分子为了拯救岌岌可危的中国而寻找济世良药,敞开怀抱拥抱各种外来思想,致使中国思想界一时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局面。无政府主义组织及其宣传媒介正是在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被引入并快速遍及中国。以陈独秀、李达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无政府主义者展开激烈论战,对无政府主义无国家、无法律、绝对自由、按需分配等空想和荒谬思想予以有力驳斥。通过论战,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理论上逐渐走向成熟,坚定了信仰,壮大了队伍;而无政府主义在论战中暴露了其乌托邦、极端等特性,逐渐走向解体。深入研究这场论战,对于我们加深对无政府主义的认识,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胡群英 《理论月刊》2006,(11):11-14
随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诠释主体的重大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哲学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发生了重大转向,“理解马克思”和创新与发展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国内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理论指向。近年来,国内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为我们解读当代中国现代化中的一些重大现实问题和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多方面的重要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的中苏两党大论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它启动并一定程度上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它又阻碍了这一历史进程。研究和探讨这场论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对更好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