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行政私法合同是与传统行政合同、民事合同有区别的一种新的合同类型。它是行政主体为实现对公民一方生存照顾的公共行政目标,而与行政相对人签订的具有公私法权利义务混合性质的协议。行政私法合同的目的和主要内容均为保证实现国家对公民的生存照顾;双方当事人在公法上处于一方履行职责另一方享受权利的地位,在私法上则处于双方权利义务平等的地位;合同以生存保障为前提,但遵循偿付公平原则进行对价支付。在德国、日本等国家,行政私法已形成为较成熟的理论与制度。在我国目前贯彻"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行政私法合同作为一种新型行政活动方式,可以广泛适用于社会福利保障、公用事业服务等给付行政领域。  相似文献   

2.
陈晓娟  刘琪 《公安研究》2008,(11):48-52
私法文化强调国家、社会对个体的尊重和保护,以对人的终极关怀为价值取向,体现出私权神圣的价值理念。在具有悠久公法文化传统的中国,提倡私法文化对实现法治尤为重要。当前公安机关警察在执法中依然存在对执法对象私权利侵犯的现象,影响了警民关系的和谐,进而影响了法治的进程。在公安机关倡导私法文化,能有效地限制警察权力滥用,转变警察执法思想,确保警察正确的价值取向,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  相似文献   

3.
行政法在其发展演进的过程中一直是以管理公共事务为己任的,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就是公法典型的代表,这样的法律似乎是与私法毫不相关的。然而随着行政法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运用私法手段完成公共事务以及将私法理念引入到行政法领域已经成为必然,这也很好地适应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公私法逐渐融合的趋势。将私法理念成功引入到行政法中来,对于完善行政执法,更好地保护行政相对人的权利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4.
强制缔约是私法自治衰落的表现之一,它与格式合同、命令合同均存在着差异。该制度的产生对现有的合同法律制度,如私法自治、合同的成立方式等形成了一定的冲击,是私法社会化的表现,体现了消费者保护的思想。我国民事立法不仅要确立各种具体的强制缔约形态,而且要建立起关于强制缔约的一般规则。  相似文献   

5.
刘艳娜  陈胜 《前沿》2008,(7):123-128
和谐世界是国际关系的一种良好状态。国际关系既包括国家之间公法层面的关系,也包括私人之间国际民商事领域的私法层面的关系。调整跨国关系的法律制度可以影响国际关系的状况,国际私法作为调整国际民商事关系的法律,对构建和谐世界具有重要作用。从国际私法的历史、自身特点以及国际社会来看,构建和谐世界应是国际私法在21世纪的价值取向。适当法理论是适应这种价值取向的国际私法理论形态。  相似文献   

6.
刑事诉讼自古罗马就属公法范畴,然而随着现代市场经济和诉讼法制的发展,刑事诉讼中的"公法私法化"逐渐成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2012年我国刑诉法修改时确立的刑事和解和附条件不起诉,就是这种现象的典型表现。尽管这种现象并非新鲜事物,但是这些私法化的刑事案件处理方式,对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发展的影响却是深远的。为探究这种法现象的发生规律,笔者通过研究我国刑事诉讼制度发展过程中"公法私法化"趋势的内在诉讼机理和外在制度动因,来揭示这种现象在国家制度层面发生的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行政私法行为因"服务行政"与"生存照顾"理念的泛起应运而生。在公安行政活动中借鉴和引入行政私法行为制度和观念,具有革新行政理念、转变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率的价值。但在公安行政领域引入行政私法行为时,需对其适用的领域和规则进行必要的限制,避免产生"行政遁入私法现象"。  相似文献   

8.
从温州民间金融发展脉络可看出,在现今中国,私法规则生长的土壤主要包括本土资源、二元经济基础以及法律空白和灰色地带。现有体制内规则的缺陷导致体制外规则的产生,与体制内规则的竞争促使体制外规则不断完善。私法规则是否能得到良性发展并步入正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决策。私法规则生长的归宿是寻求体制内的稳态,私法规则在自身生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带动私法精神以及和谐秩序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公法私法划分及其市场经济的法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碧波 《岭南学刊》2002,36(6):51-53
本文回顾了公法与私法划分的历史发展 ,指出我国理论界在公法和私法划分问题上存在的误区 ,并认为公法和私法的划分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是现代市场经济立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商法是关于商人与商行为的法律总和,商事人格创制法与商行为的规制法是其本质规定性的反映,营业自由是商法的灵魂和生命的体现。营业自由,在商主体法中,体现为创业自由;在行为法,体现为经营自由。营业自由,作为私法自治在商法中的具体体现,使得商法表现出强烈的自治法品格。  相似文献   

11.
国际私法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社会出现国家以后,国际社会逐渐形成。在国际社会中,不同国家的人民必然会进行交往,建立各种社会关系,国际民事法律关系就是其中一种,为了调整这种关系,国际私法便应运而生。因此我们说,国际私法是调整国际民事法律关系或涉外民事法律关系的法律部门。  相似文献   

12.
陈醇 《湖北社会科学》2003,66(11):105-107
私法理论严格限制形式强制的范围,不允许立法者规定形式之外的行为程序,这种理论已经与立法现实不符。私法程序与“意思表示的形式”不同,它比后者复杂得多。私法法定程序有四个理由:实现交易和提高交易效率;重新分配权利达到交易公平;界定行为程序和交易标的;确定交易效力,保障交易安全。程序和权利代表了私法方法论动态和静态的两个方面,私法应当是程序和权利并重的私法。  相似文献   

13.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主权国家为基本构成单位的命运共同体。鉴于认同与共同体之间存在着天然联系且共享着核心内涵,本文认为,国家集体认同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有着重要影响。因为无论处于何种分析层次,认同与共同体的本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都不会发生改变。考虑到集体认同最终表现在行为层面,若以国家的行为动机作为衡量标准,便可对国家集体认同进行类型辨析,进而能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本文假设"欲望"、"精神"和"理智"是国家的基本行为动机,分别决定着国家对其所属共同体所持的三种集体认同,即功利性认同、规范性认同和类主体认同。这三种集体认同分别决定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三大发展阶段,即利益共同体、规范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胡秀娟 《理论月刊》2006,(11):111-113
国际私法对弱者权益进行保护,使意思自治原则或受到限制或发生变异。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社会经济条件变化导致公权渗透到私法领域的结果,也与国际私法追求的价值取向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我国的国际私法立法也应该重视对弱者权益的保护,对意思自治原则进行一定的修正。  相似文献   

15.
新《国家赔偿法》于2010年颁布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赔偿范围、降低了赔偿门槛、简化了赔偿程序,使国家赔偿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其基本的体系及定性问题尚不明晰,尤其是浓厚的公法色彩使其口惠而实不至,诸多规定形同虚设。针对其立法观念的滞后,旨在探讨国家赔偿法之私法定位及优越性。首先从公私法界分的角度考察其私法性的理论基础,其次从与民法的密切联系角度探究其私法性的现实基础,并在文末简述其私法定位之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如何界定国际私法中的弱者,是探讨国际私法弱者保护的重要问题。对于这一问题,本文持以下点:首先,国际私法中不宜采用“弱势群体”这一用。原因在于:第一,从语义上看,“群体”是指“持续直接交往联系起来的具有共同利益的人群,在特上表现为‘有明确的成员关系’、‘有持续的相互交’、‘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有一定的分工协’、‘有一致的行动能力’五方面。”[1](P190)但事实明,“社会弱势群体并未形成真正的群体,其内部能没有组织化”。[1](P191)第二,若构成群体必然有的要求,但在国际私法的某一法律关系中,数量对弱地位的存在无…  相似文献   

17.
董作春 《求索》2012,(2):150-152
国际私法的和谐诉求可谓人类社会共同体之欲求,因而必然以其所调整的涉外民商事关系为根本依归。世界和谐既是国际私法发展的先导,又是其和谐诉求发展的先导;既是国际私法自身的前提,又是其和谐诉求之源起的前提。国际私法和谐诉求之源起与国际私法之源起可谓同生共体,相互掩映。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国际私法和谐诉求之源起并非单线平铺地展开,而是呈现出多点开花的局面,即古希腊的城邦条约、古罗马的万民法、欧洲属人主义的种族法、中国盛唐的冲突规范在和谐的基本内涵等诸方面均有所实现,从而在多个层面展现出和谐诉求之源起的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18.
刘艳娜  陈胜 《前沿》2011,(3):81-87
早期的法则区别理论为国际私法确立了主权权力的研究范式。但这种将国际私法公法化、政治化的研究范式已经被历史抛弃。19世纪萨维尼的法律关系研究范式将国际私法拉回到私法的轨道,但其对"本座"所在地的排他优待以及对主权利益的特例性安排也不符合现代国家对跨国私人交往进行平等调整和干预的需要。20世纪以来,美国的冲突法革命并没有为合理确定主权因素在国际私法中的适当位置作出实质性的突破,欧洲国际私法的欧盟化虽然是一个重大的变化,但也仅具有区域性的解释力,且并未动摇国际社会层面国际私法的萨维尼范式。在主权分立、法律体系并存的国际环境下,应当对传统的法律关系范式进行完善,确立"私人权利—主权权力"的主辅型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私法观念的缺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法典》制定的重要基础之一是民法观念的深入普及 ,中国私法观念缺失是一个客观事实。从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的内在方面 ,我国四九年后存在的几个误区和法律建设上存在问题分析 ,找出私法观念缺失原因 ,以便采取措施 ,这是《民法典》制定与作用发挥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20.
权利本位是权利本位文化的特质。私法理念与权利本位的契合表明培育私法理念有利于权利本位文化的建构。传统中国因不具备私法理念生成的社会经济基础而未能孕育以私权神圣、人格平等和私法自治为基本内涵的私法理念。因此,中国传统义务本位的法律文化向权利本位文化转型过程中,培育私法理念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