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区域合作发展中的府际协调可以概括为"权威性多层治理"(AMLG)模式,中央权威在区域府际协调中发挥重要作用,地方政府间横向关系以及多层协调互动作用逐渐凸显。粤港澳大湾区战略决策过程中,府际协商机制运行的逻辑是:中央政府的支持和推动,地方政府间协调互动达成共识,多层渐进协调形成合作。区域合作发展中府际协调机制的优化,需要凸显顶层设计力度,发挥中央政府的权威引导性;降低区域合作交易成本,提升地方政府的合作意愿;推动区制法发展,提升府际协调机制的法治化程度。  相似文献   

2.
中国作为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如何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是我们长期面临的艰巨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形成了区域发展"两个大局"的重要思想。改革开放之初,在生产力基础薄弱的条件下,我国选择了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推动了中国整个经济的飞跃,但同时也带来了区域差距拉大。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探索区域协调发展,制定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中部崛起"等战略及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区域之间的差距,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仍然任重道远。十八大以来,实现区域发展由不平衡向趋于平衡、不协调向日益协调转变,成为我们党在新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提出协调发展理念,建设"三大经济支撑带",加大"老、少、边、穷"地区的扶持,建设自贸区。其历史经验与启示在于:注重以市场为纽带,构建"三大经济支撑带"内生增长机制;发挥政府作用,突破落后地区发展的瓶颈;加强中央政府统筹,推动地方政府的合作;以"一带一路"为抓手,在开放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作为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如何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是我们长期面临的艰巨任务。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形成了区域发展"两个大局"的重要思想。改革开放之初,在生产力基础薄弱的条件下,我国选择了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推动了中国整个经济的飞跃,但同时也带来了区域差距拉大。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开始探索区域协调发展,制定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中部崛起"等战略及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区域之间的差距,但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仍然任重道远。十八大以来,实现区域发展由不平衡向趋于平衡、不协调向日益协调转变,成为我们党在新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提出协调发展理念,建设"三大经济支撑带",加大"老、少、边、穷"地区的扶持,建设自贸区。其历史经验与启示在于:注重以市场为纽带,构建"三大经济支撑带"内生增长机制;发挥政府作用,突破落后地区发展的瓶颈;加强中央政府统筹,推动地方政府的合作;以"一带一路"为抓手,在开放中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地方政府角色转变中的误区与对策张紧跟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地方政府并不具有一级政府所应有的独立地位,而更多地承担着中央政府分支机构的角色,更多地起着“中转站”的中介作用;随着我国向市场经济时代的过渡,地方政府在发展中的主导型特征大大增强,其角色也发生...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各地纷纷推出公职人员异地回乡政策,鼓励在外公职人员回乡工作。各地推行的公职人员异地回乡政策受制于中国地域性发展不平衡的大环境,既可看作是地方政府人才战略的一项创新机制,也可看作是地方政府迫于人才竞争的严峻情势下的应对策略。异地回乡政策的成效需要时间检验,既不应盲目效仿而大面积推广,也不能忽视其对公职人员管理体制所具有的一定积极作用。异地回乡政策引发的"蝴蝶效应"和"鲶鱼效应"要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6.
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要建立"三级互动"模式:各地政府要正确把握精准扶贫的政策方向,加强与中央政府的互动,真正做到精准脱贫、精准扶贫;地方政府应与广大贫困户深入互动,提高贫困户自我脱贫的能力;地方政府应加强与社会力量的互动,鼓励社会组织发挥自身优势助力脱贫攻坚。  相似文献   

7.
央地关系视角的土地财政:一个制度层面的梳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90年代启动的中央与地方税收、金融、国企等经济分权改革是本世纪初土地财政兴起的重要根源,而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行动目标一致则是土地财政快速扩张的关键。嵌入此背景中的土地财政不仅是地方政府以土地为载体获取财政收入的过程,还是中央与地方政府等行为主体构成的土地市场复合型利益链条的重要环节。在后"四万亿"时代,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行动目标出现偏离。在政治层面的制度支持逐渐耗散后,地方政府的经济利益这一"独木"将难以支撑土地财政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邓建英  马超群 《求索》2012,(1):67-68,123
本文通过分析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推行建筑节能过程中的委托—代理关系,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全面推行建筑节能的职能分工,建立政令执行模型,探讨中央政府要实施的系列激励监管措施,保证地方政府全面贯彻实施建筑节能政策,避免政策执行中"异化"、"走样"与"变形"的现象出现。  相似文献   

9.
林文 《求索》2011,(4):5-8,41
本文在考察中国国内市场分割演变趋势的基础上,通过构建一个包含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竞争博弈模型来解释财政分权和产业政策在促进中国国内市场整合过程中的作用。结果发现:中央政府执行的以税制改革为特征的财政分权和以市场竞争优化产业结构为特征的产业政策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有效激励地方政府放弃地区间贸易壁垒,鼓励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与市场分工,从而能够带来中国的国内市场整合。  相似文献   

10.
省级“政府绩效评价”模式及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省级政府在中国层级政府结构中具有特殊地位。作为体制内评价,省级政府绩效评价体现中央政府的宏观意图,对市、县、镇级政府有着决定性影响。目前省级政府绩效评价或政绩考核可划分为"效能考核"、"科学发展水平考核评价"与"政府绩效评价"三种模式,福建、广东、深圳具有代表性。由于中国各地的情况迥然有别,不同评价模式表现出自身的地方特色和领导者的个人风格,但总体上看,三种模式均可视为自上而下的标杆管理,甚至成为强化上级政府管治的"理性工具"。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基于制度变迁理论,分析了新中国地方政府从管制型政府时期到发展型政府时期再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服务型政府时期,在执行力上的不同表现。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从作为中央政府延伸的"传声筒"到逐步具备了自己独立的主体地位,而隐藏于地方政府执行力变化背后的是制度变迁,是政府职能转变,是政府管理逐渐从全能主义的管制到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市民社会成长而催生的治理模式的显现。  相似文献   

12.
政府并非一个完全科层化的整体,它由诸多部门组成。这些政府部门处在一个横向的非均衡权力体系之中,同时也存在于纵横交错的条块关系当中。在这样一种特殊的政治生态之中,政府部门会借助一切可能的力量进行权力的软性扩张。他们会在条块关系的制度空间中找到对自己有力的武器,选择与地方政府"合谋"以争取项目或者荣誉;同时也会选择与地方政府进行利益"切割",转而与上级政府或者部门联合,以主动暴露问题的方式"倒逼"地方政府领导加强对本部门的重视。文化政策的某些智慧性顶层设计,加强了文化部门与地方政府的"利益捆绑"与"考核捆绑",使得基层文化部门在创建或者"迎检"中有了更多的资源可以借用,或者正面整合资源进行展示,或者用"弱者武器"进行示弱等,借势顺利实现文化部门的权力延伸。这些构成了一幅"部门政治"柔性运作的动态画卷。  相似文献   

13.
地方政府债务的效应及形成机制新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方政府债务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程中,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和政府职能的转换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地方政府债务包括地方政府从商业银行获得的贷款、中央政府将国债部分收入转贷给地方政府和地方政府为企业担保等形成的隐性债务等。地方政府债务的迅速膨胀已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这种债务的形成和扩张既有显性的正式预算制度的制约,也有非正式预算制度、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和地方政府债务动态发展机制等因素的拉动。  相似文献   

14.
王越平 《求索》2012,(4):63-65
研究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滞后"现象的意义,在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转型。而对于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中国来说,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绝不仅为一个单纯的政府职能调整问题,因为地方政府作为制度的制定者,同时又需要受制度的约束。为研究地方政府行为变迁的制度约束以及行为模式内在机制和逻辑,本文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借鉴理性选择和新制度主义等理论,对地方政府在对待保障性住房政策的行为转变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地方政府的行为变迁主要受财政体制、各级政府间的权力结构、地方利益结构等制度约束。  相似文献   

15.
中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基本上是以放权让利为主线。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也从中央政府推动型向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推动、地方政府推动力增强的模式演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与完善,中国经济增长的模式也逐步由政府推动型转向政府宏观调控下的企业推动型。使企业成为市场的真正主体,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16.
王楠  张亚红 《人民论坛》2010,(11):166-167
高等教育权力下放以来,地方院校与中央院校发展不平衡问题备受关注。针对这种情况,建议中央政府实施资源分流政策,有意识地引导部分资源流向地方院校,同时地方政府努力形成地方高校、地方政府、教育评价体系构成的"三足鼎立"教育局面,以缓解地方院校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服务型地方政府的职能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服务型地方政府,必须首先明确地方政府的职能定位。相对于中央政府"调控——服务型"的职能定位而言,地方政府职能的服务性更加突出,因此服务型地方政府的职能定位应是"公共服务型"。具体体现为:服务型地方政府是地方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市场运行的监管者、社会事务的管理者、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资源环境的保护者、社会公平的保障者和社会稳定的维护者。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也在向纵深发展,企业和政府的职能得到不断分化和明确,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那种企业、政府统管一切,包办一切的局面已被消解,"机关办社会,企业办社会"的现象也不复存在.伴随着这些变化,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逐渐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活动的足迹逐渐由单位转向社会.而社区是"一个区域性社会,是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因此,社区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舞台;成为满足居民需求的第一空间;成为新时期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社区特点和功能的这种凸显,给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舞台,也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对此,必须引起整个社会重视.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权力下放以来,地方院校与中央院校发展不平衡问题备受关注。针对这种情况,建议中央政府实施资源分流政策,有意识地引导部分资源流向地方院校,同时地方政府努力形成地方高校、地方政府、教育评价体系构成的"三足鼎立"教育局面,以缓解地方院校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张爱龙 《前进》2003,(7):45-46
994年我国实施的税制改革和“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是试图在既定的政府职能以及各级政府职能划分的前提下,基本上以税种来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权和收入。在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之间的收入划分确定以后,省级政府又与省级以下的地方政府实施了划分收入的“分税制”财政体制。由于政府的事权以及各级政府的事权的划分未能予以规范,由于“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的发动者是上级政府,下级政府没有多大的发言权,结果是:(1)在与下级地方政府划分财权和收入时,上级政府是以既按税种又按企业隶属关系这种不规范的方式进行的。这样,往往是上级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