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深圳经济特区自成立以来,在短短的十五年时间里,能创造出生机勃勃的新文化,这一现象已引起了全国文化界的热情关注_最近在上海举行的“政年开放新文化建设中的海派文化和岭南文化发展研讨会”上,与会代表在研讨上海和广州的城市文化时,对位于岭南的深圳特区文化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此次会议由上海市委宣传部、广东省委宣传部、上海市作家协会、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联合主办,与会者大多为沪粤两地文化界资深领导和知名人士。深圳代表应邀出席,所提交的《从深圳看岭南新文化的萌生和发展》、《文化视角中的深圳文学》等五篇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2.
小米 《侨园》2015,(1):40
去年10月初,我随本市作家采风团去了趟广州,半个月的行程下来,我对"岭南文化"发生了浓厚兴趣。所谓"岭南文化"从地域上说,大体包括广东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三大块。而具体内容大致有10张知名度很高的"名片"——一是粤菜。粤菜是岭南文化圈的广州菜、潮州菜和客家菜的总称,为中国四大菜系中颇具特色的地方菜系,以特有的菜式和韵味独树一帜。吃在广东既体现了广东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又体现了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粤菜是广东文化的一个重要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总书记对广东和深圳提出的“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的要求,在全省和全市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广东省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厂一州和深圳作为区域中心城市,要积极发挥辐射和带头作用。而由币委、市政府以文件形式下达的《深圳市文化事业发展(1998-2000)3年规划及2010  相似文献   

4.
以文化作为解放思想的切入点,重新审视和评估岭南文化,通过否定自我达到重塑自我,扬其优势,弃其弱势广东自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并依靠着这种可贵而强大的文化优势,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然而近几年来,广东出现了一种不可忽视的重大隐忧:传统的岭南文化在某些方面仍然停留在经济附庸的层面上,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质的提炼、升华和深化,仍未真正成为经济的内核、地域的标志和人的所有意识与行为的主导。  相似文献   

5.
深圳要建成国际性现代化的城市,没有文化是说不过去的,这也是城市的客观需要。现在提出来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意识到和没有意识到,差别很大。八十年代,深圳文化的发展带有自发性,结果使“港式文化”在深圳有一定的市场。后来意识到了,开始提倡高雅文化,这我是拥护的。但最近几年,我不再仅是讲高雅文化了,深圳要建设“现代文化名城”,就要针对深圳的实际,创立自己特色的文化,而不只是外来的高雅文化。我不同意深圳是文化的转运站的说法,不能只做“过客凉亭”,要有自己文化目标。高雅文化也要一分为二地分析,有些是历史的、过…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国家杜马(议会下院)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卢金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兴奋地说:“中国建国5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20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突飞猛进,让朋友感到羡慕,使敌人产生妒忌。”卢金回忆道:“我六次访华,每次都惊喜。”1985年他第一次访华时,惊喜于深洲的现代化,后来到过深圳多次,又惊喜于深圳越来越美;1985年在上海外滩望浦东,几乎看不到高楼;近年重游上海,惊喜于浦东的崛起,这里已可同发达国家大城市比美。他赞叹道,50年变化惊人哪!过去贫穷落后,一盘散沙,现在统一团结,兴旺发达,拥有实现“四化”的巨大政治潜…  相似文献   

7.
庞清辉  郁玫 《党政论坛》2010,(20):10-11
上世纪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鉴于历史和地理的因素,首先从广东、福建起步。由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相继扩大到沿海14个开放城市。上海在改革开放的战略态势图上,始终处于“后卫”的位置,脚步有些沉重和迟缓。  相似文献   

8.
深圳特区发展的初期,文化基础几乎是空白。不同的文化向深圳输入,深圳成了外来文化的过路凉亭。但现在情况不同了,刘梦溪、余秋雨、蒋子龙、李德伦等一批文化大师相继来到深圳,对特区文化表示了热烈的关注,现在的文化氛围浓得多了,文化的目标也一点一点明确。作为深圳的文化工作者,我对此感受颇深。深圳的文化发展已进入了如何运作的阶段,尽管也需要理论的探讨,但都是比较实在、扎实的努力了。深圳以建设“现代文化名城”为目标,这是无选择的定位。它是个年轻的城市,文化上无法与历史文化名城相比,因此只能选择“现代文化名城”…  相似文献   

9.
自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以无与伦比的“深圳速度”缔造了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并且带动了广东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目前,广东全省的城镇人口已超过农村人口,其中珠江三角洲城镇人口达到了72%,催生了一大片充满经济活力的城市,形成了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已成为亚太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区之一。 随着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两大城市群迅速崛起,广东正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去年召开的广东省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广东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三个“高度重视”,其中之一就是高度重视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迅猛发展的势头,认真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0.
深圳的最明显的优势就是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这是任何其他地区所无法取代的。十年来,“香港因素”对深圳经济的发展一直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在“九七”临近及“九七”以后,这种作用将更加明显。江泽民总书记在八届人大会上对广东代表说,广东的经济发展水平愈与香港接近,愈有利于香港在回归后继续保持稳定和繁荣。我认为,这就是广东、深圳今后10年、匕隼发展的着眼点。我们在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时,必须充分考虑到“香港因素”的作用及意义,政策选择应该定位在使深圳的经济发展水平更加与香港接近,而大的思路应该是:以大开放促…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十五年来,伴随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深圳的文化建设也堪称“超常规发展”。各方面文化建设的投资已超过15亿元以上,各类文化产业的经营年收入超过20亿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伴随着物质文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面貌、生活方式、生活质量乃至整个社会结构都在发生着重大改变。时至今日,深圳已成为举世瞩目的现代化新兴城市,成为镶嵌在祖国南海之滨的一颗明珠。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根据将深圳建成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既定战略,深圳市委、市政府在(深圳市1995-2010年文化发展规划)中,提出用十五年或更长的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12.
正确认识深圳文化建设的现状,不仅有助于加深人们对深圳的了解,也有利于我们理顺未来深圳文化发展的思路。可以肯定地说,在过去匕年里,深圳的文化建设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无疑,深圳的文化建设也存在严重的缺陷。笔者认为,深圳文化的现状可用五个丰富和五个欠缺来予以概括。五个丰富主要表现在:一是旅游文化丰富。深圳本是一个没有多少旅游景点的边睡小镇,但自建特区以后,深圳旅游业迅猛发展。早在建特区的头5年,深圳就建成了以西丽湖、香蜜湖、石岩湖、东湖、银湖和海上世界、深圳湾、小梅沙、大亚湾这“五湖四海”为主体的旅游…  相似文献   

13.
深圳经过十五年的建设,已经从南国的边题小镇,变为中国最具魅力的城市之一,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象征。因此,我认为,当今中国,从“城市文化”的视角看,有三个城市是最值得关注的。其一是代表“京派”文化的北京,其二是代表“海派”文化的上海,其三是代表“特区文化”的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场、一国两制的临界线、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移民汇集的新都市、商品经济的大市场,这种较为特殊的地缘和人文背景会必然形成颇具特色的文化发展模式,或者说形成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形态。实践已经证明,这种新的文化…  相似文献   

14.
一度被民间舆论称为“经济大省、文化沙漠”的广东正努力改变这种失衡的局面,主管部门响亮地提出了要让“文化广东”崛起的口号。 广东能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开放“窗口”的位置,成为一个“文化大省”吗? 就如广东经济地位的确立离不开全国这个大舞台,广东文化面貌的改变亦离不开全国这个大家庭。现在人们看到,广东文化人不再是单一地亦步亦趋港台文化,而是越过南岭北上为“文化广东”的崛起寻找新的血液。 近一两年,“北上”,成为广东文化领域最时髦的举措。最突出的表现是文化人才的引进和题材的  相似文献   

15.
深圳作为古老中国迈向现代化的“排头兵”,在其率先进行改革开放的现代化转型过程中,萌生着一种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的新质文化,这种新质文化的表现之一,即深圳人的种种现代意识。时下深圳提出“现代文化名城”的建设目标,相对于“历史文化名城”而言,意在使深圳成为一个以非历史文化,或日非传统文化,也就是现代文化闻名于世的城市。这一目标的现实可能性正在于特区文化中已然萌生的现代意识。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场,商品经济的大市场。发达的市场经济造就了平等自由的社会观念,新型的契约关系逐步打破了社会流动上的等级障碍…  相似文献   

16.
今年的深圳“两会”,确立了深圳未来5年的发展目标,提出以“质”取胜,将“深圳质量”作为未来发展的新标杆。“深圳质量”,要求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而在“设计之都”基础上将深圳建设成为“时尚之都”,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抓手。  相似文献   

17.
1992年春 ,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向广东和深圳提出了发展目标和要求 :“广东 2 0年赶上亚洲‘四小龙’ ,不仅经济要上去 ,社会制度、社会风气也要搞好 ,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 ,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深圳人没有辜负小平同志的谆谆嘱托。在喜迎经济特区成立 2 0周年的日子里 ,根据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委的部署 ,中央和省主要新闻单位纷纷聚焦鹏城 ,集中宣传报道深圳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做法与经验。深圳继张家港、杭州之后成为又一个全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经过 2 0年敢闯敢试的成功实践 ,深圳在推动经济高速发…  相似文献   

18.
“香港文化形态”评说的评说要进行香港文化研究,首先接触到的问题,便是对香港文化形态特征的界定。如何界定?众说纷坛,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一是“将其文化形态称之为‘殖民地文化’”[1];一是从方‘香港文化是岭南文化与外来文化结合而成的特殊文化”,“从大文化形态看,它属于海洋文化”[2];还有一种便是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定海副研究员的观点,他称香港文化“是在特定环境下形成的华洋杂处、中西交汇、多元发展的文化形态。”[3]乍看起来,这三种观点都言之凿凿,各不失为一家之言,然细加推敲,前二说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9.
特区要建立社会主义的大文化近日,深圳市委书记厉有为在市文化局考察时强调指出:深圳要建立社会主义的大文化,深圳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深圳的文化事业也要争取达到一个高水平。一定要用改革的精神来拓展文化事业。要不断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多注重宏观管理,要树立文化“精品”意识,把有限的资金用好,对“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和“深圳中心图书馆”的立项要尽快展开;文化活动要注意把高品位的文化活动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结合起来;要加强文化市场的管理;要根据新情况,不断注意研究新的文化政策;注意引进文化人才,…  相似文献   

20.
简讯     
深圳荣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三连冠” 在2月中旬召开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深圳第三次获得“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称号,荣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三连冠”。会上王荣书记表示,深圳将于近期对文化建设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努力当好文化改革发展的领头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