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定意义上,为邓小平高度赞赏的“列宁思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源头;然而如何更深入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列宁思路”,仍有待于理论工作者的进一步努力。文章从社会主义与现代化二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存在矛盾的特定视阈,解读“列宁思路”,认为除了已经为人们正确认识的新经济政策内容外,还包括文化转型、文化建设以及执政党自身建设等方面。加深和拓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对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与建设水平无疑是极为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列宁在“最后的书信和文章”中,就如何加强执政党的组织建设提出了重要思想。他认为,当前执政党组织建设的重点,是改革和完善党中央的领导机构和党中央的监察机构。即扩大中央委员会的规模,严格增选工人党员参加中央委员会;严防党内分裂,巩固领导集体的团结和统一;改组监督机构,注重党内监督和行政监督的结合,加强对中央领导集体的监督。  相似文献   

3.
共产党的文化建设问题首先由列宁根据俄共(布)执政后所面临的文化制约提出,并作出一系列重要阐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自身文化建设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与迫切。江泽民同志关于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忠实代表的思想,科学解决了社会主义执政党文化建设中的矛盾与问题,为21世纪党的建设和发展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4.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在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时,提出了“文化革命”的思想。列宁认为,当时的苏俄经济、文化非常落后,是一个“文肓的国家”。这一点,正是阻碍苏俄社会政治、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苏俄文化落后的状况,苏俄需要一场文化上的革命。而“只要实现了这个文化革命,我们的国家就成为完全的社会主义国家了”。基于这种认识,列宁结合苏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际,对文化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把文化的建设同苏俄经济、政治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观点,是为“文化革命”观。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苏联共产党执政后,列宁在严峻现实的考验下,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形成苏共在经济、文化、价值取向、自身建设的基本理论,并进一步总结了执政党建设理论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列宁在"最后的书信和文章"中,就如何加强执政党的组织建设提出了重要思想.他认为,当前执政党组织建设的重点,是改革和完善党中央的领导机构和党中央的监察机构.即扩大中央委员会的规模,严格增选工人党员参加中央委员会;严防党内分裂,巩固领导集体的团结和统一;改组监督机构,注重党内监督和行政监督的结合.加强对中央领导集体的监督.  相似文献   

7.
李瑶 《世纪桥》2010,(1):60-61
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列宁和葛兰西发展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强调无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导权"及其实现战略。他们的理论是在不同的无产阶级革命背景下产生的,二者的结合,对于分析当前全球化背景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回到列宁”与“回到马克思”:两种对立的解释学立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金福 《唯实》2009,(11):27-31
《回到马克思》与《回到列宁》,是张一兵教授的前后两部著作,但它们的解释学立场却是对立的。“回到马克思”坚持的是客观主义的解释学立场,“回到列宁”表达的是主观主义的解释学立场。从“回到马克思”到“回到列宁”,是从客观主义解释学立场向主观主义解释学立场的后退。这种后退对正确理解以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可能产生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列宁到江泽民:关于执政党的文化建设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定广  肖从云 《唯实》2003,4(7):19-23
共产党的文化建设问题 ,首先由列宁针对俄共 (布 )执政后所面临的文化制约而提出 ,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阐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执政党自身文化建设的任务依然十分紧迫而艰巨。江泽民同志关于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思想 ,科学地解决了新时期执政党文化建设所面临的矛盾与问题 ,为 2 1世纪党的文化建设指明了道路。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文化滞后是十月革命后俄国现代化进程所面临的历史性难题.列宁经过“战时共产主义”的挫折后,开始从俄国现代化独特的初始条件出发,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理论问题.一是认为形形色色的前资本主义经济的残余在农村中保持着巨大的历史惯性并占据着充分优势,因而作为现代化后起国的俄国必须通过实现电气化、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改造大量的传统经济,创造社会主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而走上现代化道路.二是充分估计到人的素质对现代化的制约,特别是文盲众多、文化水平太低既阻碍了政治民主化进程,又阻碍了通过合作化改造小农经济从而引导千千万万个小农走向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发展史上,列宁执政党建设理论具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性。列宁执政党建设理论的内涵丰富而深刻。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温列宁执政党建设理论,进一步总结列宁关于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实践经验,对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列宁符号"是指中共运用列宁名字、肖像、忌日等象征来对一些具有重要革命意义的时间、空间、生活物品等进行建构装点的政治符号产品。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借助"列宁符号"的时间建构与传播,树立中国革命形象、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指导中国革命实践、进行中国革命动员;借助"列宁符号"的空间建构与传播,推进中共革命社会化、进行中共革命教育、传播中共革命理念;借助"列宁符号"的生活建构与传播,传播中共革命象征、促进中共革命认同、传播中共革命信仰。通过革命领袖进行革命符号装点的做法,使得中共革命成果马克思主义化,借助"列宁符号"时间化、空间化、生活化的物质载体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今后中共政治符号建设提供了诸多启迪。  相似文献   

13.
列宁在领导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对于执政条件下"建设一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进行了开拓性的初步探索,在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和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上见到了一些实效。传承这些宝贵财富,对于认识、把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进一步解决好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考验下保持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这个党建课题,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韦定广  李申 《学习论坛》2006,22(3):12-16
共产党在东方落后国家成为执政党后,自身的文化状况面临严峻考验.文化水平与执政制度建设、执政方式的运用、执政能力的提高都具有紧密的联系.20世纪实践证明,执政的共产党如不能够在克服由特定历史背景造成的文化缺陷基础上,与时俱进,自觉而有效地加强文化建设,就有可能被旧文化所征服从而导致执政失败.新的时代与社会条件对执政党自身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出发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是确保未来有效执政、成功执政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今年暑假,湖北省红安县列宁小学为了使学生们过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假期,组织学生开展了“红领巾暑假行动”。其内容包括,读一本介绍家乡革命英雄人物的书;收集2—3个有关家乡革命英雄的故事;对本地革命老人进行一次访问;以假日小队为单位,参观本地一处革命遗址遗迹;以中队为单位为烈军属做一件好事;就此次活动写一篇活动体会感想的文章。  相似文献   

16.
列宁关于文化革命的思想,是他所留下来的极其重要的理论遗产之一,内容非常丰富。其中包括破旧立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党对文化的正确领导;扫除文盲普及教育;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广泛地利用旧知识分子和努力培养新知识分子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17.
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目的是想不经受资本主义所经历的一切苦难而取得其全部文明成果,可是我们并没有因此而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只是选择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选择”而非“跨越”,是建立当代社会主义的真正路径。因此,当代社会主义的“真正使命”乃是集中精力去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在当代社会主义国家里,资本主义所经历的整个“自然的发展阶段”都必须由社会主义来完成。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三农"问题的根源、本质及其在市场化条件下爆发的原因为线索,从现代化、城市化规律的自然属性与传统体制的人为因素这两个方面探讨了它们对转型期乡村社会性质的型塑,并指出由于经济-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现代化进程远滞后于农民现代性的发育从而形成了转型期乡村独特的社会文化,并成为引发农村诸种矛盾的社会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政党的社会功能的新视角,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时期,致力于推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作了系统梳理和分析,认为中国社会现代化大业的真正启动和展开有赖于中国共产党的领航推进,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当好“三个代表”应立基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而党的社会功能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等领域的具体展现,体现了“三个代表”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20.
苏俄在推行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根据当时国情的变化,审时度势,将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作重心从政治斗争转向经济建设,并且超前提出,还需要把工作重心进一步向文化建设转变。探析列宁在这一时期文化建设的深刻蕴意,有利于我国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征途中汲取经验,为构建社会主义创新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