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照镜子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可见常照镜子之妙用,难怪古今中外所有的人都喜欢照镜子。现代赶潮靓女俊男为了常照镜子,衣袋和手皮包里镜子是必备之物,时不时的拿出来照照自己,或整理头型或涂脂抹粉,并不在意自己衣着是否得体。某些时髦男女专门把牛仔服挖洞,故意剪破,有些女孩更是胆大妄为,居然敢在大庭广众场合显露性感部位,突出自己可爱之处。如此出众打扮,我看普普通通的镜子怕是照不得,只好请天上玉皇大帝拿出他的镜子来,照一照这人间妖女妖男。  相似文献   

2.
佐人 《现代领导》2009,(8):30-31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这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他登基初期常说的一句话,记载在《贞观政要》上。 “把群众的批评当作一面镜子!” “要以英雄的崇高思想为镜子检查自己!”  相似文献   

3.
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写过一首发人深思的“昏镜词”。词中说:有人到市场上去买镜子,一打开镜匣子,发现镜子有的明亮如月,有的昏糊如雾,遂问道“镜子是用来鉴形的,为什么不都磨得像月光一样明亮呢?”镜工笑着告诉他:“按照你的想法,我的镜子就卖不出去了。因为明镜连小小的缺点都不能隐藏,一些容貌不美的人就不合意,哪里还会买它呢?”镜子,其实也是一种认识工具。按理说,镜子就应该反映人的本来面目,而人的面貌也决不会因为镜明而变丑,镜昏而变美,若是为了掩饰自己脸上的缺点弃明镜而求昏镜,实在是自欺欺人。这首针随时弊的‘…  相似文献   

4.
“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其中.“照镜子”是四项总要求的核心。“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首先要“照镜子”.要常照学习、团结、为民、求实、廉洁“五面镜子”,增强“五种意识”。  相似文献   

5.
学会“照镜子”赵生平,董其升镜子,差不多家家有,几乎人人用。人们梳洗打扮,年轻人潇洒走一回,总要对着它左顾右盼一番。镜子,也可说是一种认识工具。人的眼睛,能看到别人,看到周围的事物,唯独不能看到自己的真实面容和全貌,镜子恰恰能帮助人认识自己。于是人们...  相似文献   

6.
李斌 《政策》2007,(12):45-46
近期,在媒体上读到一篇文章,其中一段耐人寻味——“守住你的那口‘井”’。说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给他的文武百官算过一笔账:老老实实做官。守着自己的俸禄过日子,就好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以天天汲取,用之不尽。  相似文献   

7.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给他的手下的人算过一笔账:老老实实的当官,守着自己的奉禄过日子,就好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天天汲取,用之不尽。朱元璋的这个账算得颇有哲理,不妨称之为“一口井”哲学。  相似文献   

8.
余风 《今日浙江》2008,(9):62-62
据《资治通鉴》记载:唐朝大臣魏征向以忠谏直言著称,他在唐太宗朝任谏议大夫期间,提了无数对朝政的意见。魏征死后,唐太宗痛哭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没,朕失一镜矣。”唐太宗作为封建帝王,  相似文献   

9.
不要照错了“镜子”邱剑云刘梦得写过一首《昏镜词》。其“引言入云;一个增长制镜的at匠出售10面铜镜,唯有一面平整光洁,其余9面皆膝跪昏暗。有人指责他做L粗糙,他却笑着说:“明镜皎洁无比,在它面前半点缀疵也无法隐藏。这只有自身很美的人才会选用,而这样的...  相似文献   

10.
老莫一开始以为对面那张桌上的女孩只是在照镜子———他身后恰好有面装饰用的镜子。那女孩一看就是挺前卫时尚的那种,老莫再渴望艳遇,也不敢相信她探询的目光是冲自己来的。他挪了挪身子,把身后的镜子全空了出来,好让女孩照个痛快。可那女孩竟走了过来,冲老莫嫣然一笑,说能不能用一下打火机。女孩拿起老莫扔在桌上的打火机,点着烟后却并不着急走,就势坐在了老莫的旁边。“能坐这位子吗?”女孩问老莫话时,烟就喷在了老莫的脸上。老莫顿时觉得脸痒痒的,心突突的,说:“这位子又不是我的,你想坐就坐吧。”老早就听说过有些追求“…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唐代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魏征等人敢于时不时给皇帝来瓢“冷水”,所以太宗皇帝称他们为“镜”,他经常主动照“镜子”,而且经常在“镜子”面前承认自己的考虑不周,从而修正自己的决策,终于成为一代名君,创造了“贞观之治”。 治国与治厂是一样的道理。现在,在企业家们身边,“谋士”是有一些的,但“谋士”们未必敢在领导  相似文献   

12.
魏征是唐朝初期的封建主义政治家。“贞观之治”的出现,他功不可没。《旧唐书》说他与李世民“讨论政术,往复应对,凡数十万言”。  魏征少年时代孤贫落泊,后出家当了道士。隋朝末年,他参加了农民起义,再投窦建德,出任起居舍人。窦失败后,他投太子李建成。公元626年7月2日通过“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其兄李建成及其弟李元吉并代李渊为帝后,擢魏为谏议大夫。此官的责任就是“掌论议”,可对皇帝“规谏”。  其实,魏征原来是支持李建成的。因为李建成既是长子,又是太子。只待高祖李渊死后,他就是皇帝。但此人却是酒色之徒,…  相似文献   

13.
<正> 婴儿正笑逐颜开,我们若递给一面镜子,当他看清镜中的自己时,笑容可能倏地没了:如果我们坚持让他看,不久惊异也消失了,他可能会索然弃镜,甚至哇哇大哭起来。尽管告诉镜中的就是他,他仍莫明其妙,潜意识里存在着畏惧。他把镜像当成真实的存在了。如果承认镜像,会让他感到自我剥离。一些落后的游牧民族,照镜子拍照片之类,属于被禁之列,据说怕被“摄走了魂”。在刚照镜子时,人的思维没有充分判断前,在瞬间思维定势的作用下,往往会误认为眼前的像是真实的存在。两个自我同时并存,这让人  相似文献   

14.
徐克勤 《群众》2006,(3):64-64
明朝朱元璋曾告诫官员:守着俸禄过日子,如同守住“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天天汲取,用之不尽。这个帐算得合理。人世间很多资源是可以再生的,但唯有生命只有一次。当别人为你的那口“井”加水时,这样一个问号是无法回避的:其中的代价,自己是否承担得起?那种认为“年龄到枉、职务到顶”,想借机“捞一把”、“加满井”的人,不仅仅是丧失官德、利欲熏心,更是拿自己的前途和后半生开玩笑。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化这些年“走出去”是好事,但是文化传播的首要目的,其实还是为了中国自己的发展,而不是将外邦中华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功能即从外面照镜子,重新认识自己;“文化走出去”某种意义上也是让中国当代文化在国际秩序中通过检证而看清自己,因而代表着中国文化建设的一次重要机遇。  相似文献   

16.
脸孔是人的“门面”,不能等闲视之。每一个讲卫生、重仪表、修边幅的人,在正常情况下,一般每天要洗几次脸,照几回镜子。不然,让肮脏的东西附在脸上,就会在大庭广众面前丢人现眼,被人笑话。共产党员也不妨经常“照照镜子”,以树形象,正言行。首先是以党章和入党誓词为镜。我们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坚定理想信念,自觉  相似文献   

17.
善照镜子     
《创造》1995,(4)
善照镜子本刊评论员以照镜子作为获得某种教益与启迪的比喻,历来是我们所熟悉的,“以铜为镜”。是生活中最一般最普通但却是不可缺少的步骤。而及至“以史为镜”、“以人为镜”。便达到了思想理性的层面,是一种很高的要求了。五月初,莫斯科俯首山下卫国战争纪念馆前,...  相似文献   

18.
闲言碎语     
俗话说:“人有脸,树有皮”,意在强调面子的重要性。面子在汉文化中历史悠久,无处不在,政治和生活层面都有面子的影子。早在汉代刘、项之争,项羽大败,而为了面子项羽死也不肯回江东。无独有偶,三国时期东吴小霸王孙策,是一位美男子。有一次他出去打猎,被许贡的门人所刺,伤及面部,后医生给他敷了膏药,并嘱其不要生气,不要照镜子,伤口愈合就没事了。但偏偏孙策是个爱美的人,过几天他实在按捺不住,非让手下人拿镜子照一下,结果一照出大事了,因面部贴一些膏药吓坏了孙策自己,怎么成了这个样子,实在太难看了,于是大喊一声:“面且如此,尚能建功立业呼。”这一喊不要紧,把伤口都给崩裂了,流血不止,没几天就死了。可见面子能抬举人,也能害死人。  相似文献   

19.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是《旧唐书》魏征传里面的一段话。在近年推出的可引为时刻观照中国的“镜子”著作中,张旭东先生撰写的《东南亚的中国形象》(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下称《形象》),无疑是这方面的著作之一。这部著作是作者近年对东南亚中国形象的整体概括与思考,不仅在一系列全新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上进行了深人的探索,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作者思考的深度以及观察中国自身形象的冷静态度。通观全书,笔者感到《形象》在几个重要的问题上写得富有声色,  相似文献   

20.
守“正”     
从字义上讲:“正”是不偏斜,是合乎法则的、合乎道理的意思。守“正”就是坚守“正”道,就是要遵守“正”的法则去做事。这是人们的共同愿望和渴求,也是人们不得不为的守则。其意义在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