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年计划”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总蓝图。60年来,十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清晰地描绘出共和国成长的历史轨迹,让人看到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的风风雨雨,一个社会主义共和国探索发展的曲曲折折。  相似文献   

2.
“六五”计划胜利完成,使我国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紧承其后的“七五”计划时期,我国经济体制从旧的模式向新的模式转变,新旧体制在转轨过程中并存且激烈冲突,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闯关阶段;理论上多年喋喋不休的计划与市场之争,面临着政策抉择的最后交锋,市场经济改革取向已不可逆转。  相似文献   

3.
1996年-2000年是我国的“九五”计划时期,也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4.
自2006年开始,我国进入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时期。“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十一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相似文献   

5.
“二五”计划的实施与调整历经八年,国民经济在曲折中沿着工业化道路踯躅前行。  相似文献   

6.
1981年至1985年实施的“六五”计划,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破冰起航,成为我国继第一个五年计划后,在经济建设上又一个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大转折时期。1976年至1980年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经历了从“文化大革命”到粉碎“四人帮”,再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的重大历史转折。这一时期,是我国经济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时期,也是我国经济建设战略思想全面调整的重要转折期。  相似文献   

8.
1953年~1957年,“一五”计划顺利实施,累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550亿元,建设项目达1万多个,为我国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一五”期间的辉煌成就,加上社会主义改造提前完成,让新中国建设者们更加豪情万丈,信心倍增。  相似文献   

9.
“十五”计划,是我国迈入新世纪后制定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开始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居于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2009年是我圈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四年,也是酝酿编制“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回顾从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到现在正在进行中的“十一五”规划,我们虽有挫折、有失误,但发展之势犹如大江东去;我们虽历经艰难险阻,但终究踏上科学发展的康庄大道。在近60年的实践探索中,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11.
1971年至1975年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四个五年计划,从制订到实施都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进行的,不可避免地带有十年内乱的痕迹。“三五”计划形成的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发展基调,对“四五”计划的制订和实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一带一路"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从国家长远发展需要出发的战略考量,在整个国家未来发展战略中占据十分独特而重要的地位。这一建设的提出绝非偶然,只能诞生于当今的时代、当代的中国,它是在中国的发展已到了一个"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即世界正处于艰难的调整期、中国正处于痛苦的转型期、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正处于复杂的磨合期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一带一路"建设的实施和推进,对于实现国家的均衡和持续发展具有全局性的战略突破作用,也将释放出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创造无数发展机遇,推动和引领下一轮新型全球化浪潮,还将开启中国主动塑造周边、影响世界的历史进程,极大改变世界经济版图和政治格局,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从这项决策中,我们可以得出五点启示:以大国的视角谋划战略全局,以统筹内外克服发展瓶颈,以经济共赢突破军事围堵,以历史文化促进经济建设,以增量变化改革国际秩序。丝绸古路的新生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新的动力,成为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前列的标志;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也必将使中国为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人民、为整个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解决“大党独有难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论述启发我们要按照中国共产党发展的不同阶段分析“大党独有难题”的内涵演变,进而整体把握解决好“大党独有难题”的价值意蕴。明确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重要性不仅源于我们党对人民的承诺,而且能保障党的生机与活力,更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体制保障。结合过往经验,解决“大党独有难题”,一要牢记“三个务必”;二要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三要建设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四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相似文献   

14.
我们党是执政党,党通过对时代主题的变化、历史任务的把握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凸显的现实问题的自觉认识,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党的执政理论,提出了从“三个代表”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系列理论。这些理论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具有其发展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5.
《当代党员》2011,(2):70-71
一项统计表明,截至2009年底,全国35岁以下的党员1847.3万人,占党员总数的23.7%。与这组数据相对应的是,在基层,越来越多的“80后”书记走上了工作岗位。青春的面孔,蓬勃的活力,面对党的事业,年轻的书记们有着怎样的困惑?这些“新生代”该怎样当好书记?对此,本刊特别约请三位“80后”书记和一位组工干部进行了一次心灵对话。  相似文献   

16.
《天津支部生活》2007,(5):33-33
去年以来,西青区委坚持把实施“强基创先”工程作为巩固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全面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基础工程,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以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以解决好重点难点为突破口,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做到了“七抓七促”,有力地提升了基层党建工作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7.
《支部生活》2005,(3):4-7
中央决定从2005年1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这是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中华民族从此踏上伟大复兴的历史征途。30年风雨坎坷,30年硕果累累,我们从普遍贫困走入基本小康。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9.
曹宇光 《新长征》2006,(9):46-47
中共中央办公厅日前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关于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建立健全地方党委、部门党组(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意见》4个文件,这对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建立健全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将起到纲领性的指导作用,同时也表明,构建先进性建设的长效机制,与时俱进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正在成为目前我们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从4个文件的解读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建立健全党的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不单单是做法、经验的简单累加,也不仅仅是单纯的制度改良,更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一项精密、严谨的系统工程。要实现这一系统的高效运转并实现自我更新与完善,必须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相似文献   

20.
《支部生活》2005,(2):4-7
根据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进一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更好地肩负起历史使命,中央决定,从2005年1月开始,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