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姚亮  桑丽 《理论月刊》2004,(11):94-96
理性的经济人在采取行为时,都追求效用最大化。同样,现代的城市居民也是理性的经济人,精于计算预期收益与成本,当收益大于成本时就会采取积极的行为;反之亦然。本文以柴东社区直接选举为例,分析了居民的选举需求、选举行为及选举需求对选举行为的影响,最后得出任何选举的背后都是利益的博弈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诚信的经济理性:决策模型与维护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收益与诚信的关系,收益可分为与诚信相关的精神收益、实际收益和非诚信收益。理性经济人的诚信决策取决于预期行为收益能否最大化。诚信的生成与维护有三种模式:农业社会模式、计划经济模式和市场经济模式。社会转型时期的诚信生成与维护应重塑诚信的内涵,弱化行政手段的影响,同时强化实际利益对诚信的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3.
作为理性选择理论转向制度主义的突破性成果,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在确立制度研究算计途径的同时实现了研究重心的调整。偏好、行为与结构可被视为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核心议题,其中偏好层面的固定偏好构成了经济人假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向内生偏好则意味着该流派承认制度、文化与情境对偏好的塑造作用。行为层面的理性选择分析形成了理性选择路径的传统优势,感性选择则将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行为范畴拓展至可理解行为。结构层面的结构诱致均衡是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确立的标志,转向制度逻辑则是该流派整合制度理论并推动理论创新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胥倩 《公安学刊》2008,(4):48-51
经济学分析作为一种工具,日益渗透犯罪学领域,其适用的一个重要前提在于:理性人在犯罪中具有完全相同的利己思维——即考虑成本、获利以及风险预期,并运用成本──收益或者趋利避害原则分析之后,对其所面临的一切机会和目标及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优化选择。通过对理性人、经济人与犯罪经济人概念之比较,对犯罪经济人之人性分析,以及对犯罪经济人与决策的研究,旨在修正犯罪经济人之概念。  相似文献   

5.
经济学的逻辑前提是经济人假设,强调将人们的各种行为因素纳入成本—收益核算模式之中。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可以为警察机关的临战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将成本—收益理论应用于警察临战实践,在于为警察临战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评判标准,而且用效益所体现和蕴含的理性价值可以透视现实警察临战机制的某些缺陷、警察临战理论研究的滞后。对警察临战活动进行经济学解读,目的就在于要以效益观为指导,以警察临战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基础,结合警察临战活动成本投入的现状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6.
权力是联结政府官员与公众的一种特殊产品。因此具备成本─—收益相统一的内在规定。公众是权力的所有者,政府官员是权力的行使人。政府官员行使权力类似于经济活动中的委托与代理关系。政府官员在委托与代理关系中充当理性经济人和权力代理人的双重角色,腐败正是双重角色冲突围绕成本—收益的比较而作出的理性选择。建立成本-收益的均衡统一是遏制腐败的有效措施。因此,要提高廉洁行为的收益,以建立一支执法严明的司法队伍、从严惩处腐败分子、加大经济处罚力度等措施来提高腐败行为的成本。  相似文献   

7.
从经济学角度看,根据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的原则,经济人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失信往往成为其理性选择.在我国现实生活中,对失信现象的惩罚力度不够,失信比守信更容易获利,在很大程度上纵容了失信,成本收益失衡成为当前信用缺失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建立信用激励和约束机制,使失信成本大于失信收益,从根本上减少失信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行为法经济学研究关注在现行法律规则下人的各类涉法非理性行为,试图通过制度设计对个体行为决策的影响以助其实现经济理性。大学生涉法行为的成本分析包括青春成本与人生经营、机会成本与发展成本、法律成本与道德成本、个体成本与社会成本分析。引导大学生进行人生规划和经济收益最大化的进路在于利益激励机制、成本效益分析、坚持理性选择、培育法治信仰。法经济学分析的价值考量在于提升个人经营效益、倍增家庭收益、减轻社会税负、催生阳光教育。  相似文献   

9.
犯罪及其遏制犯罪都是一种利益比较下的选择问题。成本与收益的比较是犯罪与遏制犯罪目标决策的共同思想。一方面,实施犯罪的理性犯罪人总是寻求各种方法来降低犯罪成本,提高犯罪效益;另一方面,遏制犯罪的社会“经济人”也应采取积极措施来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以降低社会遏制犯罪成本,提高社会遏制犯罪收益。  相似文献   

10.
经济人假设在公共领域的适用性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围绕经济人假设所产生的诸多争论,很大程度上源于对这一理论假设的错误理解。本文认为,经济人假设作为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和自由民主政治制度建构的前提和基础,是关于人的动机模式的假设,它反映了人的社会选择和社会行动最原初的动力来自于人对自我利益的理性计算和理性追求。经济人假设既可以适用于人的经济行为取向的分析,同时与近代西方自由主义政治哲学关于人的动机模式的看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也可以扩展到经济领域之外,适用于对人的政治行为取向的分析。  相似文献   

11.
“经济人”假设的历史考量:源流、批判与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隆刚 《求索》2008,(8):35-37
经济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分析人的经济行为与经济后果的一门学科,“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理论体系得以建立的核心前提。从经济学史方面考量,“经济人”假说经历了纯粹“经济人”、“理性经济人”和“有限理性经济人”等几个阶段。各时代的经济学家之所以不断对”经济人”进行抽象与修正,主要是为了更有效地分析人类的经济行为,解释由此产生的各种经济现象,为建立经济学理论体系提供分析的理论支撑。基于传统“经济人”的伦理缺陷.在生态文明时代.提出“生态理性经济人”可能是“经济人”假设的进一步拓展。  相似文献   

12.
犯罪学对犯罪人的假设是“理性犯罪人”,理性犯罪是指犯罪人实施犯罪是一种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理性犯罪人在动机冲突过程中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犯罪收益,二是犯罪成本,犯罪成本包括直接成本、机会成本和惩罚成本。犯罪动机的产生并转化为犯罪行为的可能性同犯罪收益成正比,同犯罪成本成反比。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全面两孩政策下城市青年女性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本文从贝克尔经济学理论视角入手,根据不同孩次进行成本收益分析。研究发现,生第一个孩子时人们的生育行为受舆论和宗族观念影响较大,受经济成本影响较小,收益期待集中于"养儿防老";生育第二个孩子时人们的生育行为更具经济理性。二孩带来的经济压力和对父母时间、机会成本要求起决定作用;同时父母对第二个孩子的情感收益期待更高。本调研带来的启发是鼓励二孩生育不能单靠政策的放宽,更需要从经济理性视角"多管齐下",在提高经济水平增加人民收入的同时,完善各项福利养老保障制度,健全相关基础设施,降低生育综合成本凸显生育收益,全方位促进生育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14.
努斯鲍姆认为,当代社会中某些僵化的社会科学,尤其是持成本—收益分析的功利主义仅仅从事实与理性的角度试图构建起正义的大厦。在这种理论中,人以普遍性的理性选择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人难免沦为物,成为缺乏情感的、冷冰冰的理性经济人。她由此提出诗性正义的思想,认为借助文学想象和情感能够形成完整的理性,促进社会正义的实现。诗性正义的思想既深化了人们对正义的认识,也促使人们反思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从文化濡化和播化的维度来看,文化演进与制度变迁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关系与动力机制。在市场体制型构过程中,一开始并非所有行为主体都是适合理性经济人假设的,而是遵循理性经济观重构、商业精神延续和信用观念形成这三个方面的文化逻辑,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市场体制与文化匹配的制度均衡路径。在向市场经济过渡中行为方式是市场体制能有效运转的关键,而与市场体制相匹配的行为模式又源于文化。市场体制的型构与创新必须与其所处的文化环境相容,这样才能节约新制度实施的运行成本。  相似文献   

16.
“理性经济人”假设是指作为经济决策的主体都是充满理智的,既不会感情用事,也不会盲从,而是精于判断和计算,其行为是理性的.财务舞弊是指故意的、有目的的、有预谋的、有针对性的财务造假和欺诈行为.理性经济人违背理性思维而舞弊的原因在于不良财务动机、不良“自尊”动机、不良“自我实现”动机.  相似文献   

17.
张斯琦 《前沿》2010,(20):99-101
制度是人们行为与权利的边际,知识产权的制度安排是实现知识产品有效供给和社会福利改善的最优选择。从产权经济学、交易成本理论和博弈论的经济分析方法上分析,产权界定、产权激励、经济人的理性选择需要一种正式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8.
对“经济人”的自私自利的解读,是不符合亚当·斯密的本意的,而且会误导“经济人”的行为,对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只有对“经济人”的互利互惠解读,才符合亚当·斯密的原意。也只有互利互惠的“经济人”才是理性的“经济人”,才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互利互惠是“经济人”的本质,是文明社会的法则。  相似文献   

19.
生育行为是一种具有较强外部性的行为。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分配、劳动就业等制度安排,使家庭生育行为的成本和收益强烈扭曲,客观上成为多生多育行为的制度激励。社会主义市与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有效地破解了生育行为外部性内在化的难题,从制度层面上约束了人们多生多育的意愿,是实现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一致的制度保证。  相似文献   

20.
吕昭河 《思想战线》2003,29(6):10-14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经济学学科,有着广阔的理论拓展空间和实践应用领域。“人口资源环境”具有稀缺资源属性,必须对其合理配置,但是“经济人”命题在解释“人口资源环境”行为时,存在个人理性与社会理性的非均衡性,因此在理论和方法论上必须超越“经济人”命题,在宏大的理论范畴内,进行“人口资源环境”行为的经济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