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先后在全球范围内提出了一系列倡议,包括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构成了中国的全球倡议方案,这三大倡议旨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确保这一理念得以行稳致远。三大全球倡议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较大的关联性。分别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的角度解读中国三大全球倡议的不同内容,可以更好地把握三大全球倡议的内涵以及价值,从而更好地落实到行动上。  相似文献   

2.
杜颖 《奋斗》2022,(3):42-44
<正>中共黑龙江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对2022年经济工作作出具体安排,其中提出要“扩大对外开放合作,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近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不断深化,“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向世界展现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使开放、包容、平等、互惠等理念深入人心。“一带一路”倡议所展现出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3.
苏蔓 《求实》2001,(Z1)
一代伟人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领袖和杰出的理论家 ,也是一位驾驭语言的大师。在他的著作、演讲和谈话中 ,常常用精妙的比喻形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其情其理 ,令人折服。美国著名作家斯特朗说 :“在与人谈话时 ,我从未遇见过有人使用如此鲜明而又充满诗意的比喻。”美国著名作家史沫特莱则说 :“毛泽东才华横溢 ,演说、写文章喜欢巧妙地运用比喻。”毛泽东妙喻的巨大魅力 ,源于其中所蕴涵的深邃哲理。本文试图对毛泽东妙喻中的哲理作一探讨。一、毛泽东妙喻中的唯物论192 6年大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内有些同志存在着既想发动群众又怕因此…  相似文献   

4.
吴凯 《探索》2023,(4):1-14
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一种文明理念,也是一种彰显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实践创造,它将人类发展置于更加广阔、深远的历史进程。立足“三大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回应全球发展鸿沟、国际安全困境、人类文明冲突等世界之问,具有为全球共同发展注入文明理念、为全球安全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为人类文明进步绘制未来图景的文明特质。在全球发展倡议中,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促进共同繁荣为愿景;在全球安全倡议中,人类命运共同体以维护共生关系为目标;在全球文明倡议中,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建构共同价值为归宿。以“三大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文明论意义,它为全人类安身立命澄明了新发展观,为全人类普遍交往提供了新安全观,为全人类互利共赢构筑了新文明观。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共同的美好追求,也是中国向世界奉献的文明大道。以“三大倡议”审视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在全球发展、全球安全、人类文明等方面促进互利共赢、多元发展、和谐共处,为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积极贡献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5.
《党员干部之友》2023,(2):42-43
<正>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共建“一带一路”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项重大国际经济合作倡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并提出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近十年来,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项目,持续推进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强劲动力。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目的在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既是这一倡议的初衷,也是希望通过该倡议实现人类的最终愿景和最高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前瞻性思考,彰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理念和人类终极情怀。“一带一路”建设着眼于实践层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实施,既是我国在深刻把握中国发展与世界转型新格局的基础上作出的战略定位,又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思想、物质与制度准备。  相似文献   

7.
黄延敏 《前线》2022,(12):4-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标记历史方位,敏锐洞察和科学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作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等重大判断;勇于守正创新,提出新发展理念、全过程人民民主、统筹发展和安全等一系列原创性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原创性贡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倡导共享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胸怀天下,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了将“科学的入口处”比作“地狱的入口处”的著名比喻。这个比喻提出的背景包括“复仇女神”的纠缠、“缺少货币”的烦恼、“肝胆俱损”的折磨;比喻的喻体出自但丁的《神曲·地狱篇》;设喻的目的是为了表达坚决捍卫“多年诚实研究”成果并且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决心;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包括对象的相似性、主体的相似性和要求的相似性。这个比喻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地狱”性质,暗示了共产主义必然到来的历史趋势,揭示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阶级性质,也表明了一种真诚的批判态度、无与伦比的理论勇气、坚定的阶级立场、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和为人类解放而忘我工作的献身精神。  相似文献   

9.
全球安全倡议是促进世界安危与共的中国方案,构建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安全向度的价值主张和实践平台。全球安全倡议产生于安全赤字有增无减、安全治理存在缺失、安全理念亟待更新的时代背景下,是对“世界需要什么样的安全理念、各国怎样实现共同安全”重要命题的科学解答。“六个坚持”阐述了全球安全倡议的基础理念、基本立场、规范准则、重要原则、行动主张及统筹领域,以丰富内涵形成一个完备体系。全球安全倡议具有促进安全理念创新发展、推动世界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等理论与实践价值,给予安全课题丰富启示。各国应团结一致,积极响应全球安全倡议,从安全向度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理想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党建十喻”是习近平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以比喻的方式先后提出的十个关于党的建设方面的重要论断。“党建十喻”内容丰富而深刻,它强调共产党人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要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党性修养,要以钉钉子的精神干事业,要拒腐防变并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它内涵丰富、结构严密而又直面现实,是我国新形势下党的建设思想。它有利于强化共产党人崇高的理想信念,有利于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也有利于党员和党组织纠错自新,因此它对于党的自我革新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用“党建十喻”推进党的灵魂净化、党的形象革新、党的制度革新和党的气质革新。  相似文献   

11.
<正>如今,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在全世界遍地开花。而在该倡议提出之初,很多人不知道它指的是什么、要做什么,甚至出现了一些非议的声音。这样的转变是如何发生的?"一带一路"对于经济全球化意味着什么?对此,专家李君如作出解答。李君如是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侨联主席,他是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将近四年,从最初的"不被  相似文献   

12.
茅台集团党委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李保芳在国家品牌高峰论坛上做主题演讲时提出:“不断塑造品牌是企业发展真谛.打造有影响力的中国品牌,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机遇.” 7月10日,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国家品牌高峰论坛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开幕.茅台集团党委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李保芳在论坛上做主题演讲. 此次高峰论坛选举李保芳为“国家品牌计划”首任理事长,并代表理事会发布了“国家品牌计划牡丹江倡议”.这份倡议呼吁“全体中国自主品牌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努力提升产品质量与品牌形象,早日实现从‘中国品牌’向‘中国国家品牌’的升舱晋级.”  相似文献   

13.
刘岳 《北京党史》2023,(5):39-47
“文化”一词的本义为“以文化人”,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其内涵流变为生活样法或总和,包含物质、精神两大范畴。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孕育产生了新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革命文化。红色文化是一种形象比喻,其内涵有广义、狭义之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红色文化之魂。  相似文献   

14.
徐艳玲  易旭 《前线》2023,(6):38-41
在国际社会对中国声音、中国方案的期待中,中国相继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致力于同世界各国携手并肩,打造发展共同体,为世界发展提供动力;打造安全共同体,为维护世界和平汇聚力量;打造文明共同体,为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探索路径,充分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中国倡议为促进全球和平发展、引领人类文明进步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摹画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图景。  相似文献   

15.
杨胜群 《新湘评论》2023,(24):19-21
<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孙中山高举起了反帝反封建和振兴中华的旗帜,主张大规模发展工商业,认为这是“兴国之要图”“救亡之急务”。但是,他曾经试图在封建军阀专制下进行现代化建设,陷入了空想;他主张的现代化是资本主义现代化,想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实现国家现代化,这是脱离中国实际的。这种局限性,使他没有能够做到通过民主革命清除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障碍,也没有能够提出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现代化的目标,没有能够提出解决农业国家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方案。  相似文献   

16.
<正>(2023年10月18日,北京)尊敬的各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各位国际组织负责人,各国代表,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对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今年是我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提出这一倡议的初心,是借鉴古丝绸之路,以互联互通为主线,同各国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相似文献   

17.
张仕荣  吴迪 《当代党员》2023,(18):31-32
<正>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先后出访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标志着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合作倡议正式提出。从愿景到行动,10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理念落地,将愿景落实,“一带一路”建设逐步朝着高质量发展阶段演进,得到了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在中国和共建国家的共同努力下,这一倡议从蓝图变成广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和最具包容性的国际合作平台,为各国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带来实惠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之一,始终坚持全球化的理念。当前全球化发展进程受阻,"逆全球化"现象抬头,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重塑国际关系、推动世界经济复苏、优化全球治理、引领新型全球化的中国方案。该倡议将合作共赢的丝路精神发扬并升华为利益、责任、命运共同体情怀。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倡议引领的新型全球化也是对传统全球化的超越。"一带一路"以互联互通为着力点,帮助沿线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打造互信、包容、共赢的全球化,这与传统全球化、资本主义世界化遵循不同的性质和目标、价值和理想。  相似文献   

19.
<正>日前,中国外交部相继发表《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和《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两份重要文件,直面当今世界面临的安全挑战,聚焦应对安全挑战的有效途径,阐释了全球安全倡议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则,系统提出了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方立场,具有鲜明实践特征和行动导向,为全球安全倡议落地实施指明了方向、明确了抓手,为全球安全治理贡献了清晰、完整的中国方案,为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提出了系统可行的操作路径,  相似文献   

20.
李辉 《奋斗》2022,(21):46-48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从取决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