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亚楠 《新湘评论》2014,(16):29-29
节日期间,孙女儿来看爷爷奶奶。话没说上十句,就用了七个“然后”。我说:“你怎么啦,连话也不会讲啦?怎么‘然后“然后’的,用了那么多。是‘然后’呢,还是‘然而’,我都搞不清了。”她笑着辩解说:“现在都是这样讲的。”这才引起我的注意,在公交车上,在地铁,甚至在电视里,青年人乃至中年人的话语里果然出现不断的“然后”。  相似文献   

2.
近读任欣先生在《前线》第10期发表的“官场潜规则”一文,感触颇深,趁着余兴未消,也来凑个热闹说道说道。现如今,“潜规则”不仅在官场盛行,而且已经侵蚀到各行各业、方方面面。演艺圈里有演艺圈的“潜规则”。别看那些“灿烂”的明星们喊两嗓子扭扭屁股没有明码标价,但走起“穴”来有多大名气就有多大的“身价”,倘有不知“行情”者,明星们不是给你罢演,就是在关键时候“掉链子”。医院有医院的“潜规则”。住院做手术,要交纳诊断、住院、手术等各种明码标价的费用,按理说医院也应该“服务”到位了。可是不行,你想手术做得成功吗?请给主刀…  相似文献   

3.
时下“接轨”一词用得正红火,凡事一旦被贴上“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标签,似乎就很新潮、很先进,具有现代意识。业已推行的每周44小时工作制,亦被人称为“接轨”之举。平心而论,此次“接轨”不论是公众对其所持的态度还是实际效果,都是很不错的。改革开放,生产力的提高,使国人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缩短工时,深得人心,皆大欢喜,笔者无意也不应贬低这样的“接轨”。问题是,所有曾被冠此美名的“举措”,都“很先进”、都值得褒扬吗?非也。 还是以作息制为例,近几年来,这方面的“接轨”已有三次。首先登场的是取消午休,实行上下午“连轴运转”,其“好处”据说是“有利于职工腾出更多的时间,用于安排生活和学习。”结果此举几  相似文献   

4.
也说“好处”荒石你想办事吗?看有没有好处。没有好处不办事。任你磨玻嘴,跑断腿,也无济于事。你说你条件够了,够条件的人不止你一个。僧多米少,对不起,轮不到你。你说你告,那就告去,告还得有好处,没有好处难告倒。与其拿好处告状,还不如拿好处办事。你说是熟人...  相似文献   

5.
朱贵玉 《求贤》2006,(2):46-46
施罗德当了好几年的德国总理。可当总理期间国家分配给他的好房子不敢住,也住不起,一家人跟着他这个全德国最有实权的大官挤在一个小公寓里。  相似文献   

6.
时下,有这样一种说法,要想有好人缘,必须要“人圆”;要想有关系,必须懂“官心”;要想留好印象,必须有“银响”。于是,有人说,圆滑、察言观色、行贿成了升官发财的诀窍。果真如此吗?回答肯定是否定的。好人缘、好关系、好印象是值得称道的,它是建立在真诚、信  相似文献   

7.
<正>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身边很多人都习惯于把"顺其自然"当作自己的口头禅,他们在深陷困境或遭遇失败的时候,都用"顺其自然"来当作托词,显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当然,从哲学的角度来看,"顺其自然"作为一种人生态度,的确有其积极的一面。面对人生,面对仕途,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理想和追求,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现实与理想之间往往存  相似文献   

8.
东施其实是针对西施而言的。一位是绝代佳人,一位却是邻里丑女。其典出于《庄子·天运篇》:西施因心痛而皱眉,邻居丑女认为很美,却不知其所以美。也学着按胸口、皱眉头,读后令人哑然失笑。故事虽然老了一点,但笑过之后细想:在我们的工作中,为什么有总搞不好,甚而被群众的“黄牌”警告?我想,是缺乏东施那种诚心向善的“效颦”精神。 首先,东施是个诚实的人,因而才知道自己丑、西施美的现实,并且承认这个现实。联系实际来看,有的同志工作环境困难了,单位“清贫”“艰苦”了,就抱着“干不  相似文献   

9.
清代扬州怪杰郑板桥除了给我们留下许多诗、许多文、许多画外,还给我们留下一句四字格言:“难得糊涂”。他说的糊涂并非真糊涂,真糊涂无所谓难得不难得。他说的是假糊涂,是真明白而故装糊涂。这样的糊涂非常难得,许多人许多人都做不到。郑老先生本人恐怕也没有做到,...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眼下时髦,不管什么事儿,一旦能绕到“以人为本“上,好像霸去了“天理“,博得了称道,如果有理不会往“以人为本“上靠,这“理“就像少了“王“字边,理变成“里“了。就说《杂文报》1179期吴友兰先生的大作《置疑“撞“出来的安全》一文吧,作者对沈阳市出台的新交通规则中关于“行人违章,出了交通事故,司机不负责任“这一条接受不了。置疑之一是交通管理应优先照顾谁的利益?这种置疑令我这个“法盲“犯了糊涂,既然吴先生一再强调的是“以人为本“,那么就不该再讲“优先照顾谁了“,因为行人和司机谁也不是动物,都是“人本“之列的,如果一定要按吴先生的“倾向性“来制定法规,那么司机这部分人的利益谁来保护?民主法制的国家制定的法律和法规要充分地体现出它的公正性,而不是  相似文献   

11.
写下这个题目,我就犯难了:一是题目太大,难以一言蔽之,二是容易遭到攻讦。本来你是心平气和地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却往往会被人误解,以致“对号入座”。其实,追根溯源,有关小人的话题,是孔圣人最早说的,并屡次说过;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言说;鲁迅先生以亲身经历说得更为精彩。近日看到报刊中又有人提起小人这一话题,说明现实生活中,“离开小人不成戏”,———小人是无处不在的,谁再有本事,再有权势,再有金钱,躲得开瘟疫,但躲不开小人。小人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所以生活中遇上小人,实属正常…  相似文献   

12.
“戴高帽”现象古已有之。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高帽”的花样不断翻新,其种类、款式及妙用日益“进化”,已成为颇为时尚的一道“人文景观”。且不说芸芸众生乐于奉送和领受“高帽”,有时就连鸟兽之类也未能“免俗”。那一则耳熟能详的西方寓言中,狐狸看到乌鸦嘴里叼着肉,馋涎欲滴,怎奈飞腾无术。于是利用“戴高帽”法加以“智取”:再三喝彩乌鸦的嗓音美妙悦耳。叫声聒噪的乌鸦偏偏缺乏自知之明,一戴高帽便飘飘然,当它准备一展“歌喉”时,嘴里的肉便成了狐狸的美味佳肴,岂不愚哉。世上从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无缘无故的“高帽”馈赠。狐…  相似文献   

13.
镜子的功能,在于供人自我检查。你是五官端正也好,麻脸歪嘴也罢,倘是没有镜子,或是虽有镜子但不去照,便只能听别人指指划划,自己是看不到的。如果用境子一照,便一目了然,自己心中有"数"了。社会发展进步,使镜子有了诸多变异。比如除了平面镜之外,还有凸镜、凹镜,并由此演变出"哈哈镜"之类,这或许是先前李世民发表"镜"的观点时不曾料及的。他那时所说的"正衣冠"之镜,大约仅限于铜料所做的平面镜。因为平面镜才不变相走样,  相似文献   

14.
尹谷 《前线》1985,(11)
“学而优则仕”达句话,在蔑视知识、肆意打击知识分子的年代里,曾被当作“读书做官论”来批判。《为“学而优则仕”辩义》  相似文献   

15.
读了《“群众反映”小析》(载本刊去年第五期)一文,颇有同感。我以为,对于混淆视听、造谣诬陷的“群众反映”只给予愤怒谴责是不够的,还应当辨明是非曲直。对于“群众反映”,我们不但要进行定性分析,而且还要进行定量分析,弄清楚持某种意见的究竟有多少人,是多数还是少数。经过这样的分析,可以辨明某种意见到底是不是群众的意见,辨明是非曲直。  相似文献   

16.
郭舒 《共产党人》2004,(16):42-42
1919年7月8日列宁写给列&#183;波&#183;加米涅夫一张便条,要他为高尔基“准备一点劈柴”。1921年6月25日,列宁写给米涅任斯基另一张便张,要他给高尔基参加的审查国外出版物的专家委员会“拨两部小汽车”;列宁还在便条上特别强调:“希望你赶快想办法,利用您的权力.务必做到(可不是在纸上作到)。”  相似文献   

17.
王泽田 《先锋队》2015,(1):54-55
出生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上学、入团、入党、参加工作、参军、转干、提干等都填写过政审表。表格上有姓名、曾用名、性别、年龄、家庭出身、本人成分、政治面貌、文化程度、籍贯、民族等栏,其中家庭出身这一栏特别重要,这是区别你是根红苗正,还是歪瓜劣枣的重要标志。若是工人、贫农、下中农、革命干部、革命军人家庭出身的优先考虑;若是"地富反坏右"黑五类的卡住,打下去,靠边站。毫不留情,绝不手软。对敌人的心慈手软就是对人民的犯罪。  相似文献   

18.
也说“忙”     
眼下,一些部门、一些地方的领导同志几乎无一不在抱怨事务太多、工作太忙,天天都是“眼睛一睁忙到熄灯”。然而,人们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为数不少的领导同志都是“忙”这样一些工作:赶会讲话(读稿子)、出席宴会、剪彩跳舞、迎来送往等等,一句话,是浮在上面忙、虚忙,而不是真正忙在到基层到群众中去为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也不是真正忙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实事上。无  相似文献   

19.
翻开手边的书本看看,就会发现上到国家法律法规、下到单位规章制度,都在一些重要条款的叙述上使用了“原则上不得”、“原则上不准”之类的词句,以此告诫执行者,“此乃鸿沟,不可逾越”。可实际上呢?总有那么一些人断章取义,把“原则上”变成了“一般情况下”或“特殊情况下”的代名词,任意“为我所用”。就以我们身边常见的干部聘任来说,在有的地方,不管考评前说得多么冠冕堂皇,在“原则上不准”的  相似文献   

20.
正共产党员的气度是其性情、操守和党性的自然流露。一名优秀的党员领导干部除了具备开阔的眼界、坦荡的胸襟和容人的雅量等气度外,还要有如下气和度。务实接地气。脚上不沾土,不是好干部。现实中,有的干部懒得走出舒适区,即使偶尔沉下去,也走不进群众的烦心事,坐不住百姓的板凳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