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政治哲学的二元思维框架中提出两个对应的概念:信任与不信任,在对比与参照下理解二者在现实民主政治中的确切含义与意义,提出民主政治的发展既需要信任也需要不信任,由政治不信任的态度出发产生政治信任的判断。  相似文献   

2.
政治信任具有明显的嵌入性,渗透在政治生态硬件要素之中。乐观派认为互联网改变了政治信任的主体与客体以及政治信任的生成机制,而悲观派认为这是数字崇拜想象的产物,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乌托邦。互联网已经并将继续对政治信任产生深远的影响,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政治生态的结构。在互联网时代,可以从加强公民教育、建设透明的信息生态、加强网络立法以及积极回应网络危机等方面提升政治信任。  相似文献   

3.
上官酒瑞 《探索》2012,(5):58-63
良善的公共生活需要政治信任的润滑与滋润。近年来,中国社会的公共生活遭遇了比较严重的政治信任困境。在现代社会,确立政治信任与国家制度建设是同一过程,是高度契合的,国家制度建设构造政治信任在根本上是通过制度化不信任的建立健全与有效实施来实现的。中国政治信任的建设不是也没必要彻底消解民众的不信任情感,而是要不断提高政治信任的修复能力,目标是形成以制度信任为要核的现代政治信任模式。这关键是要通过激发制度活力、增强制度供给力、提高制度执行力,根据制度化不信任的理念构造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体系,为民众施予政治信任形成激发机制,为政府维系政治信任形成压力机制。  相似文献   

4.
政治信任是维系政权的合法性基础。从意识形态、政治绩效、党性修养入手赢得民众政治信任,是我军树立政治工作威信的传统优势。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教育知行脱节所引发的信仰危机、角色认知错位所导致的军人荣誉感下降、少数高级干部腐败现象所引发的信任危机,是导致当前军队政治工作威信下降的重要原因。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实现从人格信任到制度信任转型,是新时期增强我军政治工作威信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2年社会发展与社会建设调查数据,文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政府信任对政治参与的重要影响。文章对政府信任作了中央政府信任与地方政府信任的二元划分,并将政治参与区分为制度内政治参与和制度外政治参与两种类型,文章重点考察了不同类型的政府信任对制度内外政治参与的重要影响。研究发现,政府信任对制度内政治参与具有十分显著的影响作用。公民对中央政府的政治信任程度越高,参与村居投票选举活动的可能性就会越大。然而公民对中央政府的政治信任对制度外政治参与没有显著的影响,公民对地方政府的不信任会明显激发制度外政治参与活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新世纪影响政治稳定大局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超 《学习论坛》2004,20(6):40-41
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 ,是贯串于改革全过程并且需要始终关注和不断调整的问题。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是所有国家的社会发展都要具备的基本条件。面向新的世纪 ,当代中国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繁重 ,更需要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我国目前的社会政治环境基本稳定。在我国社会内部 ,稳定之中仍潜藏着诸多的不稳定因素 ,而且这些因素随时会将不稳定的可能性变为现实性  相似文献   

7.
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影响社会稳定的政治因素主要有腐败问题、邪教问题、社会治安问题、民族宗教问题.正确处理好这些问题,才能实现社会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8.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下,通过对社会事物的认识与掌握,从而形成特定社会的人格与行为方式,即是有机体的“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人的社会化过程是终生的。作为处于青年期中后阶段的大学生,正处在社会化的关键时期。这不仅因为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稳定的重要阶段,还因为他们是一个高文化层次的、思想活跃的特殊青年群体。在大学生许多方  相似文献   

9.
作为政治合法性逻辑起点的政治信任,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显得尤其重要。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对处于急剧变革中的中国社会来说,政治信任很容易受到干扰和动摇。因此,追寻政治不信任的产生根源,考察政治信任的逻辑结构,应该把根本制度和机制剥离开来,消除把政治信任置于机制之上的误区;应该把制度功能和角色功能区分开来,消除把政治信任置于角色功能之上的误区;应该把整体的政权、政府同具体的政府部门区分开来,将政治信任的基础构筑在对整体的政权和政府的评估上,防止政治信任在具体单位和部门的失误中流失。  相似文献   

10.
作为政治合法性逻辑起点的政治信任,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显得尤其重要。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对处于急剧变革中的中国社会来说,政治信任很容易受到干扰和动摇。因此,追寻政治不信任的产生根源,考察政治信任的逻辑结构,应该把根本制度和机制剥离开来,消除把政治信任置于机制之上的误区;应该把制度功能和角色功能区分开来,消除把政治信任置于角色功能之上的误区;应该把整体的政权、政府同具体的政府部门区分开来,将政治信任的基础构筑在对整体的政权和政府的评估上,防止政治信任在具体单位和部门的失误中流失。  相似文献   

11.
作为政治合法性逻辑起点的政治信任,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显得尤其重要。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对处于急剧变革中的中国社会来说,政治信任很容易受到干扰和动摇。因此,追寻政治不信任的产生根源,考察政治信任的逻辑结构,应该把根本制度和机制剥离开来,消除把政治信任置于机制之上的误区;应该把制度功能和角色功能区分开来,消除把政治信任置于角色功能之上的误区;应该把整体的政权、政府同具体的政府部门区分开来,将政治信任的基础构筑在对整体的政权和政府的评估上,防止政治信任在具体单位和部门的失误中流失。  相似文献   

12.
丁香桃 《求实》2012,(9):31-34
当前中国政治信任问题的出现,与多种因素有关.市场化带来了社会结构变迁,引发了人的主体意识的变化,但政府建构信任的手段依旧沿袋改革初的意识形态和经济绩效举措.个体的功利化和理性化倾向消解意识形态在政治信任建构中的功能,经济绩效在建构政治信任中的作用也在下降.构建信任的手段和施信对象之间存在一定张力,这是当前政治信任度走低的深层原因.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根据主体的发展状况,采取恰当的手段和举措,依靠制度建设,才能构建起民众对政府的信任.  相似文献   

13.
群体性事件中的政治信任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群体性事件之所以频繁发生,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出现了政治不信任.政治不信任具体表现为:利益型政治不信任、官员腐败型政治不信任、决策失误型政治不信任、"假大空话"型政治不信任、强制型权力下的政治不信任等方面.而构建政治信任是预防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4.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然"与"应然"之间差别仍然存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仍然突出。正确认识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新因素,认真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15.
董亚平 《学习月刊》2010,(20):83-84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实然”与“应然”之间差别仍然存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仍然突出。正确认识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新因素,认真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积极探索改革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主体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勤 《探索》2003,20(5):99-101
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研究,是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一个崭新的领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亟待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因素有很多,就接受主体而言,主体的需要与价值追求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动发生的内在依据;接受主体的心理背景,直接影响他们对教育的选择性和接受教育的深刻程度;不同的个体或群体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逆反心理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常见的接受障碍.  相似文献   

17.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既是民主政治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政治秩序的有效保障。影响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因素很多,从公民个体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工作满意度等角度的调查和探讨表明,文化程度、工作满意度和公民意识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呈正相关,而年龄、生活压力与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具有负相关关系。公民自身微观层面因素对公民无序政治参与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梅祖蓉 《学习月刊》2010,(24):10-11
政治信任"是人们对其他政治活动者的一整套认识、信念、感情和判断",体现政治体系中各种政治角色相互间的心理预期与行为。阿尔蒙德将政治信任归入一种"过程文化"。  相似文献   

19.
从全球范围来看,政治信任流失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客观上讲,政治信任的流失深受当今公共治理环境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批判性公民的成长、全球化的深度扩展以及风险社会的到来,这些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为政治信任的巩固与积累增添了难度。我国目前政治信任的流失与当前社会及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反腐败与政治信任的研究,不仅对国家治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比较政治中民主巩固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推进本国的政治改革进程,尝试以各种方式打击腐败,提升本国的反腐败治理绩效。从过程上看,反腐败对公众政治信任的影响包括反腐败绩效的产生、反腐败绩效的社会化传播以及公众感知并接受三个阶段。从机制上看,反腐败可以通过促进经济良性发展、提升政府公共产品供给能力,以及净化政治生态三个机制提升公众政治信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