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遵义市播州区坚持深度挖掘与全力推介相融合,一线报道与典型引路相结合,着眼于"四个"度,推出全国影响深远的当代愚公、全国道德模范黄大发。着力推进挖掘深度,深入发掘事迹精神。2016年7月,调研组第一次进驻平正乡团结村(草王坝)驻点调研,通过与镇、村两级干部座谈,与老支书促膝长谈,走访周边群众,全面了解到团结村是典型石漠化地区的村情,黄大发历时36年修渠引水,劈开三处绝壁险崖,绕过三重大山,建成了横跨3个自然村10余个村民组的大发渠的事迹。2016年9月,调研组第二次进驻团结村,通过点对点采  相似文献   

2.
正在黔北的莽莽深山里、悬崖峭壁间,一条人工开凿的水渠日夜流淌,这条盘旋在绝壁上的"天河",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涓涓流入团结行政村的民主自然村(旧称草王坝)。上世纪50年代末,为解决草王坝千百年来的无水困境,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原支书黄大发带领当地百姓艰苦修渠,历经多次挫折失败后,水渠于1995年终于通村,彻底结束当地"滴水贵如油"的  相似文献   

3.
1998年,《当代贵州》1月号上的一篇题为《通向富裕的天梯——记遵义县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的报道,描述了团结村草王坝黄大发带头绝壁凿渠的不凡事迹。20年后,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与当年的通讯员王淼相约,重访当年老支书、重走险崖探渠。岁月悠悠,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那份永不磨灭的精神之源。  相似文献   

4.
正中央宣传部25日向全社会公开宣传发布"当代愚公"黄大发的先进事迹,授予黄大发"时代楷模"荣誉称号。黄大发曾担任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党支部书记,20世纪60年代起,他带领200多名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硬生生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使草王坝每年粮食产量从原来的6万斤增加到近百万斤,被当地群众亲切誉为  相似文献   

5.
正2017年11月17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我作为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原草王坝村)的名誉村支书,被评为2017年度"全国道德模范",很荣幸参加了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接见与会代表的时候,亲自拉开前排的椅子,一再邀请站在后面的我和  相似文献   

6.
正"这么多年来,你们信用社干的事,和我这个老党员干的事差不多,都是为老百姓,只是你们拿的是干货,我就动动嘴,动动腿罢了。"黄大发老支书的话,把在场的大伙都逗笑了。正月十六,元宵节刚过,家住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草王坝村民组的徐国秋用在遵义农商银行平正支行办理的10万元贷款,把"大发渠"的清泉引进养猪场后,又去四川购入22头母猪,踏上了养猪致富的道路。  相似文献   

7.
正"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还能为群众做一点事,一定不辜负党,不辜负人民。"近日,在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大发渠党性教育陈列馆里,今年已经86岁的老支书黄大发,正将入党时的初心分享给大家听。黄大发,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原草王坝村)原党支部书记。在36年的时间里,他带领村民,钢钎凿、风钻敲,在峭壁悬崖间挖出一条10公里的"天渠"。潺潺渠水使曾经闭塞的贫困村面貌焕然一新,他也因此被誉为"当代愚公"。  相似文献   

8.
黄霞 《当代贵州》2022,(17):64-65
<正>“这条大动脉接通后,团结村乡亲们的生产生活将更便利、农产品外运更便捷,旅游产业发展和农特产品外销也会更顺利,乡村才能振兴。”3月21日,随着最后一块预制桥面板精准就位,仁遵高速大发渠特大桥主体建成。“七一勋章”获得者、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乡团结村名誉村支书黄大发望着横跨在大山之间的大发渠特大桥,期待着高速全线早日通车。  相似文献   

9.
正"年份英雄"发布词36年,一锤一锤地敲、一寸一寸地凿,凿出一条万米长渠,凿出小康的希望。"就是拿命去换,也要干成!"清泉终于流淌在崇山峻岭间,老支书的汗水与泪水,韧劲和信念,也流淌在乡亲们的心田。6月30日晚9点30分,"贵州年份英雄十大人物"发布仪式刚结束,年份英雄获得者、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名誉支书(原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就在外甥的陪护下急匆匆地往回赶。这位82岁的老党员,不顾舟车劳顿、雨天路滑,是因为要参加7月1  相似文献   

10.
正7月15日,根据省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部署,省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学习先进典型专题报告会。会上,"时代楷模"、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原党支部书记、团结村名誉党支部书记黄大发,"改革先锋"、盘州市淤泥乡岩博联村党委书记余留芬,当代"女愚公"、罗甸县沫阳镇麻怀联村党委书记邓迎香作报告。本刊摘登报告主要内容,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正>连日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对黄大发同志先进事迹的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他被誉为"当代愚公"。黄大发是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原党支部书记,从20世纪60年代起,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历时36年,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  相似文献   

12.
正在务川自治县涪洋镇胜利村的悬崖峭壁之上,蜿蜒盘曲着一条人工"天渠",这条"天渠"被胜利村百姓誉之为"生命线"。提起这条"天渠",那曾是当地人永难磨灭的记忆,重拾那段岁月,使人感慨万千。4月4日,记者在遵义市务川自治县涪洋镇胜利村见到了当年的凿渠带头人——年过八旬的老支书王章礼。上世纪70年代,为了引水进村,王章礼和他的大儿子王大洪带领村民们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上8点收工,凿沟渠、架渡槽,斩荆棘、碎大石,一锤一锤,一钎一钎向绝壁开战。他们依靠双手苦苦支撑,一米一米艰难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3.
潘晓飞 《当代贵州》2023,(Z2):78-79
<正>【桥梁名片】位于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乡团结村,桥长1427米,桥高285米,主桥跨径410米,是已建成同类型桥梁宽度第一的大桥,目前世界前100座高桥中排名51位,于2022年12月全面竣工通车。【大桥特点及技术创新】仁怀至遵义高速公路大发渠大桥为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是仁遵高速的控制性工程,其主拱最大吊装重量240吨,是目前已建成同类型桥梁宽度第一的大桥。  相似文献   

14.
正黔北大山里,藏着一条生命渠。7200米主渠,2200米支渠,在大山之间盘旋,清泉似从天降流到绿油油的稻田里。这条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的水渠,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大发渠"。老支书、81岁的共产党员黄大发是修建这条生命之渠的领头人。沟渠最险峻的地方,也是最壮丽的景观。大土湾岩、擦耳岩、岩灰洞岩,三个300米以上的垂直绝壁上,千余米沟渠横卧山腰,让人无不惊叹巧夺天工。  相似文献   

15.
大山的脊梁     
正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在社会生活中,在创文工作中,在脱贫攻坚中,他们是行为榜样,他们是时代楷模,他们是中流砥柱。黄大发,1934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名誉支书。事迹:他率领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风钻、钢钎、铁锤这些简单工具,硬生生凿出一条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主渠长7200米、支渠长2199米的水渠,被当地群众亲切誉为"大发渠"。2017年4月以来,他先后获中宣部"时代楷模""全省脱贫攻坚优秀共产党员""贵州年份英雄"等称号。  相似文献   

16.
正汽车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走了两个小时,记者到达了此行的目的地——黔南州龙里县龙山镇团结村。团结村全村面积8.1平方公里,有530户3239口人。其中苗族同胞占总人口的85.4%,贫困户有50户166人。"十九大,饶嘞!饶嘞!(苗语:非常好)"党的政策传到团结村村民耳中,老人王先益一个劲地点赞。由于团结村的苗族同胞较多,大部分都是听不懂汉话的老人。为方便村民更好地理解党的十九大精神,  相似文献   

17.
在乌盟卓资县复兴乡,提起乡党委书记范勇,干部群众都说,他是咱老百姓的好“乡官”。范勇是1996年11月经群众推选,组织考核后担任乡党委书记的。上任伊始,他从发展生产力、推进两个文明建设的工作重点出发,尽心竭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复兴乡境内有一条大黑河支流,西面高山区还有邻乡的一座雷山水库,只要配套设施跟上去,大面积旱地就可变为水地。范勇瞅准这一有利条件,动员干部、群众在全乡摆开五大水利建设战场,利用三年时间维修、新修了大干渠、公益渠、五龙渠等五处水利工程,总引水渠道长达262公里,使全乡水地…  相似文献   

18.
在黔北播州西部的莽莽大山深处,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落——团结村,因其有一条堪称“天渠”的人工水渠——“大发渠”而声名远播.这是由当时的村支书黄大发带领村民历时36年,在悬崖峭壁上凭借原始古老的工具开凿出总长近10公里的“生命之渠”,彻底改变了这里“一年四季包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的窘境.  相似文献   

19.
正戾陵堰、车箱渠建于三国时期魏嘉平二年,是北京地区有史记载的第一个大规模引水灌溉工程,还兼有漕运的功能,为北京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农业基础和基本的水利格局。戾陵堰、车箱渠建于三国时期魏嘉平二年(250年),是北京地区有史记载的第一个大规模引水灌溉工程。所引永定河(时称水)水灌溉了当时蓟城南北广阔的土地,历曹魏、西晋至北朝,惠泽数百年之久。其间,灌溉范围不断扩大,还兼有漕运开发,为北京城的发展奠定了坚  相似文献   

20.
是贫穷落难的逃荒者吗?不是;是踏破铁鞋的探宝者吗?不是。职工们说:“我们是青河‘铁军’”。 拜兴水电站引水工程若能按期完工,意味着青河县将减少支出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这是一项引起青河人民关注的“燃眉工程”。 原引水渠虽然已失去引水能力,但修建此渠却用了2年。如今要在人迹罕至的山岩中用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