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司法舆情引导不力,会破坏网络生态,引发舆情信任危机,造成社会不稳定。司法舆情负面影响具有扩散性与持续性、自我消除性与引导消除性、可逆转性与休眠性等特性。消除司法舆情的负面影响,实现司法与舆情良性互动,要坚持问题导向,做好实体处置;主动接受监督,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健全司法舆情应对机制,营造良好的网络舆情环境。  相似文献   

2.
在全媒体语境下,处置消防舆情危机事件应当对其形成原因、自身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立足全媒体传播语境,才能正确认识消防舆情危机事件。只有不断健全舆情引导机制,掌握舆情处置技巧,运用新型互联网思维方式,在全媒体宣传平台集中发声,才能积极应对消防舆情危机事件,消除或消减负面社会效应,有序引导消防舆情平稳发展。  相似文献   

3.
温淑春 《前沿》2008,(4):163-166
舆情疏导工作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有序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障。舆情疏导的工作重心在社会基层,舆情疏导工作的主要原则就是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根本理念,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的认识基础,正确把握舆情的特点和变化规律。而舆情疏导工作的特殊性则表现在:内容的特殊性、工作方式的特殊性、工作目标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4.
案件所关涉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加上公众对司法公信力有所质疑,使刑事案件愈来愈易引发网络舆情。刑事案件网络舆情的应对影响到具体案件司法公正的实现和我国社会主义刑事法治的完善。司法机关只有充分了解刑事案件网络舆情的特征才能有效地应对网络舆情。根据刑事案件网络舆情特征,司法机关应在坚持司法独立原则的基础上,运用"三步走"的方法完善舆情预警机制,并对网络舆情的非理性做"两个层面"上的判断,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化解舆情危机。  相似文献   

5.
正互联网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是科技、经济、社会和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随着网信技术的飞速提升和网络社会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对社会各领域的渗透更加广泛和深入,许多社会矛盾已由网下转移到网上,由此产生了众多网络舆情并给国家和社会治理带来很大影响。由于民族宗教领域的特殊性,网络舆情工作成为了当今民族宗教工作中新的"热点"和"难点"。本文结合工作实际,谈谈做好民族宗教舆情工作的几点体会与见解。  相似文献   

6.
虚拟社会舆情风险较高,且具有与传统社会舆情风险不同的特点。对于党政机关来说,虚拟社会存在大量触发舆情的风险性因素。有效防范和治理虚拟社会的舆情风险应做好舆情风险的实时监测,并做好舆情风险的预警和预判,同时应强化舆情风险源头管理,注重媒体沟通,强化社会协同,构建舆情风险防控长效机制,提升政府舆情风险应对能力和舆情风险意识。  相似文献   

7.
论社区社会组织在居委会舆情疏导机制中的功能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区社会组织具有舆情汇集、舆情传输、通过服务疏导舆情等多方面的舆情疏导功能,因此能在居委会舆情疏导机制中发挥独特的作用,协助居委会做好社区舆情疏导工作。衡量社区社会组织在居委会舆情疏导机制中的功能定位,就需要界定社区社会组织与居委会之间的关系,把握党和政府对社区社会组织和社区整体的态度和发展定位。在未来的社区舆情疏导体系中,社区社会组织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有利于居民利益的实现和基层舆情的顺畅,从而使社区更好地成为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网络舆情处置能力作为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事关国家安全稳定与社会和谐。新媒体时代,面对日益复杂而严峻的网络舆情形势和治理风险,强化互联网思维是当前各级领导干部适应新时代新形势要求,不断提升自身"网络执政力"的必修课和实践课。  相似文献   

9.
邓咏涛 《前沿》2014,(11):39-40
社会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某些社会问题的发生、发展状况,人们对其所持的政治态度问题。由于社会舆情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建立社会舆情预警机制对于及时掌握社会舆情动态,对于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本文通过探讨社会舆情预警问题在新形势下的发展特征,阐明了社会舆情预警问题在大学思政教育中机制建立的必要性和措施,为社会舆情预警问题在大学思政教育中机制建立提供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于家琦 《前沿》2010,(19):115-117
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结构转型过程中,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这使得舆情研究的紧迫性日益凸现。作为社会科学界的一支新生力量,当前舆情研究面临着若干主要任务,包括完善舆情基础理论、建立舆情思想史和主流舆情史研究分支、推动舆情信息工作机制系统化以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舆情研究。  相似文献   

11.
侯捷 《中国青年研究》2012,(2):101-103,113
一、校园网络舆情的内涵舆情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舆情是指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简而言之,舆情就是指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1]。广义的舆情通俗地讲就是社情民意,是指社会各阶层民众对社会存在和发展所持有的情绪、态度、看法、意见和行为倾向[2]。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是指网民或者  相似文献   

12.
社会舆情的监测与调节机制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有效的社会舆情监测与调节机制是防治群体性事件的必要前提。正面舆情会维护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而负面舆情则损害政府的公众形象,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应对舆情采取监控、研判、引导、应对四大措施,并使各环节联动协调,从而维持舆情的平稳,避免群体性事件的爆发。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全球步入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作为信息资本和数据资源对社会治理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治理研究,把大数据理念和手段实施到社会治理之中,科学引导和管理网络舆情的走向,对于提高全民社会认同、提升政府公信力、依法推进网络舆情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舆情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某些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由于舆情本质上是民众和国家管理者之间关系的反映,对国家、社会稳定和发展有重要影响,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及时掌握社会舆情动态,探索舆情的产生和变化规律,对于党和政府更好地决策,对于提升党的执政能力,都有重要意义。建立和完善舆情信息搜集和分析机制,一要全面反映民意。干部群众的思想动态,不利于社会安定团结和经济发展的不良思潮、消极民谣,专业人士关于社会进步、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前瞻性和…  相似文献   

15.
阿龙 《思想工作》2008,(4):12-15
一、坚持服务大局、服务决策,舆情信息和调研工作取得新成效 去年,我们按照全区调研舆情信息工作会议的精神,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的整体部署,坚持服务大局、服务决策,精心策划,周密安排,突出重点,扎实有效地开展舆情信息和调研工作,为中宣部和自治区党委领导掌握情况、科学决策、指导全局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王仕勇 《求索》2014,(8):4-10
作为流行文化的网络流行语,与社会事件和社会现象紧密关联,反映着网络场域的社会舆情。网络舆情始终脱离不了现实社会舆情,社会共性情绪是网络舆情发生的缘由,也是扩散传播的内在动力。网络流行语关涉公权力滥用、道德滑坡、信息不透明、民生问题、社会分配不合理、贫富分化、国家利益与民族自豪感等舆情议题。网络流行语利用比喻、比拟、谐音、叠音等多种修辞手法来建构议题,其议题建构策略为:恶搞和隐藏的文本,激发社会共性情感,制造标签效应和污名化。  相似文献   

17.
关于社会管理创新几个问题的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军 《公安研究》2010,(8):9-11,38
社会管理创新是公安机关适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的迫切要求。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要在创新思维理念的前提下,重点创新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网络舆情控制、流动人口管理、社区警务、公安信息化建设的社会化参与机制,努力提高构建平安和谐社会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大数据技术不仅改变着传统生活,更对网络舆情治理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治理应秉承"大数据观",通过大数据思维、大数据技术、大数据立法更好地开展网络舆情治理工作,提高网络舆情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19.
关于公安舆情信息机制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正强 《公安研究》2007,(12):59-61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公安舆情信息机制,对及时掌握社会舆情动态、探索舆情产生和变化规律、提高公安机关执法水平和决策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要强化公安舆情信息的汇集机制、公安舆情信息的分析机制和公安舆情信息的决策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20.
李莹 《前沿》2007,(5):141-143
舆情的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简言之,狭义舆情指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广义舆情则包括社会客观情况与民众主观意愿。从狭义舆情的视角看,信访工作机制的环节主要包括提供舆情表达渠道、舆情汇集与分析、舆情上达及舆情疏导。从广义舆情的视角看信访工作机制,还包括从体察民情、珍惜民力、集中民智三个方面做好信访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