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千百年来,诸葛亮这个名字已然成为智慧的象征。作为后人敬仰的智者,他是如何教育自己后代的呢?诸葛亮早年无子,曾把其兄诸葛瑾的儿子诸葛乔过继为嗣。直到46岁生了第一个儿子,取名诸葛瞻,中年得子的喜悦之情可想而知。诸葛亮在忙于国事的  相似文献   

2.
《实践》2017,(3)
正三国蜀汉丞相诸葛亮,时常告诫子孙后人,要修身养性,淡泊名利,心存远志,经世济民。54岁时,诸葛亮给年仅8岁的儿子诸葛瞻写了一封《诫子书》,告诫儿子修身、养德、立志的做人做事之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说,一个有文化修养、  相似文献   

3.
<正>《宋史·窦仪传》记载:宋代窦禹钧的五个儿子仪、俨、侃、偁、僖相继及第,故称"五子登科"。历朝历代对此事都多有赞扬,作为中国传统启蒙教材的《三字经》中便写道:"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中国共产党人亦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滕代远可以说是其中楷模。滕代远给儿子们的几十封亲笔家书,一封封力透纸背,字字句句彰显出这位开国元勋的深深舐犊情和拳拳报国心,不禁使人联想到三国蜀汉政治家诸葛亮的《诫子书》。  相似文献   

4.
<正>诸葛亮25岁时,眉目清秀,挺"帅"的。他志在邦国,对美貌佳人不屑一顾,娶了黄硕为妻。黄硕聪明贤惠,成为诸葛亮一生中的"贤内助"。诸葛亮受命于危难之际,充分发掘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力资源",并与东吴主战派将领周瑜、鲁肃广泛接触,开启了一场出色的外交谈判,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激将法。  相似文献   

5.
《实践》2014,(3)
<正>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党风好转了,政风好转了,特别是在党中央"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号召下,官方少了"三公浪费",民间少了"奢华剩宴","勤俭节约"成为关键词,"拒绝浪费"成为新风尚。习近平总书记吃包子的节俭用餐之事被人们传为美谈,节俭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也成为人们的热议。老子把俭作为"三宝"之一,孔子把俭作为"五德"之一,诸葛亮一生勤俭,并告诫儿子:"俭以养德"……纵观中国历史,取天下立天下者,一个很重要因素是注重节俭,而无论是哪个朝  相似文献   

6.
授权的艺术     
三国诸葛亮在上后主的《自贬疏》中道:"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诸葛亮忠心耿耿辅助阿斗,日理万机,事事躬亲,乃至"自校簿书"。此让其对手司马懿窃笑:司马懿一次接见诸葛亮的使者,问诸葛亮身体好吗?休息得怎么样?使者说,  相似文献   

7.
王宇 《世纪桥》2016,(10):55-56
诸葛亮悲剧是《三国演义》中最突出最震撼人心的悲剧。诸葛亮为报刘备"三顾茅庐"之殊遇,先是受命于危难之际、后是倾力于风雨飘摇之中,最终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统一全国的毕生夙愿,终究不能逃脱悲剧结局。其悲剧产生的原因:首先是《隆中对》的战略构想不合理;其次是刘备集团的兵力部署存在失误;再次是刘备集团没有真正实现"人和";最后是《隆中对》在执行中的修改更不合理。诸葛亮悲剧,令人荡气回肠、感叹垂涕、千古遗憾!  相似文献   

8.
赵映林 《唯实》2021,(1):84-87
公元207年,27岁的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以为"兴汉"战略,可事与愿违, 27年后,诸葛亮赍志而殁,原因何在? 《隆中对》是诸葛亮战略思考的结晶 诸葛亮作为杰出的政治家,突出表现在他以弱小的蜀国雄视天下,北伐曹魏、东联孙吴,三足鼎立.  相似文献   

9.
<正>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相似文献   

10.
<正>诸葛亮——最成功的计谋秀《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仅是智慧的化身,而且是官场成功政治秀的代表。三顾茅庐是刘备对诸葛亮的求贤若渴,更是诸葛亮经世奇才展示前的摆谱作秀。诸葛亮三气周瑜致其气绝而亡后,还与  相似文献   

11.
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军北伐曹魏,与魏将司马懿战于秦岭之西的街亭。街亭虽小但位置重要,是两军争夺焦点。诸葛亮在选派守将时,错选参军马谡,致使街亭失守。事后,诸葛亮为严肃军纪挥泪将立了"军令状"的马谡问斩,并自请处分降职三等。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充分展现了其从严治军的带兵之道,值得当代带兵人学习借鉴。铁的纪律不能为感情所左右。诸  相似文献   

12.
正在古代,"作家"一词的字面意思:作,为也;作家,即治家、理家,管理家务。这个词最早出自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的时候所引东晋习凿齿《襄阳记》一书。杨颙担任诸葛亮的主簿,主管各种文书,但是诸葛亮却事必躬亲,总是亲自校验簿书。杨颙于是劝谏道":为  相似文献   

13.
《江淮》2010,(5)
<正>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学无以广才"。读书可以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权力大,管理的事多,读书学习就愈发显得重要而紧迫。  相似文献   

14.
"诸葛亮啊诸葛亮,想不到你这一脸苦大仇深的,也有这么不厚道的时候哇。"读史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许多我们自以为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如果细细究其本源,完全不是我们想的那么回事。有时候,当了解了它本来的故  相似文献   

15.
研究三国,人们会发现刘备在没有得到诸葛亮之前,征战半生,无立锥之地;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六出祁山,终未成功。二人同时在世时,演出了一出出威武雄壮的活剧。这是二人在用人上互补的结果,但也表明刘备与诸葛亮在用人上是有差别的。一、刘备识人之眼比诸葛亮亮,诸葛亮育人之法比刘备高。刘备慧眼识诸葛亮这件事就充分表现了刘备善于识人的本事。从刘备与诸葛亮对待马谡的态度上,也能看出刘备善于识人的特点。诸葛亮对马谡十分欣赏,诸葛亮率大兵南征之所以能取得七擒孟获、安定西南的辉煌成绩,与马谡的贡献是分不开的。诸葛亮采取的“攻心为上…  相似文献   

16.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唐代大诗人杜甫这脍炙人口的诗句,是对三国时期名相诸葛亮一生的高度概括,也是对他崇高武德的真心赞颂,今天读来仍使人感慨不已。诸葛亮27岁出山,加入刘备的政治集团,忠心耿耿辅佐刘备、刘禅父子。为了完成统一大业,他立法适度,选贤任能;务农植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挥泪斩马谡"是我国历史上三国时代的一个著名典故。当时,西蜀诸葛亮与北魏司马懿率领两国军队进行激战,而地处甘肃省庄浪县一个叫街亭的重要据点的得失成为胜负的关键。西蜀大将马谡自告奋勇带兵去把守街亭,诸葛亮心中虽然有些担心,但是,马谡表示愿立军令状,若失败就处死全家,诸葛亮才勉强同意他出兵,并指派王平将军随行,还交代在安置完营寨后必须立刻回报,有事情一  相似文献   

18.
正三国时期,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一封关于治学修身的家书——《诫子书》,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在1700多年后的今天,俭以养德再次被郑重地提出,这表明了我国对节俭和德行的重视以及对现在社会浮躁现象的担忧和警示。2014年5月下旬以来,中宣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出通知督促各地继续开展俭以养德的活动。节俭的行动应该从青少年抓起,从小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品质,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我省各地学校积极响应,开展了各种形式丰富的节约活动。  相似文献   

19.
古往今来,很多人提倡“俭以养德”,即是说保持行为清廉,生活俭朴,戒除奢侈,洁身自爱,保持高洁的情操。这是一条古老的修养之道。三国时期诸葛亮在给儿子的告诫中做过高度的概括:“君子之行,静以养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挥霍无度,  相似文献   

20.
拍案惊奇     
<正>"装儿子"被拆穿在脱贫工作国家省际交叉考核中,中部某县上演了一场干部"装儿子"的戏码。为应付检查,一名年轻干部"潜伏"到贫困户家里"装儿子",想替贫困户回答问题、蒙混过关。但"演技"再好也难让百姓接受,"假儿子"一句虚伪的"妈",叫得老太太变了脸,谎言被当场揭穿。无尘点评:不办实事,"装孙子"都没用。"学霸"自编教材杭州第四中学高三学生庄逸是个名副其实的"学霸",不仅物理、化学、地理选考拿了满分,还抽时间编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