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4年12月4日,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共辽宁省委原常务书记李荒同志在沈阳逝世,享年98岁。曾两度担任李荒秘书的陈巨昌同志,耗时近一个月写下长篇回忆文章,寄托自己的怀念和哀思。本刊摘登该文部分章节,以此表达对李荒同志的敬意。  相似文献   

2.
1957年3月至1966年5月,这一段时间,我给省委书记李荒当秘书。如果讲“机遇”,这是我人生中最佳机遇。难能可贵的是,我不给李荒当秘书了,李荒还从政治、思想、生活上关怀我。因此,我致信李荒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李荒也。”  相似文献   

3.
怀着敬重的心情,我一口气读完了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李荒文选》和郑奇志同志撰写的《李荒传略》两书。掩卷沉思,感慨良多。这两本书不仅是李荒同志个人经历和成果的展示,更重要的是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尤其是为辽宁党史编写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4.
正1956年10月,我父亲郑奇志给辽宁省委秘书长吴铎当秘书期间,曾到省供销社调研,编写过一期《春耕物资供应问题》的简报,引起了时任辽宁省委书记处书记李荒的注意,他对这期简报赞赏有加,还作了批示。第二年,李荒的秘书王令被派到盘山任县委副书记,李荒就选了我父亲当他的秘书。父亲的  相似文献   

5.
2014年12月4日,敬爱的李荒同志走完了他近99年的人生历程。作为李荒同志曾经的身边工作人员之一,对老首长的辞世,我的悲痛难以平复。这位东北地区最后一位离世的红军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我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与之相识、相处近40年,从他身上感受到了一种无比巨大的理想、信念、意志和品格的力量。他用自己毕生矢志不渝的坚持和奋斗,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真品性、真形  相似文献   

6.
郑奇志 《党史纵横》2008,(12):50-51
“我是激进的” 1935年12月9日,北平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九”学生运动。广大爱国学生对蒋介石的卖国行经极为愤慨,当卖国的“冀察政务委员会”将于12月9日成立的消息传出后,北平大中学校学生,在中共北平临时市委和北平学联领导下爆发了抗日救亡的“一二·九”运动。  相似文献   

7.
陈文清 《党史纵横》2008,(12):48-49,51
无论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意识形态战线都是确保党的各项事业顺利进行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经历了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辽宁省委老领导李荒同志,对我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部曾作出过重要贡献,特别是在他长期从事的意识形态战线领导工作中.以及离休后的晚年生涯中,他以一个指挥员兼战斗员的双重身份,不负党的重托,恪守党性原则,尽心竭力地为党工作,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8.
在抗日烽火的年代里,晋察冀根据地活跃着一支宣传队,她的名称叫“冲锋剧社”。 1938年,李荒任晋察冀三分区政治部宣传科长。“冲锋剧社”归属宣传科领导。 “冲锋剧社”演出的剧目,深受群众欢迎。演出《老乡们快快参加八路军》后,就有许多青年报名参军。军区首长,很是重视、关怀“冲锋剧社”的工作。李荒同志对剧社的工作更是抓得很紧。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12月4日,深受干部群众爱戴的中共辽宁省委原常务书记李荒与世长辞,享年98岁。李荒的一生,实践了一位共产党员的崇高信仰和执着追求,展现了一名共产主义战士的忠诚和本色。历风霜雪雨而心若磐石,经千磨万击而信仰弥坚,他犹如一座巍峨的丰碑耸立在人们的心间。忠诚于党是李荒一贯的品格李荒1916年出生于辽宁省营口市,曾在东北大学附中、东北兵工厂兵工学校读书。1931年"九一八"事  相似文献   

10.
吃饭穿衣非小事 1937年,董必武去南京八路军办事处做党的统战工作.到了西安,要换换装.当时比较好的礼帽要10元一顶,董必武是我党的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到南京八路军办事处工作,要和社会各界打交道,照道理应该穿戴得像样些,但董必武关照工作人员,只能买一顶3块钱的礼帽,一双最普通的皮鞋,这也只是装装样子,"出客"时穿穿而已.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董必武总是把自己视为人民公仆,以党和人民的"老牛"自勉,他常说:"我们的党是为群众利益服务的,如果不为群众服务,还要组织共产党干什么?"他赋诗吟唱:"革命原非为个人,支持群众得翻身。"他不仅严以律己,而且对子女及亲友要求很严格,教育他们正直做人,勤奋学习和工作,绝不允许有任何特殊的行为。建国后,家乡的亲友以为他在北京做了"大官",便要求他帮助解决工作、升学以及购买拖拉机、钢材等等。他一律加以拒绝,并谆谆教育他们:"我受党的委托,人民的信任,参加国家领导,是各项政策制定的参加者,也是维护者,决不能利用职权给自己的亲属批物资","革命不是做官"。  相似文献   

12.
<正>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但他不摆老资格,反对特殊化,时时刻刻都把自己摆在普通共产党员的位置上,在吃饭穿衣等生活问题上,对自己要求尤其严格,表现出了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尚品质。吃饭穿衣非小事1937年,董必武到南京八路军办事处工作,当然不能再一身粗布衣的延安打扮了,但他关照工作人员,只能买一顶3块钱的礼帽,一双最普通的皮鞋,而且只在出门时  相似文献   

13.
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但他从来没有摆过“老资格”。相反,每时每刻他都严格要求自己,在日常生活如吃喝穿等小事上,显示了一位革命长者儒雅而自我要求极严的道德约束力。吃饭穿衣见精神,这个精神,就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谋幸福。  相似文献   

14.
任弼时(1904—1950),原名任培国,湖南湘阴县人。192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共青团中央组织部部长、书记,中共湖北省委书记,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湘赣边区省委书记,红二方面军政委,八路军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央书记处书记。是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贡献了全  相似文献   

15.
明末清初,弓马娴熟、能征惯战的八旗军曾威风一时,但八旗军子弟却名败千古。这深刻的历史教训,使毛泽东把现实与未来沟通起来,把教于与治国联系在一起。他说过:“我很担心我们的干部子弟,他们没有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可是架子很大,有很大的优越感。要教育他们不要靠父母,不要靠先烈,要完全靠自己。”  相似文献   

16.
正前不久,林西县十二吐乡西山根村开展了一次"三讲一比"表彰大会,村民耿利伟被评为"致富能手",不但上台领了奖,还作为脱贫户代表发了言。他说,靠自己的努力脱贫并得到认可是他最幸福的事。耿利伟今年47岁,前些年一直在县里做基建工程,收入还算过得去。天有不测风云。2012年,耿利伟生了一场大病,医药费先后花了30多万元,生活一下子陷入困顿。他回忆道:"那时候工作不了,日子过得一年不如一年,心里寻思着咋也得活下去,还有两个孩子  相似文献   

17.
延安时期,陈云同志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中组部开始住在延安城内,日本飞机轰炸延安城之后,搬到北门外大约两公里处一山坡上的窑洞里。山脚下有一饭馆,名叫西北菜社,顾客很多。特别是归国华侨和国民党地区一些富家的子女,跑到延安来学习,寻找抗日救国的道理,但是不习惯生活上的艰苦,经常去西北菜社解馋。那些人很有钱,每次都要许多菜,显得十分阔气,吃不完就扔掉,毫不在意,同延安一般人的艰苦日子形成鲜明的对比。陈云同志看到这种铺张浪费现象十分反感。  相似文献   

18.
王林春 《新长征》2011,(3):54-55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户籍制度的逐步变化,人口流动成为常态,大批农民开始进入城市务工,形成了数量庞大的外来务工人员。在大量外来务工人员进入城市的背后,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升始显现,_具甲比较明显的足子女的受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一1948年5月,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以及中共中央机关,从陕北迁移到河北省平山县的西柏坡。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亦从山东调回中共中央宣传部,担任编辑助理兼俄语翻译,与毛泽东同住在西柏坡。张文秋的长女刘思齐这时则被党组织送到前身为华北联中、后成为专门培育干部子女的育才中学学习,这所学校原先设在石家庄,后迁至阜平县城的城南庄,离西柏坡很近。  相似文献   

20.
农村劳动力流动持续到现在,农民工子女即第二代移民问题已经浮出水面。相对于流动的劳动力来说,这是一个派生的部分。但是,这个群体有着一种独特的成长性,在他们身上,体现着更深远的社会变迁意义。生活经历和人生经验,使他们在生活上和思想上都无法安于现存的城乡体制,也使他们有着强烈地改变自己命运的憧憬与冲动,而他们在城市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将决定他们努力的方向。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使城乡分割旧体制的弊端暴露得越加清晰。近两年,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