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大钊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精神伟大、品格崇高,为中国革命建立了彪炳千秋的历史功绩。江泽民在李大钊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指出“他的伟大的人格,永远是一切信仰马克思主义、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而献身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学习的楷模。”胡锦涛也在李大钊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上强调说,我们学习纪念李大钊同志,“必须像他那样保持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的革命气节和高尚情操”。  相似文献   

2.
楚图南同志是云南人.现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对外文化友好协会会长等职.早在1926年初,就来到东北从事革命活动.接受李大钊的派遣1925年,楚图南从云南回到北京,在东郊民巷苏联大使馆兵营内一处房子里找到李大钊,向他汇报了云南方面的工作情况.李大钊听完汇报,根据东北工作的需要,决定派楚图南到哈尔滨,找吴丽实(真名  相似文献   

3.
李大钊是坚守初心、为民造福的表率和英雄,他终生奋斗的革命历程,始终都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历史紧密相连,显现着奋斗、探索和牺牲的崇高精神。李大钊建党精神的生成有其内在的逻辑,其逻辑起点是以十月革命的“知运之鹃声唤醒读者”;其逻辑展开是逻辑与现实的辩证统一,其一是阐述了“益进人类的幸福”的现实根据,其二是研究了“问题”与“主义”的现实需要;其逻辑归宿是理论与实践的相统一,即在引导中国共产党人创建中国共产党的过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问题与主义”之争涉及马克思主义与实验主义之间的最初冲突。虽然李大钊与胡适在论战中各自表达了不同的哲学与社会政治思想,但是这种冲突具有“原初”性质;在李大钊的“根本解决”与胡适的“点滴改良”之间存在着可以沟通的环节;李大钊与胡适的关系表明,中国革命可以在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5.
吴杰 《党史博采》2022,(9):22-24+28
<正>李大钊和鲁迅都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他们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尊重,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李大钊把鲁迅看成是“在文化革命战阵中”的“一面大旗”,鲁迅则把李大钊视为“革命的先驱者”和“站在同一战线上的伙伴”。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初的传播者,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1913年赴日留学,1916年回国,曾任北京《晨钟报》总编辑、北京大学教授兼图书馆主任、《新青年》杂志编辑等。  相似文献   

6.
堪称“南陈(陈独秀)北李”的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也是内蒙古民族解放运动的先驱。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李大钊就关注内蒙古的民族问题,他对蒙古族进步青年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的启蒙教育,引导他们走上革命道路,成长为内蒙古第一代中共党员和领导人;他在内蒙古建立了党的组织,为千里草原播下革命的火种,使内蒙古成为党最早开辟革命工作的少数民族地区;他亲自指导组建的革命统一战线组织国民党热察绥三个党部、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和内蒙古农工兵大同盟,在内蒙古地区的大革命高潮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李大钊在内蒙古党史革命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7.
在北京香山万安公墓,安葬着革命先驱李大钊的灵柩,陪伴李大钊长眠地下的是他的夫人赵纫兰。1983年,李大钊烈士陵园在万安公墓的园林中修建时,赵纫兰的灵柩随同李大钊的灵柩迁葬至陵园单辟的墓地上,墓碑上的镌字由原来的“李夫人墓”改刻成“李大钊夫人赵纫兰同志墓”。  相似文献   

8.
人们在评价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者李大钊时,特别注意到他与俄国民粹主义在思想与行为上的联系。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教授认为李大钊1919年2月写的《青年与农村》一文,是“对俄国早期民粹主义精神最准确的表达”,并认为李大钊“正是带着这些民粹主义观点开始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生涯,民粹主义也成为他的革命理论基础”,而这些东西,“都严重地影响到李大钊对马克思理论的解释”,并推测“毛泽东很可能受到了李大钊马克思主义观念中所夹杂的民粹主义观点的影响”。国内学者李泽厚先生认为李大钊在接受和传播  相似文献   

9.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他在追求真理、不断进步的革命一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五四时期他对帝国主义认识的发展,不仅指引着中国人民反帝斗争、争取民族解放的前进道路,而且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思想条件。本文试就李大钊对帝国主义认识的发展与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史作用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10.
丁晓宁 《世纪桥》2012,(4):26-28
他是著名的抗日将领,他是无产阶级忠诚的革命战士,他是白山黑水的丰碑。他驰骋疆场、视死如归,他为国为民、鞠躬尽瘁,他就是著名的东北抗日联军将领、杰出的抗日民族英雄周保中将军。  相似文献   

11.
叶琼瑶 《党史天地》2007,(12):35-38
同为中国革命的先驱者.陈独秀与李大钊走过的革命道路和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作用却有所不同。李大钊被害后,陈独秀曾自称“南陈徒有虚名,北李确如北斗”,但是,毋庸置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进程中,陈独秀与李大钊充当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两大推手,以至于出现“南陈北李”之说。  相似文献   

12.
正2003年5月,笔者为参加在北戴河举行的全国第17届中华诗词研讨会,撰写简析李大钊旧体诗创作的论文《革命先驱的"感慨悲歌之篇"》时,发现李大钊在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读书时创作的诗歌《登楼杂感》和《岁晚寄友》等,均应与当时正在东北从事革命活动和捍卫北国疆土斗争的中学同窗好友蒋卫平有关,极可能都是他写出后寄给远在北国战斗的蒋卫平的信。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并践行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先驱,李大钊将其毕生精力直至生命都奉献给了中华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他为积贫积弱的中国探寻一条民族复兴之路的“初心”矢志不渝,在思想指引方面,李大钊早期服膺于中国传统文化,后又表现出对西方近代民主政治的向往,最终转向马克思主义,并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批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中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理想信仰方面,李大钊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为近代中国持续探索通往社会主义的道路,并在革命斗争中践行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信仰。文章按时间顺序,结合国内外局势变化,回溯李大钊思想嬗变历程,分析其坚守“初心”的政治品格,以追忆先烈家国情怀与革命意志,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4.
正信仰如山,仰之弥高,行之愈奋;信仰如河,流之弥远,饮之愈甘。正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坚定信仰,永葆本色,无怨无悔,不辱使命。回首过去,放眼当下。"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革命先驱李大钊、"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的赵一曼、"舍身为国,永垂不朽"的董存瑞等,无数革命先烈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用生命托起战机的  相似文献   

15.
李大钊是中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在他短暂而壮烈的一生中,他不但拥有光 辉的革命思想,而且有着至善至美的道德品质:为人宽厚、谦逊,做事襟怀坦白;对祖国和人民无限热爱和信赖, 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视名利如粪土,舍小家顾大家,一生与清贫相伴,却无怨无悔;无私地关爱和培养青年,引 导和带动一批批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坚信革命必胜,为革命事业置自己的生死于度外。李大钊的伟大品格深深影 响和感染着时人,并留给当代共产党人无穷的思索。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李大钊伟大的人格精神内涵 更富有教益、启发:做一个具有高尚人格的人;爱祖国,爱人民;树立正确的名利观;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代伟人,李大钊不仅为中国革命作出过重要贡献,还在波澜壮阔的伟大革命历程中,以其特有的人文关怀自始至终都对民生问题表示了特别关注。综合观之,这种关注主要表现为四个维度:一是关注民众物质生活和基本生存;二是关注民众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三是关注民众内心世界和精神生活;四是关注民生国内国际不分畛域。对于观察到的民生问题,李大钊还积极为当局建言,急谋解决之策。李大钊的意见和建议虽未进入决策者的视野,但他能有此民生情怀实属可贵。  相似文献   

17.
李大钊和鲁迅生长于同一时代,在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斗争中建立起了深厚的革命友谊。李大钊把鲁迅看成是“在文化革命的战线中”的“一面大旗”,鲁迅则把李大钊当成“革  相似文献   

18.
1927年4月28日,在中外反动派的勾结、怂恿下,奉系军阀在北京残酷地杀害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烈士英勇就义整整80年了,而中国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的生命虽然在38岁时就终止于敌人的绞刑架下,但他的精神却永远伴随着革命的事业而不朽,他的光辉一生始终是共产党人的学习楷模。  相似文献   

19.
董宝瑞 《党史纵横》2004,(12):22-25
在北京香山的万安公墓中,安葬着革命先驱李大钊的灵柩。1983年李大钊烈士陵园在这里修建时,赵纫兰的灵枢也随同李大钊的灵柩迁葬至陵园里,其墓碑上的镌字由原来的“李夫人墓”改刻成“李大钊夫人赵纫兰同志墓”。作为李大钊同志的结发妻子,赵纫兰对中国革命作出了特殊的贡献。一1884年1月21日,赵纫兰出生在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一个富户人家。她与李大钊是同村人,比李大钊大5年零9个月。“纫兰”一名,出自屈原《离骚》中的名句:纫秋兰以为佩”。这句诗在当时的书信中被广为引用,喻对人所施德泽或教益铭感不忘。赵纫兰在家中行三,其上一兄二…  相似文献   

20.
<正>父亲于天放在我的心目中一直是高尚的、伟大的、了不起的!早在学生时代,父亲就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1931年在清华大学入党,并任党支部书记。九一八事变后,他被党组织派回东北开展抗日武装斗争。此后,父亲征战在白山黑水之间,声名显赫,让日寇恨之入骨。敌人当时悬赏:抓住于天放,每人赏5000元(伪满洲国币)及若干布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