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8 毫秒
1.
反腐也时尚     
石勇 《廉政瞭望》2011,(10):38-39
2011年9月6日,卫生部公布《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此举立刻在媒体上引起一片哗然。质疑的焦点是:扶跌倒老人方面,中国社会缺的是"道德指南"和"司法指南",而不是"技术指南"。3天后,卫生部回应,这个"指南"是技术而不是伦理问题,且与诸如天津许云鹤案等"扶老人反被诬为肇事者"的近期社会热点事件无关。  相似文献   

2.
正翻开2016年1月的日历,我们的目光定格在15、16、17这3个数字上。81年前的这3天里,在遵义市老城一幢坐北朝南、临街而立的两层楼房里,一次会议改变了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命运,改变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在这次被称为"生死攸关之转折点"的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甩掉共产国际的"拐杖",开始独立自主地走中国道路,无比精彩地完成了自己的"成人礼"。  相似文献   

3.
《求是》2012,(7):2
"两弹一星"元勋黄纬禄院士,1957年踏上共和国导弹研制的征程。在他的主持下,中国第一枚导弹"东风一号"发射成功,实现了我国军事装备史上导弹运载技术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东风二号"取得圆满成功,翻开了我国导弹发展史上自主研制的新一页;中国首  相似文献   

4.
《实践》2016,(5)
正2009年7月13日,对于北重人来说是一个里程碑的日子。这一天,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历时3年、自主研发的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及生产线(以下简称"360项目")建设竣工,成功挤压出第一支合格的无缝钢管。"360项目"总负责人、北重集团副总经理雷丙旺及其技术团队的研发成果,让我国第一次进入"极端制造"领域,创造了中国奇迹。  相似文献   

5.
正1939年12月,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写道:"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白求恩的故事,早已在中国家喻户晓,而当年与白求恩同行的一位名叫琼·尤恩的护士的经历,却鲜为人知。琼·尤恩曾3次来到中国,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留下了一段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6.
<正>时间:2016年2月3日下午地点:于漪家"一切为民族"我是一名教师,一直关注着中国教育的发展。近代以来,中国教育经历了好几次转型,我自己就亲身经历了民国和新中国不同时期的教育。1949年解放以前,我读到大学二年级,大学三四年级已经是新中国了。就是说基础教育我是在旧社会接受的,我很难全面的讲旧中国的教育,因为在解放以  相似文献   

7.
庆祝胜利     
1945年9月3日,由中共中央主办、在重庆出版、面向全国发行的《新华日报》,在第二版发表了一篇题为《庆祝胜利》的社论。社论明确指出,中国的抗日战争"实在是进行了整整十四年"。社论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1958年6月,当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坚定地提出"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时,还清晰地预判了搞成这件事的时间表:"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的。"这些掷地有声的话,不单单是一种口号,它既表达了毛泽东对中国发展原子弹、氢弹和洲际导弹等尖端武器的决心,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对发展国防力量的信心。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就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忘我奋斗,独立自主地完成了"两弹一星"等尖端国防技术的突破,极大地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实力,奠定了中国作为一个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国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9.
王勇 《党史纵览》2006,(3):39-43
出生于中国的美国外交官 1909年8月3日,约翰·斯图尔特·谢伟思出生在中国四川省成都市的一个美国传教士家庭.在他一生前35年的绝大多数时间里,他都生活在中国,会讲一口流利的四川方言.11岁时,他回到了家乡加利福尼亚州,21岁从俄亥俄州的奥柏林学院毕业后,选择了外交工作.1933年,他通过美国国务院的录取考试,后来又自费来到中国,任职于美国驻昆明领事馆.两年后,26岁的谢伟思被正式任命为外交官,派往北平担任文化官员.在那里,他亲眼目睹了"一二·九运动"和"卢沟桥事变",亲身体验了中国的风云动荡.与美国国内官员不同,他对在中国发生的事情有着比较深刻的理解和感触.  相似文献   

10.
正人造地球卫星是衡量一个国家空间技术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1970年4月24日,新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5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又一次为中国赢得了作为一个大国的自豪与尊严。为了这一天,中国航天人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努力和汗水心血。那么,第一颗卫星"东方红一号"这一高精尖技术是如何在工业基础差且政治局势动荡的时期一举成功的?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新常态"一词来表述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之后,"新常态"不仅用来研究和分析中国经济问题,也被应用到各个领域来表述中国当前的战略转型。同样也有学者从"新常态"视角,来分析中国的反腐败斗争和干部队伍建设问题。据统计,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共有56名省部级官员落马(截止2014年12月初),其中副国级3名。2014年上半年共查处8.4万名党员干部,中纪委在8  相似文献   

12.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即"入世",成为世界经济大家庭中的一员。十年来,在WTO框架下,中国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进步和成就,同时,世界经济也因为有了中国的积极参与而更具多样性。中国"入世"这一课题,吸引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正《人民日报海外版》12月3日刊登肖麦的文章说,除了传统眼光里的"中国制造"外,一些新潮的科技与服务,也正逐渐由中国走向世界。伴随中国游客走向世界的移动支付就是一例。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接近1.5亿人次,较上年增长14.7%。习惯于在国内"扫码"解决支付问题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4.
正2011年1月14日,对大连机车人来说是个难忘的日子——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后制造的和谐3型大功率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开了国内整机产品获此奖项的先河。和谐3型电力机车是大连机车公司抓住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我国铁路装备现代化历史机遇研制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电力机车"代表作",实现了我国机车制造由直流技术向交流技术的革命性转化,在中国铁路机车制  相似文献   

15.
正今年的"3·15"晚会,办得像"走近科学",揭开了"食物相克"的某些伪科学的面纱,对百姓日常生活还是有很大助益。说起来",食物相克"的谣言,在中国怕已传了上千年,至今还有一群拥趸为其所困,亦有媒体捕风捉影大肆宣扬,和清末民初比起来,竟看不出有太大的进步。1882年10月,上海浦东一名男子  相似文献   

16.
冯治 《唯实》2005,(2):61-62
一、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 探索与思考 十几年来,我一年有3/4的时间去农村,和农民与农村干部在一起苦苦探寻,就是想从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上探寻到一条道路,以实现我研究"三农",富裕农  相似文献   

17.
张纪 《党建》2014,(7):50-50
正中国音符坠满维也纳的夜空,中国元素绘满列支敦士登皇宫歌剧院……北京时间2014年5月5日,国航CA841航班飞架中欧,将相隔万里、相差6个时区的3个国家的3座国际文化名城一线贯通。一支来自中国、身着美丽空乘制服的民间合唱团,在万米高空、在皇家剧院、在机场,进行了多场即兴合唱、正式演出,场场反响强烈,迅速拉近了与维也纳和巴塞罗那市民的距离。这是CA841首航航班乘着歌声的翅膀,以"凤凰之音·中国雅歌"为主题的  相似文献   

18.
杨刚 《当代贵州》2017,(28):16-18
<正>区域交流进一步深入,区域合作达成多项共识,跨越山与海,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友谊将越来越"铁"。7月28日至8月3日,以"十年教育同携手·一带一路谱新篇"为主题的第十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以下简称交流周)将在贵州开幕。在推进"一带一路"大背景下,本届交流周抓住"一带一路"新机遇将举办28项内容十分丰富的活动,包括开幕式和中国-东盟百名校长牵手未来系列活动、中国-东盟青少年交流系列活动、中国-  相似文献   

19.
邱静 《唯实》2014,(3):55-57
<正>随着"低碳经济"概念的提出,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相继探寻适合本地情况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江苏作为中国沿海经济大省同时也是能耗大省,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和低碳经济势在必行。一、江苏低碳技术发展的瓶颈"十一五"以来,江苏省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在低碳发展领域的促进作用,围绕低碳建设总体目标,以项目为抓手,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加大低碳技术的研发、集成、推广和应用步伐,实施了一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的桥,最近非常火。有两段视频令外界震撼:一个是北京三元桥使用千吨级驮运架一体机实现上千吨桥梁整体换梁,43小时内"旧桥变新桥";一个是热传的"中国高超的架桥技术"视频:一台架桥机挂载着一节桥面缓缓驶出隧洞,然后稳稳地将桥面安放在两个桥墩之间——如同搭积木一般。这些壮观场面以及"中国速度"不仅引来国内民众点赞,外国网友和媒体也惊呆了:中国的架桥技术竟然这么先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