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霞 《党史博采》2016,(4):16-17
1949年3月,党中央从西柏坡出发去往北平,毛泽东把新中国成立前夕的这次赴京建国比作"进京赶考",表示中国共产党在取得政权后要坚持"两个务必",要经受住考验,一定要考出好成绩。"赶考"是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换的历史时刻,直面全面执政及如何执好政的历史使命而提出的,是中共执政及执好政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科学应对。  相似文献   

2.
正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党中央离开西柏坡赴京建立新中国,临行前,毛泽东把进京喻为"赶考",并指出一定要考个好成绩。这是中国共产党面临新任务提出的历史性命题。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西柏坡考察学习,提出"赶考远未结束"。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赶考"精神作为西柏坡精神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时代下依然放射着  相似文献   

3.
西柏坡不仅有光辉的实践,还有更多的精神营养。一是赶考必须饱含为民情怀;二是赶考必须树立忧患意识;三是赶考必须学会善抓机遇。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调研时指出:"当年党中央离开西柏坡时,毛泽东同志说是‘进京赶考’。60多年过去了,我们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起来了,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依然严峻复杂,应该说,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总书记的讲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意识。本文论述了跳出"历史周期律"的重大意义和"进京赶考"、牢记"两个务必"的现实意义,并指出在新形势下只有经受住"钱场""官场""市场""政场"的考验,才能在赶考中考出优异的成绩。  相似文献   

5.
正中共中央在西柏坡的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历史转折时期,也是我党民主革命过程中最成功、最辉煌的时期,在党的思想发展史上占居独特而崇高的地位。今年是党中央进京赶考71周年,也是我国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我们要深刻领会赶考精神所蕴含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切实把赶考精神研究好、继承好、弘扬好,努力走好新时代"赶考"路,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科学确立赶考精神的历史定位,让赶考精神为进行伟大斗争提供强大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今年3月23日,是党中央、毛主席离开西柏坡,“进京赶考”63周年纪念日。1949年春天,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从此,中国共产党踏上了建设新中国的新征程。60多年来,西柏坡精神、赶考精神一直鼓舞着石家庄人民,  相似文献   

7.
《新长征》2013,(10):65-65
<正>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从西柏坡起程前往北平时,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呀。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来也说:"我们应该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绝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这段著名的对话,在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久久不绝的回响。在中国革命即将取得全面胜利、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把入驻北平、建立新中国喻为"赶考"。原因是什么呢?一是因革命胜利产生骄傲自满情绪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历经28年的革命,即将夺取政权,成为执政党。对于即将  相似文献   

8.
<正>1949年3月23日,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日子,也是值得中国共产党人永远铭记的日子。用毛泽东的话说,这一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毛泽东把共产党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面临的考验称为"进京赶考",用"赶考"把几十年战争岁月与崭新的历史时期连接在一起。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人牢记"赶考"使命,大力弘扬以坚定理想、执政为民,自强不息、开拓创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廉洁勤政、履行使命为内涵的"赶考"精神,不忘初  相似文献   

9.
西柏坡精神是党和人民精神宝库中的一块奇珍瑰宝,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中的一朵绚丽奇葩,也是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的精神航标。西柏坡精神是集"两个敢于"的革命精神、"两个善于"的建设新社会精神、"两个体制"的建国精神和"两个务必"的执政党精神于一体的中国共产党政党精神。西柏坡精神的核心是坚持"两个务必",根本在于发扬人民民主,实质在于弘扬赶考精神,关键在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相似文献   

10.
<正>西柏坡,作为五大革命圣地之一,承载着党的精神,彰显了其独特的魅力。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魅力就是党内的团结一致和积极进取。党内和谐的实质是党内主张民主、思想和谐、组织统一等,正是做到党内和谐民主,才领导人民群众取得跨越性的进步,可以说,西柏坡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党内最和谐的历史时期之一。党内和谐对铸就西柏坡精神的意义西柏坡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长期的革  相似文献   

11.
正70年前,毛泽东同志离开西柏坡时提出了著名的"赶考"命题。争取考出好成绩,跳出人亡政息的"历史周期率",从此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执政"赶考"的永恒考题。"赶考"路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由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  相似文献   

12.
红色西柏坡时期,是中国共产党从战争到和平的历史转折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即将取得革命胜利和执政地位的辉煌时期。这一时期形成的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凝结着深刻的历史经验,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拥有继续执政赶考的宝贵当代价值:坚持"两个敢于"、"两个务必"是不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坚持广泛团结、民主建国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政治优势,依靠群众、关注民生是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服从大局,甘于奉献是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坚持走群众路线的历史。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了群众路线对革命胜利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践行群众路线,最终与人民群众一起改写了中国历史的发展。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赴北平的路上,又意味深长地说,今天我们去进京赶考。但愿我们能考出好成绩,不要退回来,我们不做李自成。这是我党面对"长久执政"的考验时,清醒  相似文献   

14.
1949年3月23日,在革命胜利的曙光即将来临之际,毛泽东率领走过炮火硝烟的中国共产党人,从西柏坡意气风发地“进京赶考”,从而开启了我党波澜壮阔的执政生涯。临行前,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希望考个好成绩。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和“进京赶考”为标志,形成的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和“进京赶考”精神,一直激励着全党同志奋勇前进。  相似文献   

15.
正光辉岁月,红色华章。70年前的春天,在中国人民革命事业即将取得伟大胜利,国家和民族命运面临重大转折的关键时刻,毛泽东率领党中央离开西柏坡踏上"进京赶考"的伟大征程。在西柏坡,党中央科学分析形势,敏锐把握机遇,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不失时机地发起战略决战,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对执政赶考的历史使命,毛泽东铿锵有力地提出:"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7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牢记"赶考"使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在这场历史性考  相似文献   

16.
西柏坡精神的核心是"两个务必",它的思想特质是忧患意识。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忧患意识的指引下,对西柏坡精神进行了继承和发展。现在,我们党面对的考验错综复杂。我们要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17.
西柏坡精神,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围绕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任务和主题展开的理论与实践中孕育和形成的。西柏坡精神主要之点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精神,关注和改善民生的惠民精神,人民民主的建国精神,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进取创业精神,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科学精神,“进京赶考”的奋发有为精神。  相似文献   

18.
"赶考"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折射出高远的战略思维,是从共产主义伟大事业全局出发,立足于国内、国际大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长远的战略眼光。"赶考"精神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思维,是对历史的深刻总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赶考"中交出优异答卷需要历史思维。"赶考"精神充满了丰富的辩证思维,完成"赶考"任务要坚持全面系统观点、一分为二看问题,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赶考"精神展现出清醒的理性思维,是基于国情的理性思考,新时代走好长征"赶考"路要求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9.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和平发展作贡献。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担负使命纪念"赶考"日,担负新使命,需要关联起两个关键历史时期。一个是西柏坡时期,一个是新时代。西柏坡时期,我们迎来"站起来";新时  相似文献   

20.
在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逐渐孕育了以"两个务必"、"两个敢于"、"两个坚持"、"两个善于"为基本内涵的西柏坡精神。西柏坡精神是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传统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本文科学地探析了新时期弘扬西柏坡精神的重大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赋予了时代特征,迫切需要更好的继承、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