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9年,宋庆龄当选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后又连任会长,在将近二十多年的工作中,一直致力于中苏友好关系的建立和发展。在此期间,宋庆龄两次出访苏联、接待苏联代表团及领导人并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中苏关系的讲话。宋庆龄之所能够出任中苏友好协会领导人并在中苏友好关系的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与党和国家的外交方针有关,另一方面则源于自身与苏联的渊源,更重要的是对孙中山联俄遗愿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2.
曲星 《党史文汇》2013,(8):11-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后,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是苏联。1949年10月1日,中国外交部部长周恩来向各国政府发出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第二天苏联政府就发来照会,决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互派大使。3日,周恩来复电,表示热忱欢迎中苏建交并互派大使。中苏建交,带动了一批新民主主义国家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相似文献   

3.
王潮江 《世纪桥》2007,(2):88-89
1945年8月14日,国苏双方经过艰辛谈判,终于签订了具有多边性质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时中国政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外蒙古脱离中国版图;影响了中国革命进程;维护了远东和平。  相似文献   

4.
周杰 《理论学刊》2007,(1):22-25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仅仅两个多月后,毛泽东就出访苏联,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重大外交活动,也是毛泽东第一次出国访问。访问取得了巨大成功。中苏双方共同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是新中国“一边倒”和“另起炉灶”外交方针的成功实践。通过缔结条约,把中苏关系从法律上固定下来,为新中国的安全和经济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1945年8月14日苏联和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标志着美苏大国的力量卷入了战后中国的政治发展之中,国共重庆谈判则成为美苏大国力量在中国的政治折射。美苏对于国民党政府唯一合法地位的确认是重庆谈判的政治基础,国共形成了一种不稳定的平衡,为两党的政治谈判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6.
林木 《党史博览》2010,(2):F0002-F0002,F0003
1949年12月16日,毛泽东抵达莫斯科开始对苏联进行正式访问。1950年下月20日,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抵达莫斯科。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毛泽东对这一条约签订的作用和坚决捍卫新中国权益的历史贡献,并对条约的副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历史背景,毛泽东对这一条约签订的作用和坚决捍卫新中国权益的历史贡献,并对条约的副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在开国大典上检阅陆、海、空和公安部队。1949年12月16日,新中国最高领导人毛泽东首次出访苏联。翌年2月14日,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图为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在条约上签字。  相似文献   

10.
《北京党史》2014,(6):38-38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会定名为北京市中苏友好协会。第二条本会宗旨是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的友好关系,增进中苏两国文化、经济及各方面的联系和合作,介绍苏联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经验和科学成就以建设人民首都,并加强中苏两国在争取世界持久和平的共同斗争中的紧密团结。  相似文献   

11.
"文革"结束后,邓小平对世界范围内的战与和问题作出了新的判断,他以一代伟人的聪明和才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经过10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中苏两国关系的正常化。打破僵局回应"勃氏绝唱"1979年4月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一项决定,即《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于1980年2月14日期满后不再延长,并重申要在和  相似文献   

12.
正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5周年,也是中苏友好协会成立65周年,该协会作为中国对苏联的友好组织,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宣传、介绍苏联和构建中苏友好话语体系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北京市中苏友好协会作为其分会之一,由于地缘和政治因素,作用发挥比较明显。一、成立及缘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格局最鲜明的特点就是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冷战和对抗,复杂的国际背景及当时中国国内的诸多现实因素,促使中  相似文献   

13.
花琦  孟凡明 《世纪桥》2014,(3):63-64
中苏两国结为同盟是影响朝鲜战争的重要因素。中苏同盟关系的演变对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参战和停战谈判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而朝鲜战争也巩固和发展了中苏同盟的政治基础,促使亚洲地区的冷战格局进一步固定。  相似文献   

14.
在新中国宣布成立的第二天,苏联副外长葛罗米柯受政府委托致电周恩来,表示苏联愿与中国建交并互派使节。1949年10月3日,周恩来复电葛罗米柯,欢迎中苏立即建交并互派大使。这样,苏联成为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相似文献   

15.
《党史文汇》2001,(2):F003-F003
苏联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中苏建交后,两国关系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处理旧中国同苏联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重新确立中苏关系的指导原则和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16.
梁丽辉  李延华  赵远 《世纪桥》2013,(11):74-75
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是武力解放,但最终未能实现。一方面,跟国民党军事力量相比,人民解放军军事实力不够,尤其缺乏海军和空军。另一方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改变了苏联和美国的对华政策,成为不能武力解放台湾的一个拐点。  相似文献   

17.
天然橡胶领域的合作,是新中国成立后中苏之间比较早进行的经济合作项目.1949-1953年间,中苏两国领导人先后集中围绕天然橡胶的代购、种植、生产等方面的合作问题,进行了多次沟通与磋商.在充分协商并达成广泛共识的基础上,1952年9月15日,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关于橡胶技术合作的协定》.随后,随着国际政治局势出现了缓和迹象,以及世界市场上天然橡胶的供求关系发生较大变化,1953年5月15日,中苏两国又签订了新的协定以取代此前的协定,中共中央也及时对橡胶种植和生产作出了政策调整.总体上看,1949-1953年间中苏两国领导人在天然橡胶合作方面的磋商,基本体现了相互尊重、互谅互让、互利互惠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党霞 《党史纵横》2009,(9):23-25
战后中苏旅大行政交收问题缘起于两个国际协议,即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达成的《雅尔塔协定》和同年8月中苏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及其附件《关于大连之协定》、《关于旅顺口之协定》。其背景是美苏国共三国四方对各自战略利益的考量和协调。  相似文献   

19.
从已经出版的著作和论文看,近十年来关于中苏同盟破裂原因的主要观点,主要集中于对各个具体事件的分析,如中苏对外政策的变化与国家利益的冲突、中苏两国对建设社会主义方针的不同选择、苏联大国沙文主义政策与中国独立自主方针的冲突、意识形态分歧、两国领导人的个人因素等方面。《中苏关系史纲》对中苏关系史的重新研究,推翻了许多流行的看法,提出了更为深入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1969年3月2日、15日、17日,中苏先后在珍宝岛发生三次较大规模的武装冲突,这是中苏两国矛盾长期摩擦的结果。由于中方预先有准备,苏方损失不小,被毁坦克、装甲车达17辆。据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公布的数字,苏军死58人、伤94人。显然,苏方“吃了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