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时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意场上人与人之间相互的称呼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五六十岁的老妪被称为小姐的有之,二十岁的少年被称为先生的有之,什么“大腕”、“大亨”、“大款”、“大老板”已成为酒桌上、舞池里炫耀自己、相互捧场的时髦称呼。值得提醒的是,这些花样百出的时髦称呼竟悄然地潜入到我们党内来。  相似文献   

2.
【编者感言】如果说古埃及、古印度和古巴比伦因为外来文化的入侵而出现文明断层,那么华夏文明则以其博大的包容精神,吸纳儒释道之精粹成就了宋明理学,融南蛮北狄东夷西戎成就了中华民族,其文化自信引导自己坎坎坷坷、蓬蓬勃勃一路走来;如果说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橘红的岩浆顷刻间掩埋了庞贝城的容颜,也掩埋了庞贝人或幸福或痛苦的瞬间,沉睡的庞贝直到1600多年后才开始苏醒,那  相似文献   

3.
胡阿祥 《唯实》2013,(8):82-85
2012年12月19日,笔者在央视10套《百家讲坛》栏目的《国号》第一集《国号的奥秘》中,曾经简单提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号的成立过程、语词结构与专名含义。以语词结构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号中的“中华”,是专名,相当于姓名中的名,这是我们国家独有的;“国”是通名,相当于姓名中的姓,这是世界上各个国家共有的;而“人民共和”是“国”的修饰成分,说明了我们国家的性质,它不是王国,不是联邦共和国,也不是合众国,它是人民共和国。再言专名含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号中的“中华”,指的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如果追根溯源,则“中华”来自“中国”+“华夏”。“中国”这个称呼,至少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最初,“中”字是指旗帜,首领要发布命令了,就在高处竖起一面大旗,人们从四面八方赶过来,围绕在旗帜的周围,接受命令;然后“中”就演变出相对于四方的中央、相对于左右的中间的意思。“国”(國)最初的写法是“或”,是指一个人扛着戈这种武器,保卫城池。最早的“中国”指今天的洛阳一带,“中国”就是中间的城池的意思。但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并以“中国”作为正式简称之前,中国古代并没有“中国”这个国号,那时的国号叫夏、商、周,叫隋、唐、宋,叫大元、大明、大清,而一直也在使用着的“中国”的称呼,或者是多变的地理概念,或者是模糊的文化概念,又或者是复杂的民族概念。再说“华夏”。“华夏”就是像花一样美丽的、文化繁荣灿烂的“夏”,华就是花;而“夏”是4000多年前出现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国家的国号,这个国号来源于一种昆虫,即蝉,就是我们习称的知了,那个夏天里不停地叫着的知了。  相似文献   

4.
陈子茹 《党课》2008,(5):114-115
老表,是江西人特有的亲昵称谓,是任何称呼都不能比拟的。 谁都知道,从广义上讲,老表是姑表亲之间的称呼,诸如表哥表弟、表姐表妹、表叔表婶,一辈表亲,辈辈表亲,延续多代。俗话说:“姑表亲,辈辈亲,打折骨头连着筋。”而这一称呼在江西地界内则更广更深更亲。南来北往的客人,到了江西地界,都会对当地人喊一声“老表”,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5.
学会称呼     
彭林 《学习导报》2012,(4):46-47
我们与他人打交道,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常常是如何称呼对方。可在很多人眼里,“称呼”不就是直接叫对方的名字或者“你”吗,有什么可讲究的呢?“称呼”虽然简单,但里面却蕴藏着很大的学问和智慧。如果一不小心,很容易闹出笑话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有男性称自己的配偶为“夫人”,这样的称呼已经司空见惯。  相似文献   

6.
“备用会场”春到江浙苏杭,夏到避暑山庄,秋到北京香山,冬到深圳两广……华夏风景名胜,都是“备用会场”,定点因时而宜,原则冬暖夏凉。研究“填平会海”,会址该选何方?听说外国会少,应去学习走访……  相似文献   

7.
不知从何时起,称呼官衔成了通行的规矩,官场中如此,日常生活中似乎也如此。大到中央领导,小到单位的班组长,往往都要称呼官衔,一些党政机关的领导干部还喜欢被下属称作“老板”,从不制止。其实,熟知社会生活以及党内生活的朋友都知道,能被称为“同志”,是很高的待遇。但在一个单位里拥有这样待遇的人其实并不多。直呼其名拉近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称呼官衔,仿佛在人和人之间筑起了一座高墙。  相似文献   

8.
学会称呼     
彭林 《新湘评论》2012,(4):46-47
我们与他人打交道,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常常是如何称呼对方。可在很多人眼里,“称呼”不就是直接叫对方的名字或者“你”吗,有什么可讲究的呢?“称呼”虽然简单,但里面却蕴藏着很大的学问和智慧。如果一不小心,很容易闹出笑话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有男性称自己的配偶为“夫人”,这样的称呼已经司空见惯。  相似文献   

9.
老师之称除适用于称呼教师之外,在国内,“老师”还可以用于称呼文艺界、教育界人士,或其他有地位、有身份、有成就的人士。此刻,“老师”被视为一种尊称。先生之称在国内,除适用于商界称呼男士之外,“先生”还可用于称呼年纪长者或身份、地位较高者。在此情况下,它不存在男女之别,而被视为一种尊称。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纪委目前发出通知,指出当前部分党员干部把同事、同志间的称呼庸俗化,有的称领导为“老板”“老大”,有的称下属为“哥们儿”“兄弟”,破坏了党内民主,损害了公仆形象。通知要求,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之间一律不准使用“老板”“老大”等庸俗称呼,坚决纠正“四风”在称呼上的不良表现。  相似文献   

11.
党刊纵览     
村官职业化渐行渐近 他们是中国大地上级别最低的“官’:手里“管”看几百到几千号人,人前人后的称呼是“书记”“主任’:然而他们又不是“官”:甚至村官也只是他们的兼职,拿的是补贴式工资。  相似文献   

12.
近日回乡下老家,遇见一件新鲜事:村里的群众见到熟 悉的乡村干部,多称他们为“某某老师”、“某某师傅”,这 些干部也习惯群众这样的称呼。而以前在农村,群众见到乡 村干部总是称呼“某某书记”、“某某长”。群众对乡村干部 称呼的细微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李肇星 《新湘评论》2013,(22):40-41
真不敢接受“先生”这个称呼,最好叫“同学”,我们一块儿学习在我毕业的北京大学。“先生”的意思是“老师”。我们读书时称北大的老师,不管男老师、女老师都叫“先生”。所以,我真不敢接受“先生”这个称呼,最好叫“同学”,我们一块儿学习。叫“同学”你永远不会错。今天是个非常特别的日子,我有点儿激动,也有点儿紧张。说实在的,我准备了一份演讲提纲,但刚才走得急,丢了,丢在了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但正好给我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机会,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  相似文献   

14.
连宗 《廉政瞭望》2014,(8):54-55
金溥聪垄断了马英九对外的管道,马英九的用人与决策常受到他的影响而破坏政府体制,因此不少国民党要员对他气到用“那个人”称呼,隐喻他是“佛地魔”。  相似文献   

15.
凌河 《新湘评论》2014,(13):48-49
一条并不新鲜的新闻,近日引出公众热议——广东省纪委发出通知,规定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之间一律不准使用“老板”“老大”等庸俗称呼。说这条新闻“并不新鲜”,是说“党内称同志”这一条,多年来不知重申过多少遍;而说它仍然是一条“新闻”,则是指这个规定,竟点出了“称呼问题”的一个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付桂玲的履历表中,人们可以看到其本人身份一栏里是“积极分子”。这个称呼对陕北以外的人、或现在的陕北人都很难理解。“积极分子”究竟是什么“成份”呢?如果说“积极分子”是二十多年前陕北由于缺乏干部而在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青年中选择的“替身”,到现在他(...  相似文献   

17.
青海,在旧时人们的思想深处是“天苍苍,野茫茫”的灰色,是“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苍凉,是“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凄楚。是西风骤起的萧瑟。是“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在历史概念里西部是“西戎”的家园。游牧民族擎着弯刀、跨着战马在草原、沙漠里驰骋,有关山月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烽火连天和悲壮。“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名普通党员,在我们单位,党员之间的称呼很乱,有的按级职称呼,有的按“哥、姐”称呼, 还有的把党员领导干部称为“老大”,请问,这些称呼合不合理?党内如何称呼才符合党员的身份? 在党内提倡互称同志,不称职衔,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早就在1959年就提出要大家互称同志,改变以职务相称的旧习惯。为此,党中央于1965年12月就专门就这个问题发出了通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又一次重申了毛泽东同志的这一主  相似文献   

19.
“先生”这个称呼由来已久。不过.历史上各个时期,“先生”这个称呼的对象有所不同。 《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注解说:“先生,父兄也。”意思是有酒肴,就孝敬了父兄。《孟子》:“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这一“先生”是指长辈而有学问的人。  相似文献   

20.
西尧 《奋斗》2001,(9):56-56
在今年的全国人大九届四次会议上,广东省人大代表、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中丹说,现在我们用“父母官”来称呼县市和乡镇的地方行政长官,这其实是非常不恰当的,建议“不要再用这个封建色彩严重的称呼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