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农村建设需要新型农民,新型农民不仅仅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较高的民主意识也是其所必须具备的特征.农民民主意识的提高对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民主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民对民主的理解比较模糊,农民参与管理的意识及民主监督意识不强等.农民民主意识提高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农民自身因素的影响,也有农村文化教育薄弱及对民主、法制知识宣传不到位的原因.这种状况如果不加以改变,势必影响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终身教育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必要保证.目前,在农民终身教育问题上存在着地方政府缺乏重视、农民终身教育的制度缺失、农民的培训费用缺乏等问题.为此,基层政府应加强对农民终身教育的引导,同时,要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倾斜力度,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并引导企业参与农民培训,逐步构建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民终身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3.
农民认知差异视角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由于性别、年龄、所处地区、文化程度等等的不同,因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认知也存在着差异。基于农民的认知差异,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有一系列的新思路、新举措。  相似文献   

4.
潘艳敏  崔永军 《学理论》2009,(27):164-165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涌现出一支新型劳动大军——农民工,他们经过城市文明和市场经济的洗礼,积累了一定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流动的农民工群体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作用主要有:非农收入增加夯实了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劳动力素质提高丰富了新农村建设的人力资源;民主法制意识增强推进了新农村建设的民主法制进程。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建设视野下农民公民意识的培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秀丽 《学理论》2010,(4):51-5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加强农民公民意识教育,提高农民公民意识。是培养新型农民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根本前提。因此,笔者就农民公民意识培育的特点和基本条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育我国农民公民意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建设的本质是广大农民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活动,农民是建设主体。但是"我们动而农民不动"的现实情况,却令人深思。基于对问题致因的分析,应当从改变观念、完善立法、健全制度、落实政策、尊重农民和提高农民素质、坚持村民自治以及强化司法保护等方面来落实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7.
农民文化利益是中国农民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各种文化方面的诉求及利益实现的问题。关注农民文化利益,重视农民文化权利,完善农民文化权益实现的体制和机制,有利于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整体推进,有利于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个体现代化的核心问题,有利于助推经济欠发达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8.
魏遂群 《学理论》2009,(19):123-12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培育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型农民。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实现农村富裕劳动力合理转移和充分就业,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农业对国家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民是农业的主体,农民的优劣又直接关系我国农业基础的好坏.因此党提出把农民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我们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并全面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在整体上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精神能量。民俗文化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依附于人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正确认识民俗文化的优秀价值和重要作用,充分发掘民俗文化在农村文化中的精髓,继承与发展民俗文化,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各个方面的稳步进行。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建设的本质是广大农民建设自己美好家园的活动,农民是建设主体.但是"我们动而农民不动"的现实情况,却令人深思.基于对问题致因的分析,应当从改变观念、完善立法、健全制度、落实政策、尊重农民和提高农民素质、坚持村民自治以及强化司法保护等方面来落实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素质.文章首先阐述了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基本内涵,进而分析提高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紧密关系,最后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梁春燕 《学理论》2011,(27):57-58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素质,农民素质包括农民的身体素质、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等方面。首先阐述了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基本内涵,进而分析提高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紧密关系,最后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赵丽霞 《学理论》2009,(7):53-54
新农村建设对我国现有农民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农民要在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向现代化的转变,而且要求农民传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向现代化的转变,使农民真正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就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只有培育新型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目标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5.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主体性及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的主体性是农民作为活动主体的质的规定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主体性包括了独立性、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要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是前提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是基础条件;尊重农民意愿是关键因素;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实现农民的自主管理是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6.
农民政治心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存在着良性互动关系,农民政治心理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是我国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通过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政治心理的透视,明确农民政治心理现代化对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从而有效构建农民政治心理现代化的长效机制,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提出的一项伟大而艰巨的战略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如何培育和造就一代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使之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来,是需要认真思考、深入研究并加以解决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8.
刁玉明 《求知》2007,(7):40-4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当务之急就是要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我们认为,培养和造就这样一支新型农民队伍,需要从四个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19.
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农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新农村,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培育新型农民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和难点,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其中,又以培育农民的新意识和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在政府、社会和农民组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体格局中,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主体,农民主体性的强弱决定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效度。在实践"十一五"规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需要客观、冷静地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格局,认清核心主体——农民弱位的事实,培育具有自我发展主体性能力的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