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一,其建设和发展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有着重要的时代意义.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建设应从挖掘内涵与时代价值、增强感染力与影响力、推动传承与创新等方面着手,在理论研究、成果转化、资源整合、教育创新等方面发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红色文化融入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世纪行》2012,(5):14-14
湖北红色文化丰富广袤、内涵深刻,我们要准确把握新形势对大力弘扬湖北红色文化的新要求和新期待,大力提升红色文化软实力.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进程中,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承担起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红色文化、繁荣红色文化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基础和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要从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经济管理等方面回答这一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已不是个别的原理、原则,而是形成为一个理论体系,它包括10个方面的内容,这10个方面既互相联系,又各有其独立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申坤 《桂海论丛》2018,(4):10-15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并首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道写入党章,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结构。从"道"与"器"相统一的角度看,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理论内涵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指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等"道"的层面的建设;二是指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为人民提供各种丰富多样的精神食粮和文艺作品等"器"的层面的建设。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使命和战略意义出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跨时代的现实意义,以文载道,载"道路、理论、制度"之道,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体框架;以文化人,以文艺之思想底蕴、精神力量、艺术审美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探索新时代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途径;以文会友,以文化交流超越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冲突;以文辅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5.
黄高荣 《湖湘论坛》2006,19(2):18-21
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上,开创并领导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局面。他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光辉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卓越的理论贡献。这些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思想、发展方向、重要地位、根本方针、主要内容及队伍建设等多个方面。这些理论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王佥崇 《前沿》2012,(11):67-70
在当前古今及异质文化相互碰撞的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结构中主体价值取向发生了微妙变化,致使社会主义文化的象征性体现呈现出特殊性。通过反思和批判文化主体在现代生活中遭遇的文化障碍、文化困惑等问题,可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是非主体性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的文化精神。与主体价值判断相关的新的文化建构,既能达成文化主体信念与追求的平衡,也会为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倡导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贯彻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新东方》2017,(2)
目前,中国礼仪文化的缺失表现在:人与自然的对立及各种"天灾"的客观存在,人与人的对立及各种"人祸"的客观存在,人与自我的对立及各种烦恼的客观存在。礼仪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的礼仪文化竞争力,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有利于提升社会主义人民的精神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礼仪文化建设应注重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精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精髓以及培育现代礼仪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8.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研究,有利于坚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研究,一是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正确的研究方向;二是要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行研究,努力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形成的原因及背景;三是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研究,注重运用系统化的理性认识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践;四是要坚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进行研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理论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9.
傅新禾  廖红霞 《人民论坛》2010,(12):176-177
文化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成果,又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路,是以我为主、兼收并蓄、为我所用、促我发展,始终站在先进文化的前列,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提高我国文化的软实力。  相似文献   

10.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始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初步发展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充实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完善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科学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探索,是“始于毛,成于邓,发展于江、胡”,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11.
谢安国 《传承》2013,(7):55-57
文化内核是建立在特定世界观和人生观基础上的文化价值观,是文化自身最具本质属性的核心构成要素。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文化内核是搞好文化建设和发展文化作用的前提。崇尚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现实的必然的持久的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核。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文化和思想之源,它具有稳定性、大众性、持久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的过程中,传统文化能够架起理论与大众之间的桥梁,起到纽带作用。因此,实现理论大众化,要充分开发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理论与传统文化相承接,并借鉴传统文化的表达特点和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13.
我国文化软实力植根于中国传统和现实的土壤,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本文以理论特征为视域,分别从社会主义特征、时代特征、民族特征阐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4.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拥有强大的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她既有丰厚的历史滋养,又有现实的革命再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理当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最内在的根基,理应成为塑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世界文化发展格局中的精神性符号。  相似文献   

15.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定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在建设、贵在践行,具有鲜明的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界定了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产生新思想,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发展大势,以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丰富科学内涵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一次重大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7.
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全会强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括为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邓小平首先提出并创立的。但是,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经验总结及其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为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源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文化观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江泽民同志在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中 ,不仅高度重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 ,而且重视文化 ,提出一系列新理论。这对于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这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又一重要成果.是加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于我们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