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承》2006,(4):72-72
在党的许多重大历史关头,叶剑英元帅都扮演着关键角色。1927年7月,叶剑英向贺龙、叶挺通报朱培德的动态而直接引发了南昌暴动。1935年长征途中,张国焘意欲“解决”中央红军,叶剑英获取张国焘密电,及时报信,在关键时刻换救了红军。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红一、三军和军委纵队脱离险境。  相似文献   

2.
“疾风知劲草,板落识诚臣”是周恩来总理对叶剑英元帅的高度评价。本世纪中国革命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三个大时期,涌现了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三大历史伟人。叶剑英的一生经历了中国革命三大历史时期,早年他追随孙中山,后又拥护毛泽东,晚年又匡护了邓小平,在革命进入危机关头,起到了推动、扭转历史局面的作用,用忠诚捍卫了革命事业。捍卫孙中山.讨伐陈炯明1920年叶剑英从云南讲武堂毕业,便决心跟随孙中山,投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事业。1921年10月,孙中山部署军队,击败了旧桂系军阀头子陆…  相似文献   

3.
罗一恒 《传承》2004,(2):32-32
1974年12月23日,周恩来等人在长沙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毛泽东提议由邓小平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第一副总理兼解放军总参谋长。毛泽东称赞邓小平“政治思想强”,“人材难得”。在说到“人材难得”时,81岁的毛泽东怕别人听不清楚,特地艰难地用笔写下“人材难”。刚写下三个字,周恩来马上会意地说:“人材难得”。于是,毛泽东放下笔,从而留下了一幅没有写完的手迹。毛泽东与邓小平的最初相见,是在党的“八七”会议上。这时,34岁的毛泽东是新任的湖南省委书记,23岁的邓小平则是新来的中央秘书。邓小平和与会的其他代表一起,第一次听到了毛泽…  相似文献   

4.
《传承》2006,(Z1)
在党的许多重大历史关头,叶剑英元帅都扮演着关键角色。1927年7月,叶剑英向贺龙、叶挺通报朱培德的动态而直接引发了南昌暴动。1935年长征途中,张国焘意欲“解决”中央红军,叶剑英获取张国焘密电,及时报信,在关键时刻挽救了红军。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红一、三军和军委纵队脱离险境。毛泽东称赞他是“: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吕端乃北宋重臣,太宗称他“大事不糊涂”。叶剑英后来在粉碎以江青为首的“四人帮”中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毛泽东的评价真是恰如其分。“四人帮”被粉碎后,中国面临拨乱反正的任务。担任中共中央主席、中…  相似文献   

5.
《黄埔》2014,(1):93-93
为纪念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重要职务的卓越领导人,毛泽东主席赞誉“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周恩来总理用“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来赞誉的叶剑英同志,  相似文献   

6.
吴昌华 《黄埔》2009,(3):44-47
第五十章 平津战役 解放军兵临城下 正当蒋介石、李宗仁为争夺“总统”名位闹得不可开交之时,远在河北平山西柏坡的中共中央军委几位负责人毛泽东、朱德、周恩来、聂荣臻、叶剑英等正把目光投向华北。在北平、天津、张家口这三角地带,国民党华北“剿总”总司令有4个兵团、13个军,连同地方保安团,总共有兵力60多万人,是一块“大肥肉”。  相似文献   

7.
一位普通的山伢子,曾给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叶剑英以及董必武、王若飞、李维汉等中央领导人当过厨师、勤务员、警卫员和秘书长,并亲身经历了“重庆谈判”等重大事件,这个山伢子是谁?  相似文献   

8.
张治中一语惊天话国旗离开国大典的日子只有3个多月的时间了,毛泽东忙请来了周恩来,叫他抓紧时间向全国征集国旗图案。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周恩来当即成立了专门负责起草国旗征稿启事与评选国旗图案的领导小组,组长由著名的教育家、中国民主促进会负责人马叙伦担任,副组长由北平军管会主任叶剑英担任,组员有郭沫若、沈雁冰、郑振铎、廖承志、李立三、张奚若、蔡畅、翦伯赞等知名人士。他们怀着满腔热情,经过好几天的认真推敲,起草了一则只有80多字的国旗征稿启事:国旗,应注意:(甲)中国特征(如地理、民族、历史、文化等);(…  相似文献   

9.
《黄埔》2014,(1)
正为纪念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长期担任党和国家重要职务的卓越领导人,毛泽东主席赞誉"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周恩来总理用"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来赞誉的叶剑英同志,华艺出版社联合广州叶剑英史料研究会、《广州叶剑英研究丛书》编委会,于2013年8月,第一次全面出版《叶剑英元帅诗词手迹》。《叶剑英元帅诗词手迹》共收录了叶剑英元帅诗178首、词16首,其中有叶帅亲笔手迹诗104首、词  相似文献   

10.
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一次会上,有些同志对彭德怀搞“百团大战”提出了不公正的批评,彭德怀十分恼火,决心和毛泽东交换一下意见,并要求周恩来做中间人。三个人坐到一起,毛泽东平静地说:“咱们定下个君子协定:第一,把话讲透。第二,可以骂娘。第三,各自检讨,不准...  相似文献   

11.
《天津政协公报》2002,(6):42-44
毛泽东任命“内阁总理”。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这项任命,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全党同志、各民主党派入士和人民团体负责人对周恩来的高度了解、信任和支持。  相似文献   

12.
文载 《现代领导》2011,(1):39-39
谁是第一个喊“毛主席万岁”的人?有人说是黄炎培。1949年3月,毛泽东设宴款待黄炎培等20多位知名民主人士.第二天毛泽东与黄炎培畅谈.第二三天北京市市长叶剑英在国民大戏院开欢迎会时,黄炎培高呼:“人民革命万岁!  相似文献   

13.
吴志菲 《世纪行》2013,(11):41-45
(续)7月初,中共中央成立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周恩来任主任,彭真、林伯渠、李维汉任副主任。 即将诞生的新中国,此时还没有一个正式名称。于是,就国号与中共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进行了广泛的协商。毛泽东在新政协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致词时最后呼喊的三个口号中.有一个是“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万岁!”在新政协筹备会起草各项文件的过程中,一些代表对这个原拟的国名“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1945年毛泽东在重庆谈判期间,曾三次赴上清寺“特园”拜访民盟主席张澜。第一次是8月30日,毛泽东在周恩来的陪同下来到“特园”晤谈,地点在张澜的卧室。毛泽东首先转达了朱德总司令对老师张澜(朱德曾是张澜的学生)的问候,转达了吴玉章对好友的问候。张澜说:...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曾诗赠叶剑英:“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里面所提到的吕端.是北宋有名的宰相。宋朝是文人的天下,“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士大夫历来瞧不起考不上进士而靠祖上的荫德人仕者。吕端靠父亲的关系当上小官.步步高升,领导满朝状元、进土出身的文人士大夫,他有什么过人之处呢?  相似文献   

16.
袁浩 《前进》2009,(10):55-55
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乘车从西柏坡前往北平。临行前,毛泽东兴奋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笑着回答:“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相似文献   

17.
李抒望 《传承》2003,(2):11-13
“赶考”路漫漫54年前,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离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动身前往北平。临行前,毛泽东对周围的人说:“同志们,我们就要进北平了。我们进北平,可不是李自成进北平,他们进了北平就变了。”周恩来得知毛泽东睡眠不足,劝他注意休息。毛泽东兴奋地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今天是进京‘赶考’嘛。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来接茬儿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西柏…  相似文献   

18.
在怎样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上,就其战略思想和方针来说,经历了从“和平解决”到“一国两制”的调整和变化,本文就此作些分析。用和平的方法解决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是毛泽东在1949年9月第一次全国人民政协会议期间提出来的。在香港和澳门问题上,我们党始终坚持和平解决的立场。50年代中期,我们党调整了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提出了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1955年4月,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指示周恩来:“可相机提出在美国撤退台湾和台湾海峡的武装力量的前提下和平解决台湾的可能。”…  相似文献   

19.
何标 《台声》1997,(11)
中共十五最重大的成果,是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全党指导思想并写进党章。而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用“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统一祖国。十五大报告把这一则和题提到了新的高度,做出了更有针对性、更符合当前海峡两岸关系实际的阐述。中共统一祖国政策的一贯性和连续性十五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把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作为自己的历史重任,并为此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就台湾来说,早在1955年周恩来就提出愿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1956年毛泽东提出:“和为贵”、“爱国一家”、“爱国不分先后”;1966年周恩来对和平…  相似文献   

20.
1971年林彪“九一三”事件之后,周恩来领导的批“极左”触痛了“四人帮”一伙人。毛泽东也不能容忍周恩来批到“文革”头上。因此,在江青等人多次告状下,毛泽东再一次出面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