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权利本位与党员权利保障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权利为本位的党内立法,体现了党与时俱进的先进性。在权利本位党内立法的基础上,实现党员在党内的主体地位,增强党的生机与活力,是新的历史时代对党的新要求。在我们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和条件以及执政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要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建立和完善党员的权利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2.
魏震铭 《长白学刊》2009,(2):113-114
“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土地问题,农村土地权利主体及其权利又是土地制度的核心。农村土地权利主体应当有土地承包者、土地承包受让者、土地生产者、土地经营者、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的土地权利应当包括长久不变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权利。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利,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权利,建立新型合作组织和专业合作社的结社权利等。国家应当从约束政府征用农村土地权力、确认农民土地的区位价值、完善政府支持保护农业制度、完善农民土地权利立法方面保护农民的土地权利。  相似文献   

3.
儿童权利理论研究领域中的新篇大作———吴鹏飞先生的《儿童权利一般理论研究》,最近由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书中明确了儿童权利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拓展和深化了儿童权利研究的范围,有力地回应了我国儿童权利理论与实践所面临的困境。著作以儿童为本位,从宪法学人权理论入手,站在权利哲学的高度,基于全球视野,对儿童权利理论进行的基础性研究的新理念、多视角、落脚点等值得理论与实务界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20世纪社会化运动以来,民法社会本位得以确立,并在实际上与权利本位相契合。但是,理论与实践中对民法社会本位的定位却出现了偏差,使维护市民私权的民法因其自身系统内的价值定位变迁而异变成为政治国家侵害私权的工具。欲彰显民法维护和实现私权的固有价值属性,需重新解读民法社会本位。  相似文献   

5.
在研究权利冲突的解决时,学者们一般主张权利位阶论或权利平等论。其实,两种观点都没有很好地解决权利冲突。解决权利冲突实际上是重新界定权利之间的关系,重新厘定权利的边界和范围。  相似文献   

6.
对权利本位说的法哲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权利本位说从“应然法”的角度 ,以“应有权利”为起点 ,应用价值分析的方法来说明在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上权利是本位 ,它研究的必然结论就是对民主精神和理念的肯定。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转型期,社会治安形势日益复杂,在庞大的工作量面前,警察权利常常遭到忽视,警察的休息、休假得不到保证,警察的人身健康遭受慢性威胁,警察的人格、名誉遭到贬损,警察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比例。究其原因,主要是警察人力资源不足、警察媒体宣传不力、警察工资待遇保障体系不完善。因此,必须合理开发警力,有计划的增加警察编制,加大警察媒体宣传力度,建立符合警察职业特点的工资待遇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8.
女权保护不仅是立法的任务,更须在司法中得到落实,如何适用法律对妇女权利保护至关重要。在民国一起妇女诉请别居案中,虽然《中华民国民法》并未规定别居制度,按照民法传统理论,当事人不能享有诉请别居的诉权。然而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司法官秉持社会本位司法理念,突破法律常规,以保护妇女权利的社会价值共识指导司法过程,赋予妇女诉请别居的诉权,并在别居后的权利义务安排上予以照顾,从而使妇女权利得到了保护。  相似文献   

9.
回应发展变化的社会现实,推动警务行为现代化的发展,首先面临的应是观念上的革新,即由义务本位范式向权利本位范式转变。权利本位研究范式在现代警务中的价值着重体现在重构警察权力与公民关系、树立以“相对人为中心”的执法理念、扩大相对人的参与,批判和否定义务本位范式,把警察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建立在民主、科学、理性的基础上,克服行政执法的官本位,树立民本住和服务观念,进而有助于实现公民与警察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0.
霍布斯、洛克等思想家提出的自然权利理论是启蒙时期权利优先性观念的体系化表达。在自然法和自然权利起源的关系中自然权利先于自然法,自然法以自然权利为基础;在自然权利的内容中体现着生命权的不可剥夺,自由权的排他性以及财产权的神圣不可侵犯;在自然权利的目的和价值中弘扬着人的自由、平等之主体性,并成为构建契约社会的理论基础。自然权利理论将权利置于社会价值的首要或优先地位,从而确立了权利优先性的自由主义权利观念。  相似文献   

11.
李义天 《求索》2005,(1):107-109
在环境危机的背景下,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通过承认自然物的内在价值来论证保护自然的理由。但凭“内在价值”,不能证明自然物是具有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能力的“道德主体”,而只能证明是享有基本权利的“权利主体”。承认自然物拥有基于“内在价值”的基本权利,既能课以人类保护自然的义务,又可以避免契约主义和能力主义的权利观在环境伦理学中的困境,并更彻底地坚持非人类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12.
赵敏  余荣红 《前沿》2005,(5):144-146
修正后的《婚姻法》增加了探望权的法律规定, 但没有明确未成年子女权利主体的地位。正确地理解探望权制度的立法宗旨, 明确未成年子女为探望权的权利主体, 才有利于整个探望权制度的构建, 才有利于对子女利益的保护和探望权纠纷的解决。  相似文献   

13.
何晓蓉 《求索》2010,(6):171-172,186
国税总局发布的《纳税人权利与义务公告》只明确了纳税人在税法上的权利(狭义纳税人权利),而充分尊重和保障纳税人的宪政权利(广义纳税人权利),对于全民主动纳税意识的养成,促进民主法制及和谐社会建设都有重要作用。为此,应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构建我国的纳税人权利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4.
杨燮蛟 《人权》2013,(6):30-34
依据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儿童权利保障的原则包括无歧视原则、尊重儿童原则、最大利益原则和多重保障原则。从目前中国社会对儿童权利保障的状况来看,儿童权利保障原则已被人们所重视。但是,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未能很好地贯彻儿童权利保障原则的做法。  相似文献   

15.
陈志兴 《前沿》2007,(9):171-175
人权保障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趋势,现在的世界比较重视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的保护,忽视了对被害人权利的保护。本文针对我们国家对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现状及法律规定,分析被害人保护的原因,针对我国现状及法律规定和原因,提出了完善对被害人权利保护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16.
建立侦查程序中的权利告知制度,是程序公正理论、诉讼主体理论、有效辩护原则和程序参与原则的必然要求。我国刑事诉讼法应确立侦查程序中嫌疑人权利告知制度,明确规定告知的主体、告知的对象、告知的内容、告知的程序及不告知的法律后果;并规定值班律师、全程录音录像、告知权救济作为权利告知制度的保障性措施。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历经从无到有,由简单逐步走向成熟的发展过程,现已成为民法理论和实务界研究和探讨的重要话题。本文欲从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性质及权利主体现状评析的基础上,提出该制度关于权利主体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司法实践中确定权利主体范围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8.
李志明 《理论月刊》2003,(10):96-98
“沉默权”从无到有,从西方盛行到东方了解,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有反对者、疑惑者、观望者。本文试图从中国人角度、从其产生根源、发展历程中分析其权利的价值取向、合理性、合人性性、合宪性。  相似文献   

19.
王晓冬  马玮 《求索》2005,(4):61-63
作为现代国际法的一个分支,国际环境法的产生与发展对国际法主体的发展产生了突出影响。随着国际环境保护运动以及国际环境法的发展,国家仍然是国际环境法的基本主体,政府间国际组织也还是国际环境法的重要主体。但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和个人在一定条件下和范围内已经可以是国际环境法乃至国际法的主体。作者认为,这种变化是符合国际法主体的发展规律的。  相似文献   

20.
张伟涛 《人民论坛》2014,(4):217-219
道义论权利理论是当代重要的权利理论范式.它立足于道义论哲学,以尊严为权利的基础,主张权利本身具有道义的力量.它的核心由权利本位,权利优先于善和尊严优先于利益三个紧密相关的命题构成,并具有了强有力的理论吸引力与丰富的社会实践价值.由此,道义论权利理论重塑深刻影响了当代权利理论的诸多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