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苏联地区"颜色革命"浪潮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原苏联地区"颜色革命"浪潮的出现有着复杂的成因.在全球化背景下原苏联各国民主化过程的发展是"颜色革命"形成的政治条件,各国国内严重的贫困、两极分化、贪污腐败、社会不公等问题是"颜色革命"形成的社会条件,这些国家内部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形成的地区和族群对立是"颜色革命"形成的历史文化条件,美国在原苏联地区大力推动对当地国家政权的"民主化"改造,这是"颜色革命"形成的外部条件.在所有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颜色革命"的浪潮逐波兴起.  相似文献   

2.
2005年3月,吉尔吉斯斯坦议会选举期间,反对派发动群众进行所谓的“颜色革命”,致使阿卡耶夫总统被迫辞职,由前总理巴基耶夫任代总统。吉尔吉斯斯坦的政局变化引发了人们对“颜色革命”的深入思考。本文认为,选举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弊端和不足并不是造成“颜色革命”的主要原因,而是借口,不希望阿卡耶夫继续执政才是这场所谓“革命”的主因。民众的不满之所以在选举期间爆发,是因为长期的民主宣传提高了民众的民主热情和期望,而一旦这种愿望得不到实现,就很容易出现“革命”。  相似文献   

3.
"颜色革命"后欧亚地区形势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卷原苏联欧亚地区的"颜色革命"对该地区国际关系特别是大国关系的影响深远.最突出的表现是,它进一步改变了欧亚地区地缘政治版图及其区域分野,"后苏联空间"作为一个地缘政治整体正在被打破并被重新分割组合,独联体的前途和命运受到严峻挑战.而在中亚地区,"颜色革命"推动了大国关系的重新平衡.  相似文献   

4.
20世纪60年代末,当代伊斯兰政治复兴运动在中东兴起,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席卷整个穆斯林世界,于1979年伊朗革命时发展至顶峰。冷战结束后,伊斯兰主义浪潮再次泛起,步入另一个高潮,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现象之一,尤其是近年来“恐怖大亨”本·拉登的频繁活动,使伊斯兰政治复兴运动再次引起世人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5.
2011年初发生的“阿拉伯之春”以世俗“街头革命”为先导,却为伊斯兰分子提供了政治崛起的历史机遇.政治伊斯兰在突尼斯、摩洛哥、埃及相继取得选举胜利后上台执政,宣告阿拉伯世界迈向政治伊斯兰时代.目前,中东世俗主义与伊斯兰主义、伊朗和沙特各自领衔的“什叶派新月”与“萨拉菲派新月”、以埃及穆斯林兄弟会为首的伊斯兰温和派与以“萨拉菲派”为首的伊斯兰保守激进派三对关系的博弈日益加剧,已经并将继续影响中东政治伊斯兰走势.  相似文献   

6.
乌克兰"橙色革命":内外因素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年底乌克兰总统大选出现了危机和戏剧性局面,这当中既有国内的原因,也有国际因素的作用。在国际因素方面,主要是以俄罗斯为一方,以美国、欧盟为另一方之间的明争暗斗。美欧支持反对派尤先科,是北约、欧盟东扩思想的继续,是对俄罗斯的进一步挤压。乌克兰“橙色革命”是独联体内“颜色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俄罗斯地缘政治形势更加严峻,但未必意味着俄罗斯真的失去了乌克兰。乌克兰未来的走向仍然令人关注。  相似文献   

7.
三个"极端主义"与中亚安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主要论述了民族分离主义、宗教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的内涵和界定标准,这三个"极端主义"是当今世界上不少地区冲突或战乱的重要根源之一.近几年来,民族极端主义、伊斯兰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三股恶势力在中亚地区的合流,挑起塔吉克斯坦内战,制造绑架、暗杀、爆炸等一系列恐怖活动,破坏中亚国家社会秩序和威胁地区安全,影响中亚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进程.2001年美国发生"9·11"事件后,中亚国家积极支持美国反恐怖战争.美国与俄罗斯在反恐怖斗争中的合作,消除国际恐怖主义头目本·拉登在阿富汗的"基地"组织和推翻伊斯兰极端主义政权塔利班,美国等西方大国加大对中亚国家经援力度,这都有助于维护中亚地区安全.  相似文献   

8.
由于中亚独特的地缘优势, 丰富的能源和其它战略资源, 使其成为大国争夺的目标, 美国更是 把中亚战略作为其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的中亚战略目标明确, 就是配合两洋战略, 更牢固地控 制住欧亚大陆, 争夺中亚的油气资源, 削弱俄罗斯的影响以及遏制伊斯兰势力的扩张。但美国的中亚战略 会受到俄罗斯的制约, “三股恶势力”也会对其中亚战略构成挑战。由于中亚邻近中国西部边疆, 美在中亚 渗透会对中国产生一定影响, 使中国的地缘安全环境复杂化。  相似文献   

9.
三、美国与伊朗的关系伊朗是中东地区的大国和伊斯兰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也是现代伊斯兰复兴运动的旗帜。冷战后,美国对它实施遏制战略;“9·11”事件后,布什政府将其列为需着力对付的“邪恶轴心”国家;伊拉克战争后,伊朗成为美国改造“大中东”战略的下一个重要目标。美国与伊朗的关系构成影响美国与  相似文献   

10.
苏联解体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五个中亚共和国,以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的姿态走上国际舞台,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中亚地区位于欧亚的结合部,地缘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中亚五国又都是穆斯林为主体的国家,蓦然摆脱羁绊,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一片“新大陆”,其形势的发展演变举世瞩目。一、政治形势中亚国家独立后,都面临维护独立、捍卫主权、摆脱危机、复兴经济、改革体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1.
2010年底以来,由"茉莉花革命"引起的民族民主运动狂飙已经席卷阿拉伯世界。突尼斯作为这一运动的始发国率先走上了革命后的政治重建。截至目前,伊斯兰复兴运动在重建期间的政治力量角逐中取得了优势地位。追根溯源,伊斯兰复兴运动由"理想化"向"理性化"的转变是其积聚力量和取得政治主导权的关键。因此,重新审视和理解伊斯兰复兴运动正当其时。  相似文献   

12.
三、“9·11”事件与“伊斯兰威胁” 如果说,地缘战略和能源战略利益构成了美国对伊斯兰世界战略的部分实质,以及实现和维护全球霸权的部分基础,那么应对和消除“伊斯兰威胁”  相似文献   

13.
伊朗因为地缘战略的重要意义,成为东西方两大阵营对抗和争夺的前沿阵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伊朗政治社会发展与变迁大都与这一国际背景密切相关。美、英一手策划和制造的“八一九”政变,对伊朗以后的历史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以后,由于第三世界话语和阿尔及利亚革命、古巴革命等国际因素的促动,特别是1963年对和平学生的残酷镇压以后,伊朗的左翼运动迅速向“左”转,游击战争、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等思想逐渐在左翼派别,特别是青年学生中占据主流。但是,由于巴列维王朝的政治垄断和高压,各种社会思潮唯有穿上宗教的外衣,才能够生存。这为宗教势力在意识形态和革命中最终居于领导与支配地位,从客观上创造了思想上的便利条件。在伊斯兰革命中,左翼的声音和主张逐渐被宗教声音所淹没和替代,左翼对宗教领袖和伊斯兰革命持同情、理解与支持的态度,因而从另一个侧面对伊斯兰革命的成功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自2010 年12 月突尼斯政局动荡开始、迅速波及北非和中东国家的动乱,深刻影响着 当前的国际关系。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此次北非中东动乱背后有其深刻的国际政治经 济背景,它是美欧地缘战略诉求矛盾、争夺北非中东地区主导权的体现,是大国“货币权力”在世界 体系转型过程中的地缘冲突表现,是美国努力维护其世界经济霸权地位的体现。此次北非中东动 荡,一是使中小国家可能对美欧采取制衡战略,美国与伊斯兰世界关系可能恶化;二是导致产生了 “卡扎菲悖论”,破坏国际核安全态势;三是冲击国家主权理论,消极影响未来的国际关系准则。  相似文献   

15.
九一一事件后中亚宗教极端势力的重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 0 1年九一一事件之前宗教极端势力在中亚有两个高峰期,表现形式为传播激进思想、制造恐怖事件和进行武装袭击。美国打击塔利班使中亚宗教极端势力遭到重创,之后中亚宗教极端势力分化、重组成“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伊斯兰解放党、中亚伊斯兰运动和“社会”等组织。本文详细阐述了九一一事件后中亚宗教极端组织的分化与重组,比较分析了九一一事件前后中亚宗教极端势力的变化,并认为,中亚宗教极端势力在向“全球化”、政治化和反西方化的方向进一步发展,是未来中亚国家社会安宁与政局稳定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6.
"古阿姆"集团是独联体框架内以乌克兰为首且横跨独联体三个地域(中亚、高加索、欧洲地区)的地区组织.该组织曾一度偃旗息鼓,但自独联体发生"颜色"革命以来,在美国的扶持下重整旗鼓,并于2006年5月23日更名为"民主和经济发展组织--古阿姆".该集团的重新崛起加速了独联体地区的地缘政治分化进程和经济非一体化进程,并催生俄罗斯新的独联体政策.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从中亚伊斯兰复兴、世俗化和全球化、中亚传统社会与传统文化变迁三个角度考察中亚伊斯兰极端主义产生的根源。中亚伊斯兰教的发展存在"文化断层",导致中亚伊斯兰文化发展缓慢、接受外部伊斯兰世界影响滞后。中亚伊斯兰复兴对中亚伊斯兰极端主义的产生有重要促进作用,推动中亚伊斯兰教发生量变与质变,令伊斯兰激进思想向极端思想演变、原教旨主义组织向极端组织演变。世俗化、全球化对中亚传统伊斯兰社会造成的巨大冲击,"文化全球化"引发出的世俗力量与宗教力量的冲突,成为宗教极端思想、宗教极端势力产生的重要原因。中亚国家独立后,传统社会与传统文化进入解体和重构时期,无论在价值观方面,还是伊斯兰信仰方面都出现了思想裂痕,让宗教极端主义有机可乘,得以内外结合、滋生。  相似文献   

18.
2011年俄罗斯政治形势总体保持稳定。梅德韦杰夫和普京的政治竞争和政治妥协促成“梅普组合”走向“普梅组合”。第六届国家杜马选举的结果表明全面现代化战略对俄罗斯政治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俄罗斯当前依然处于民主化的初期阶段,它所实行的权威主义的政治体制被大多数俄罗斯民众所认可,这表明俄罗斯政局的稳定是可以预期的。但当前政治体制缺乏现代化改革的动力,必将严重制约俄罗斯现代化的有序进行。俄罗斯发展战略不会有大的变化,但俄罗斯的内外政策将面临调整。  相似文献   

19.
美国在独联体地区策动"颜色革命"体现了三重利益诉求追求"绝对安全"、"扩展民主"和攫取区域内的油气控制权."颜色革命"直接导致俄罗斯对"变色国家"的影响力急剧下降,俄罗斯也成为美国策动新的"颜色革命"的潜在目标.俄罗斯与中亚国家已将上海合作组织视为抵御"颜色革命"的主要平台.中俄两国开始站在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高度来看待"颜色革命"问题.  相似文献   

20.
伊斯兰世界面临经济全球化、西方民主化和伊斯兰文化与价值观变革要求的挑战,正处于一个新的转型时期.其转型的本质是建立在伊斯兰文明基础上的自我革新与完善.伊斯兰运动重趋活跃和伊斯兰国家同美国矛盾激化是伊斯兰转型时期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