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健  夏东民 《理论视野》2012,(11):30-33
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对立成为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主要缺陷;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失控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的重要原因;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合理调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重要表征;实现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模式的优化路径。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模式,需要从更宽阔的视野即社会有机体和社会发展合力论的视域,全面把握效率与公平之间的动态平衡与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模式是客观存在,同时至少在两个子模式——政治模式、经济模式上展示了她的特色与独特魅力;中国模式是一种发展中的模式,需要不断改进,是对世界和中国自身的发展经验的汲取、总结和累积;思想解放运动是"破"与"立"的辩证统一,中国模式的形成过程与思想解放深刻关联,五次典型的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中国模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涵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指导这一模式的科学理论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三大理论形态既各自独立、自成体系,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世人表明,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就必须独立自主地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人类社会发展道路提供的一条宝贵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告诉人们,世界是多样化的世界,要尊重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的发明人,对此做了很多具体论述。但是,他没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明确定义,相反还强调,过去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的清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既不能照抄经典,也不能照搬别国模式,需要当代中国人在实践中探索解决。现今,重温邓小平论述的启发是: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以及与民主社会主义等各种关系中,充分认识其异同,才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出比较恰当合理的定位,从而引导中国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6.
刘倩 《学理论》2013,(21):18-19
中国是一个生态大国,生态问题十分严峻。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通过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不断完善,逐渐走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发展模式。本文主要针对我国生态建设的发展路程,运用历史和实践的观点,总结生态发展的经验,来探索中国特色的生态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30年。在这样一个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三重创新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了具有浓厚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即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能够为世界提供什么样的发展经验?雷默提出的中国模式,包括不搞全面的企业私有化等9项内容。但雷默概括中国模式,一个重要考量是如何处理与(什么样的)中国的关系,其中隐含了利用中国模式弱点操纵中国的战略企图。与中国模式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概括对"中国发展经验是什么"的回答最准确,对苏联模式和华盛顿共识的回应更有力。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5,(9)
伴随中国强劲的发展势头,世界关注的目光由中国的经贸领域成就转向发展模式的探索。西方社会主要通过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模式意义,片面解读中国模式,刻意强调其特殊性等手段来遏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世界范围内扩张其影响力。  相似文献   

10.
新发展理念对传统发展观的变革,究其本质乃是中国特色现代性发展模式对自由主义现代性模式的超越。具体而言,在现代性发展的道路上,新发展理念打破自由主义道路的"我向性"思维,彰显中国特色现代性道路的"共生性"原则、"生机性"实践与"可鉴性"品质;在现代性发展的理论上,新发展理念推动中国特色现代性的理论创新,破解"历史终结论""单一经济论"与"中国威胁论";在现代性的发展制度上,新发展理念完善发展制度的"人民性"与"人类性",超越自由主义制度带来的发展限制、极权主义;在现代性发展的价值取向上,新发展理念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避免世界发展陷入自由主义现代性全球化引发的全球治理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