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推进党的反腐败工作和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将民主理念和民主手段引入其中,将民主提升为惩防腐败的新治本之策,着力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民主”并重的惩治预防腐败体系。这就必须切实关注“民主”惩治预防腐败的四大基本要素,即“民主”惩治预防腐败的机理、“民主”惩治预防腐败的机制、“民主”惩治预防腐败的机遇、“民主”惩治预防腐败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李婷婷 《党政论坛》2011,(22):19-19
去医院看病时,医生不大可能在短时间内告诉你关于某项疾病的完整注意事项。而那些在口头或者处方中遗漏的信息却往往能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以下精选了美国八大学科资深临床医学专家的悉心提醒,为大家奉上他们的健康绝招。  相似文献   

3.
朱永新 《民主》2014,(3):9-10
过去一年,反腐取得显著成效。尤其在“打老虎”上,一群高官纷纷落马,显示中央决心,群众拍手称快。  相似文献   

4.
"微腐败"治理既是完成反腐倡廉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破解腐败治理难题的关键之举。尤其是乡村"微腐败",因其量大面广、隐蔽性强等特点成为"微腐败"治理的痼疾所在。传统硬法虽承担着法治反腐的重任,但全然依靠硬法并不能实现乡村"微腐败"的全方位治理。公共治理的兴起为软法反腐奠定了逻辑基础。立足功能主义分析框架,软法在弥补单一法规制不足、道德义务规范化表达和发挥乡村治理民主性等方面有着硬法无法比拟的功能和优势。以党内法规、村规民约等为代表的软法资源运用也为乡村"微腐败"治理提供了可行的路径与方案。不过单靠任何一种法的形式都无法完成乡村"微腐败"治理任务,"软硬共治"将是乡村"微腐败"治理的最优模式。  相似文献   

5.
李慧 《学理论》2012,(14):27-28
苏联解体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从众多原因中可以看出,苏共这个政党存在时期,腐败的蔓延和滋生是导致最后解散的一个致命原因。这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反腐倡廉建设起到了警示作用。从苏共解散中,中国共产党应该重视腐败这个问题,吸取苏共解散的教训,加强我国当前的反腐倡廉建设。具体措施有:重视群众的利益,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党员的思想上入党;加大健全监督体制,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6.
李海滢 《理论探讨》2007,(6):122-124
由于犯罪的防治是一个全方位、系统化的工程,因此对于我国当前的跨国腐败犯罪,应当从道德建设、制度规范、监督与合作等三大方面由标至本、内外结合地予以惩治与防范,忽视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将使我国的反腐败成效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7.
官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主要障碍,这不仅表现为它对商品经济的限制、对民主政治和民主文化的压制,更表现在从揭露出的领导干部腐败的新特征诸如:“一把手”腐败,腐败主体集体化,腐败呈现“三高”、“三最”、“三贪”发展态势,“全家腐”的“家族式”腐败等来看,无不与官文化的深刻影响有关.彻底根除腐败已经成为摆在我党面前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要想根治腐败就必须标本兼治,要预防、监督、严惩“三位一体”,齐抓共管.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坚定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围绕这一要求,着力加强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建设,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切实加大源头防腐力度。  相似文献   

9.
文章立足于新时代正风肃纪反腐的大背景,运用案例分析方法,从新型腐败嬗变的过程与方式、新型腐败的基本特征和新型腐败的主要类型等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新型腐败嬗变的三个阶段:腐败个体的蛰伏期、腐败文化的内化期和腐败互联攀爬期。嬗变的主要方式包括:替代、转化和混搭。新型腐败的主要特征体现为四个方面。腐败主体的逻辑关联:从线性结构向网络结构嬗变;腐败收益的因果关系:从显性因果向隐性因果嬗变;腐败的利益属性:从违法利益向合法利益嬗变;腐败工具:从传统化工具向智能化工具嬗变。提出新型腐败的四种基本类型:“隧道挖掘”利益输送型腐败、“俄罗斯套娃”隐匿型腐败、“未公开信息”套利型腐败和“软权力”影响力型腐败。研究证明,党的十九大以来,新型腐败占比增大是导致腐败存量还未清底和腐败增量仍有发生的重要原因。加大对新型腐败案件的查办力度,完善新型腐败治理的体制机制,是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和不想腐”体制机制建设的重要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0.
腐败的本质是权力的滥用和异化,腐败的发生具有其内在机理。权力是腐败发生的根本性基础,制度或体制的缺陷是腐败发生的客观条件,腐败动机和成分分析是腐败发生的决定性因素。预防腐败的重点是能够发现腐败的苗头、把握腐败的发展趋势。因此,构建腐败风险预警机制就十分必要,腐败风险防范机制、发现机制和警示机制构成了腐败风险预警机制的基本结构。结合教育、制度、监督等反腐败途径,以预防腐败为工作重点,依据腐败行为的发生过程,科学设定腐败风险预警机制的运行程序,保证预防腐败行为的发生和蔓延。  相似文献   

11.
随着信息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一种新的腐败类型逐渐浮现,这就是信息腐败。信息资源的独特性,使得信息腐败与备受公众关注的贪污挪用公款、卖官  相似文献   

12.
《党政论坛》2009,(10):33-33
●手纸上的文字 德国的一家出版社挖空心思、独树一帜地想出了一个招徕读者的赚钱招术。他们宣布:在保证卫生的前提下,为“如厕读报一族”开辟方便之门,将精彩的诗歌和可读性强的小说印在该出版社推销的卫生纸上。这极大地满足了“厕所读者”的需求。喜欢一边方便,一边看书读报的人们,从此就不必再麻烦将报纸、书刊带进厕所了。  相似文献   

13.
程士华 《党政论坛》2011,(12):26-26
随着信息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一种新的腐败类型逐渐浮现,这就是信息腐败。信息资源的独特性,使得信息腐败与备受公众关注的贪污挪用公款、卖官买官等腐败行为相比,更具隐蔽性,是一种难以察觉的腐败新“黑洞”。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面从严治党战略向纵深推进,我国的反腐倡廉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巩固已有成果,推进腐败治理从"不敢""不能"向"不想"的深度跃迁,还要回归文化本源探寻治理路径。随着正风反腐力度的持续加大,作为与廉政文化相对的"腐败亚文化"在新时期新阶段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集中体现为人情文化的泛化和庸俗化、变相逢迎手段的隐匿化和科技化、不作为的"软腐败"现象凸显、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顽疾难除等等。究其成因,主要包括认知偏差、心理诱因、价值"越轨"、制度"笼子"不严密等内外部致变因素。针对这些新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我们应该从健全官员人格和心理素质、强化廉政文化建设与教育、提升制度体系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等路径去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5.
中国较长时间基本上依靠领导人的决心和态度来反腐,这是一种权力反腐模式。为了实现制度反腐,党和国家已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但在有些地方、有些人的眼里,法律制度是律人的工具,而自己则在权力范围内为所欲为。要从本质上遏制腐败的势头必须走“制度约束权力、给制度以权威”之路。  相似文献   

16.
王传利 《政治学研究》2021,(6):140-150+179-18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传统的治理腐败理论日益受到诸如寻租腐败论、现代化腐败论等西方腐败理论的挑战。从自由主义角度来看,腐败不是自由市场的产物,而是管制的产物,是权力导致腐败。自由主义的治腐论走向“市场自发治腐论”,其思维方法和政策逻辑存在诸多缺陷,将权力与腐败的复杂关系简单化,否认人类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统一,否认社会秩序的自在性和自为性统一,否认人类治理腐败行动的能动性。现实中国治理腐败,应超越阿克顿命题,按照治理腐败的客观要求和执政党的性质、特点,采取不同于“市场自发治腐论”要求的执政党动员型反腐模式。  相似文献   

17.
胡昌方 《党政论坛》2009,(15):61-61
时下,在一些党政机关和职能部门,普遍存在着一种“通病”、“老病”和“痼疾”。这种病症的“临床”表现是:摆政绩——光辉灿烂,查问题——星星点点;说经验——口若悬河,找教训——躲躲闪闪;谈规则——心花怒放,讲措施——空话连篇。这种思想和工作上的“假、大、空”,丢弃了我党实事求是的光荣传统,损坏了人民公仆的应有形象。  相似文献   

18.
腐败行为的背后是腐败心理的逐渐形成.官员腐败心理形成的主观因素,主要是政治认知的变化,即世界观和价值观已经开始扭曲;而客观环境,则应注意社会民众对于腐败的麻木、冷漠甚至羡慕对腐败心理形成的外围支持作用.腐败心理如任其蔓延,极有可能形成腐败文化.铲除腐败心理是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9.
制度反腐"须谨防"制度腐败"。制度腐败主要表现为:制度制定的走过场、制度执行的多变性、制度解释的随意性、制度内容的非良性。防范制度腐败要注意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民众法治意识,破除制度工具性理念,树立制度保障性理念。第二,实行基本制度的议行分立,严格制度制定的程序规范;实行执行制度的部门责任制,加强制度执行的民主监督。第三,进一步完善制度,确保制度的良好性;尽量细化制度,减少制度执行的自由空间和解释的任意空间。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