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判例与研究》2002,(2):56-60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已于2001年12月6目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炅会第1201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并自2002年4月1日起施行。为保证人民法院正确认定案件事实,公正、及时审理民事案件,保障和便利当事人依法行使诉讼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的规定,结合民事审判经验和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相似文献   

2.
我国民事证据的认定规则及其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证据的认定方面 ,职权主义模式侧重由法官根据证据方法自由裁量 ,当事人主义模式则用证据认定规则约束法官的自由裁量。我国的证据认定规则面临着在立法体例、证据认定模式和辩论原则改造之间作出选择。在目前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实践中 ,有必要对现行的证据认定规则从可采性和排除性两个角度予以整合。  相似文献   

3.
证据,是诉讼过程的核心要素之一;证据制度是否完备,往往是一个司法制度是否健全的标志之一。由于各国司法传统、法治文化、政治制度、民众素质、经济发展水平等的不同,各个国家形成了不同的证据制度,并成为各国司法制度的核心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4.
严励 《律师世界》2001,(12):17-19
正确判断证据既有利于在刑事诉讼实践中恰当运用证据来认定案件事实,又保证律师办案质量和提高办案效率,正确判断证据必须坚持:  相似文献   

5.
间接证据不能像直接证据那样一步到位地证明案件事实,而是需要通过推理来间接地证明案件事实,因此,间接证据案件更加考验法官的分析和推理能力。两高三部2010年出台的《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  相似文献   

6.
证据相互印证规则,是为刑事证据理论所广泛接受,而且被司法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一项证据规则。它要求刑事法官切记孤证不能定案,认定案件事实必须采信相互印证的证据。死刑案件的事实认定,不仅应在关键事实方面,而且也应在事实细节方面,贯彻证据相互印证规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死刑案件办成经得起历史检验的、证据确实、充分的铁案和精品案。  相似文献   

7.
间接证据在揭露、证实犯罪中与直接证据一样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只有正确认识其在刑事诉讼各阶段的作用,掌握其运用规则,才能准确把握案件事实,正确适用法律,以保障刑事诉讼目的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和司法部于2010年5月30日联合发布了《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和《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两个证据规定的发布和实施是我国刑事证据制度改革的标志性事件。然而,对于两个证据规定如何理解?如何把握?两个证据规定自身有无缺憾?两个证据规定未来的实施前景如何?面临哪些障碍?专家学者仁智互见,中国政法大学证据科学研究院在两个证据规定发布之初曾组织座谈会予以研讨。本刊特邀相关专家学者就两个证据规定展开进一步探讨!并且,本刊将对两个证据规定予以持续关注,欢迎专家学者以及司法实务界人士惠赐大作!  相似文献   

9.
《民事诉讼法》第179条规定:“当事人的申请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一)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可以看出,我国民事诉讼法将新证据作为启动民事再审程序的条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规定》第44条将“新的证据”定义为原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熟人之间发生的强奸案件频发,此类案件中的加害人与被害人在案发前认识、案发后双方当事人对案件事实情节的陈述直接对立,给司法机关审查判断证据和认定案件事实带来很大困难。司法机关应当综合运用经验法则和办案思维、间接证据和辅助证据,消除证据冲突,组建证据链条,完善证据逻辑,补强内心确信,实现对熟人型强奸案件事实的准确认定。  相似文献   

11.
论电子证据的定案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靠电子证据定案在本质上属于司法证明,它可以参考科学证明的一些规律,但其本质上不是科学证明;在基本模式上要将自由证明模式和规范证明模式结合起来;在基本机制上要坚持体系定案,即电子证据不是单独地发挥作用,而是要与其他证据结合在一起,以证据体系的方式证明案件事实。  相似文献   

12.
电子证据审查是信息时代案件办理的基本任务,应当由无效审查走向有效审查.就电子证据的单独审查而言,它可以分解出聚焦式、还原式、实验式、勘验式与辅助式的电子证据审查技巧;就电子证据的比较审查而言,它可以细化为对照式、递进式、错位式的电子证据审查技巧;就关于电子证据的综合审查而言,它囊括体系式、关联式、组合式的电子证据审查技巧.上述审查技巧源于司法案例、并得到电子证据基础理论的浸润,有利于指导和改良控辩审人员的办案实践,助益对案件事实的准确认定.  相似文献   

13.
当前,民事申请再审案件数量一直居高不下,其中不少案件涉及到新证据,然而司法实践中对此把握尺度不尽统一。为了准确把握再审新证据的认定和运用的现状与特点,江苏省徐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组织力量对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江苏法院民事再审案件涉及的新证据问题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14.
周昌进 《特区法坛》2002,(73):26-26,4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已于2001年12月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201次会议通过,并自2002年4月1日起施行。该规定是在我国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民事审判经验和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内容全面具体,可操作性强。它的颁布施行,对于提高我国民事审判工作的质量和促进我国民事法律制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晚亭 《警界科海》2003,(11):39-39
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在刑事诉讼中的作用皆不可忽视。有了直接证据材料,一经查证属实,案件的主要事实即可清楚,因此在办案中应当首先努力收集直接证据。同时也绝不能忽视对间接证据的收集运用。在侦查中,间接证据往往是发现犯罪分子的先导,也是获得直接证据的有力手段,还是鉴别直接证据的有效方法,许多情况下甚至可以加强证据的证明力,必要时,完全依靠间接证据亦可认定案件的主要事实。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 “优势证据”源自英美法系,近年来,随着我国审判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这一概念被引入到民事审判的实践中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73条规定:“双方当事人对同一事实分别举出相反的证据,但都没有足够的依据否定对方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结合案件情况,判断一方提供证据的证明力是否明显大于另一方提供证据的证明力,并对证明力较大的证据予以确认。因证据的证明力无法判断导致争议事实难以认定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据举证责任分配的规则作出裁判。”根据这一司法解释,目前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为“明显优势证据”标准,即在事实不明而当事人又无法举证时,  相似文献   

17.
在刑事审判实践中,有的案件并没有被告人的供述,要证明被告人的主观犯意和某些行为时,只能由其他证据进行间接证明。如在审理受贿、诈骗、商场盗窃、贩卖毒品、奸淫幼女、故意伤害致死等刑事案件时,没有被告人供述的,要认定被告人的犯罪故意,就要求法官借助一些规则来作出判断这种规则.就是依据已经明了的事实来推论应证事实真伪的规则,即推定规则。在英美法系的国家.除了通过证据认定案件事实以外,还存在一些免证规则、即在特定的情况下,免除运用证据证明该项事实的义务,这种情形叫做“不需要证据的证明”,国内学者有的称之为“除证据外确立事实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徐红 《四川审判》2002,(4):10-11
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已于今年4月1日施行。笔者结合的民事审判实践,对《证据规定》中有关举证责任的分配问题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民事诉讼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由证据的提出、证据的审查、证据的采信从而形成认定的案件事实和对认定的案件事实进行实体法评价并作出裁判所组成的一个有序链环。这实际上就呈现了一个以证据为主线的定纷止争的诉讼实在过程。但在我国民事诉讼理论与实务中,由于民诉法典关于证据的规定很是欠缺,甚至存在某种程度上的自相矛盾,所以人们在对证据的理解和使用上也都存在着一些困惑和混乱。本文拟在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和比较的基础上,就民事证据的概念及有关问题进行初步的讨论,陈述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20.
依据对案件主要事实证明关系的不同,可将证据划分为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其中能够对案件主要事实起到间接证明作用的证据为间接证据。间接证据在案件事实的认定过程中大量存在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在刑事诉讼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相关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其作用的发挥,本文旨在探索上述不足之处的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