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儒家的政治思想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封建社会正统的统治思想,儒家关于政治与治国之道的认识在历史上也产生深远的影响,孔子的《论语》可以说是儒家法治思想的开端,了解儒家政治观与治国思想内容的发展及其历史影响,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语·为政篇》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强调的是以"德"治国。儒家学者的以德治天下,强调的是在物质上给民众以恩惠,在精神上提升执政者道德修养,并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3.
李相宇 《学习导报》2012,(10):24-24
《论语·为政篇》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强调的是以"德"治国。儒家学者的以德治天下,强调的是在物质上给民众以恩惠,在精神上提升执政者道德修养,并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4.
据说《论语》有二十多处谈到“直”字,这不由得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和关注。我首先去查了《辞海》。作为价值观念的“直”字,主要有两层含叉,一是公正、正直;二是坦率、直爽。尔后我就认真地阅读《论语》。确实,在《论语》中关于“直”的论述很多,“直”是孔子思想体系很重要的一个概念.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个哲学伦理范畴。所以。我用“直道”一词采谈谈我对《论语》中“直”字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常修为政之德”。这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央关于“常修为政之德”的要求,汲取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符合我党干部队伍建设的实际,对于建设一支善于理政治国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具有重要意义。最早提出“为政之德”这个命题的是孔子。《论语·学而》有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主张为政者要在“德”的指导下治理国家,这样,人民就会象众星朝北斗一样拥戴你。他在《论语》中反复申述“德”对为政治国的重要性,认为:…  相似文献   

6.
正闲来翻看《论语》,感觉孔子是位善且会饮的老头儿。比如,他在《论语·乡党》篇中说:"唯酒无量,不及乱。"意即"饮酒不限量,却不至于醉"。《论语·子罕》篇还有几句:"子曰:‘入则事公卿,出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大意是说:"在外侍奉君臣,在家孝敬父兄,有丧事不敢不努力去操办,喝酒不被酒所醉倒,除了这几点以外,一无长处。"对"不为酒困"这句话,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在《论语别裁》中说:"‘不为酒困’——喝酒没有醉过。我  相似文献   

7.
书架     
<正>0851-85891879 85895906先锋书社购书热线《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传统文化中的治国理政智慧》作者:国家图书馆编出版: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天下归仁:王蒙说论语》作者:王蒙著出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孔学堂书局《"四个全面"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作者:张荣臣韩宇谢英芬出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相似文献   

8.
"信"是《论语》中一个重要的道德范畴。就其价值而言,《论语》既把"信"看作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也是维系朋友关系、促进人际沟通的纽带,更把它视为为政、治国之道。就内涵层次而言,《论语》中的"信"强调忠、实、谨几个方面,这对于今天和谐社会的建设也非常重要,只有以人文教育解决不"忠"的问题,以道德谴责解决不"实"的问题,以完善法规解决不"谨"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诚信危机。  相似文献   

9.
黄波 《当代党员》2010,(1):66-68
《论语》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经典名著,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华。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说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在信息时代的今天.重读经典《论语》,重拾其中的好学、修身、德政之要义,它所展示出的强大魅力仍让我夜难闭卷。  相似文献   

10.
《理论与当代》2008,(8):52-52
据王湘江、曾虎在6月30目的《北京青年报》上介绍:去年,刚刚履新半年的潘基文在为美国《新闻周刊》撰写的一篇文章中透露,多年来,在他的钱包里一直放着一张特殊纸片,上面摘录了《论语》中有关年龄与人生阶段的名句。不久前,记者来到位于联合国大楼的秘书长办公室,对即将于7月初访华的潘基文进行专访。这位年逾花甲的韩国前外长说起《论语》来如数家珍,展现出了鲜为人知的深厚的中华文化功底。“在我的一生中,我一直在受到孔子和孟子思想的影响,”潘基文说,“目前,孔子的很多教诲仍在为我指引方向。”他说,他一直在努力从《论语》等中华文化经典中汲取智慧、经验和为人处事的原则,无论是履行公务,还是处理个人私事,  相似文献   

11.
君子立志以修身为起点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而《论语》中孔子与他的学生们谈到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内心的定力与信念.  相似文献   

12.
管仲是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他辅佐齐桓公治齐四十年,在经济、政治、军事等各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齐国富强起来,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孔子称赞他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本文拟就管仲的治国思想作一探索。  相似文献   

13.
金陵客 《唯实》2006,(9):128
《论语》一开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要读懂《论语》,首先就要读懂这个“子曰“.……  相似文献   

14.
金陵客 《唯实》2006,(8):128-128
《论语》一开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要读懂《论语》,首先就要读懂这个“子曰”。  相似文献   

15.
正习近平考察孔府,表示要好好看看《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这两本书。主编杨朝明接受记者专访,详解两本著述内容、《孔子家语》和《论语》的关系,以及孔子和儒家思想研究在当下的意义等。《孔子家语》和《论语》的关联《孔子家语》和《论语》性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孔子当年教学的时候弟子各有所记,记录孔子言语和孔子当时与弟子等有关人物进行的对话。但是《论语》是选出来的,如果说《论语》相当于孔子的语录的  相似文献   

16.
姚杰 《学习导报》2014,(15):52-53
“不患寡而患不均”出自《论语·季氏》第十六篇。这是孔子治国安邦的政治理想。“寡”和“均”一直寄托着人们对国家治理的思考和预期。长期以来,我国扶贫开发也存在着“寡”和“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如何为政,或者说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各级干部,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近来翻阅《论语》,觉得孔夫子对如何为政的言论,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论语·颜渊》里说,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子路》篇也说,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相似文献   

18.
话说廉耻     
廉与耻,是做人的根本.不廉则无所不取,无耻则胡作非为.人人均无所不取、胡作非为,天下岂能不乱?国家哪有不危?因此,我国历来都把廉耻问题看作是关系国家危亡的重大问题.《管子·牧民》篇说;“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宋代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冯道传》也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维”就是网罟之纲,纲举目张.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宰相,他协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创立霸业,其治国经验之丰富,很少有人能及.欧阳修也曾任副宰相.他们均把廉耻与礼义比喻为国之四维,足见廉耻对治国的重要.春秋末期的大思想家孔子,也曾论及廉耻问题.《论语·述而》中记载有孔子  相似文献   

19.
《论语》20个篇目,基本上是除"子曰(谓)"之外的开篇首句头二三字作标题。那么,《论语》是不是所有标题都不含文言虚词呢?本文试图探讨这个问题,或许跟旧识迥别,故称新说。首先,《论语》含有文言虚词的篇目似有3处。即《学而》、《述而》、《雍也》。《学而》、《述而》之"而",历来多释为连词,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皇侃疏:"而者,因循也";又注《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之"循循"为"次序"。  相似文献   

20.
胡寅是湖湘学派相对被边缘化之重要人物,其代表著作《论语详说》亦早已散佚。与胡宏、张栻贬低胡寅不同,朱子甚为推崇胡寅《论语》之学,屡为之打抱不平。其《论语集注》、《四书或问》等引及该书佚文114条,据此可管窥《论语详说》之一斑。该书对《论语》之诠释,兼顾义理阐发、工夫指点、文献考辨三个向度,它以二程理学为主旨,透彻阐发了仁、理、体用等核心概念,驳斥了佛老异端之说;突出敬为主宰的为学工夫,着力针砭矫正为学弊病;显示了渊博精密的文献知识,洞幽烛微的考辨能力;其诠释立足字义而切合大旨;理据结合而新颖不群,锐于批判而阙疑审慎。该书不仅代表了胡寅的经学造诣,亦可堪称湖湘学派经学之巨擘。其佚文之发现整理,对于重新判定胡寅历史地位,推动湖湘学派研究、认识朱子《论语》学构成,探究宋代《论语》学皆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