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生态旅游景区总策划--以元阳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每一个民族的文化 ,都是大自然生态圈中的一个物种 ,都是人类文化生态系统中动态的生命体。以哈尼族为主体的元阳各族 ,创造了以哈尼文化为主体的江外民族文化。这种文化代代传承 ,形成庞大深邃的文化宝库。其中已经整合成型的有梯田文化、村落文化、火塘文化、节日文化、贝币文化、艺术文化、口传文化、土司文化、谱牒文化等等。每一种文化都应当保护和传承 ,都应当在旅游市场中展示其魅力  相似文献   

2.
《新东方》2018,(1)
史实表明,唐代以前海南主流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含有制度文化、科技文化、农耕文化、青铜文化、纺织文化、教育文化、礼仪文化等,而且几乎属于中原文化或汉族文化。从隋代起,随着中原王朝对本岛统治的不断加强,中原文化的发展势头更加强大。  相似文献   

3.
(一)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综合竞争力,一般都由硬实力和软实力两种形态组成,而软实力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力,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表现形式。打造软实力首先必须提升文化力。丽水的文化资源十分丰富,黄帝文化、剑瓷文化、石雕文化、摄影文化、香菇文化、畲族文化、华侨文化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由于长期以来对文化的本质、概念、对象、范围在认  相似文献   

4.
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发展大学文化,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必须搭建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的良性互动路径,通过文化辐射、文化共建、发展文化产业等方式,促进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相融相生、共存共荣。  相似文献   

5.
共享性、实践性和延续性是校园文化的基本构成要件。我们虽在经验层面无法对校园文化作完整性的类别化分类,但依其表现形式可大致分为隐性文化和显性文化,隐性文化即校园精神文化,显性文化可大致细分为物质文化、语言文化、行为文化、活动文化和组织文化等五个方面。制度是各类校园文化形式享有延续性特征的决定性要素,虽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不属同一层面,却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文化形式不可或缺的要素,融于各类文化形式之中。  相似文献   

6.
《松州》2014,(6)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克什克腾旗文化底蕴深邃,旅游资源丰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要实现旅游业的新突破,必须强化旅游与历史文化、草原生态文化、民族传统文化、民俗节庆文化、演艺文化、摄影文化、饮食文化等文化的深度融合,让文化彰显旅游的魅力,让文化成为旅游的风向标,推进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郭爱斌 《前进》2012,(8):36-37
文化强县首先要文化立县,文化立县要落在实处,就要在内塑竞争力和外塑影响力等诸多方面协调发展。只有真正做到文化立县,才能实现文化强县。一、建设配备运用文化站室,为文化强县建设完善的文化活动平台要始终坚守政府部门的公共文化服务责任,把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置于民生的高度,不断增强文化为民服务能力。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保障机制,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做好县体育馆、图书馆、文化馆、青少年宫和文化广场规划建设工作,积极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村文化室、社区文化站等重点文化的惠民工程,不断完善基层文化服务网络,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真正体现文化惠民的工作实效。  相似文献   

8.
城乡文化一体化,是文化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是满足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农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保障其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城乡文化一体化的核心,是城乡在文化权利上平等、文化服务上均等、文化资源上互补、文化发展上互促。当前,我国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利用率不高、农村户外文化活动场地不多、农村文化人才不足、农村文化遗产保护不易等困境。  相似文献   

9.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文化自信不仅是农民重构自我与乡村文化关系的有效路径,更是乡村文化赢得生存空间、走向未来、实现振兴之道。农民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主体,其文化自信程度必然影响到乡村文化振兴的进程与结果。受乡村文化生存环境改变、农民文化自觉意识缺失、文化主体意识薄弱、文化情感淡化、文化认同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农民的乡村文化自信日益缺失。构建乡村文化自信应从重塑乡村文化生存环境、增强农民文化自觉意识和主体意识、培养和提升农民文化认同感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0.
“九五”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江苏的文化建设已在历史形成的吴越文化、六朝文化、秦汉文化、沿海文化基础上有了新的飞跃,一个新兴文化现象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江苏大地上蓬勃兴起。这就是以长江文化、海洋文化、陆桥文化为代表的新文化。这一新的文化态势把江苏文化大省的文化格局划分为长江文化带、海洋文化带和陆桥文化带三大文化带,使之与沿江经济带、沿海经济带、沿桥(徐连)经济带相适应。长江文化带地缘上包括:宁、镇、扬、泰、苏、锡、常。省委、省  相似文献   

11.
《世纪行》2020,(1)
正文化为旅游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容,为旅游产品升级赋予了内涵。旅游为文化传播提供了载体,为文化产业化提供了手段和渠道。"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是文旅融合的发展方向。湖北是传统文化资源大省,拥有炎黄文化、荆楚文化、三国文化、武当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神农架原始文化、长江三峡文化、鄂西生态文化等。文旅融合开启了湖北旅游新时代,促进了文化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各地政府为发展地域经济,提升地方影响力,纷纷提出“打造文化品牌”的响亮口号,有海洋文化、帝王文化、大唐文化、女权文化、冰雕与沙雕文化、茶酒文化、花卉文化等等,不胜枚举。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维系社会和谐的纽带。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文化是经过长期甚至几百年、上千年形成的。  相似文献   

13.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时代,文化自信是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思想保障,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价值源泉,是实现伟大梦想的精神动力。深度挖掘文化自信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对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前进的信心、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前行的勇气具有重要意义。新的历史方位,我们应塑造文化之魂、坚守文化底线、汲取文化精华、解决文化矛盾、以便更好地引领文化自信方向、培养文化自省意识、增强文化自觉观念、促进文化自新发展,进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坚实的文化自信基础。  相似文献   

14.
人民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属性。习近平关于文化建设的人民主体性思想主要体现在文化来源于人民,文化服务于人民,文化的优劣由人民来评价这三个方面。文化来源于人民即坚持人民是文化创造的主人、文化表现的主体及文化发展的动力;文化服务于人民表现为文化要贴近人民、关切人民、引导人民;文化受人民评价具体表现为人民对文化的"自觉消费"、文化在人民中"有市场"、先进文化是先进性与群众性的统一。文化建设的人民主体性思想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明确什么是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依靠什么力量来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价值取向和评价尺度是什么等一系列涉及我国文化发展的基本问题,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相似文献   

15.
用文化的力量推进党的建设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政党治理理念,思想建党、精神文明建设、"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重要论述和文化强国对政党执政提出的文化要求是文化治党的发展成果。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继承发展了文化治党的思想,着重构建以价值文化、纯洁性文化、法治文化和廉洁文化为主体的政党文化生态体系。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中国化,基本构建了以价值文化为核心、以纯洁性文化为根本、以法治文化为保障和以廉洁文化为支撑的文化治党的政党治理逻辑体系,不断提高中国共产党文化治党能力和文化执政水平。  相似文献   

16.
《群众》2016,(2)
正纵观底蕴厚重的金陵文化、刚劲雄浑的楚汉文化、清新柔美的吴文化、兼容并蓄的淮扬文化和江海文化、海盐文化、京口文化等特色鲜明的江苏地域文化,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内容和特点,就是精彩。文化事业是传承创造精彩的事业,文化传承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精粹、精彩,文化传播也要传播演绎精彩,文化的创新创造更要创造精彩。只有精彩才能延续,被人珍惜,  相似文献   

17.
在历经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妈祖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色。它是一种寻根文化、和平文化、爱国文化、美德文化和海洋文化。妈祖文化已经成为联络海峡两岸民众感情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18.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觉践行,是基于心理优越性和行为坚定性的文化表现。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具有强大的力量源泉,其支撑不是星星点点的文化成果,也不是零零散散的文化著作,而是具有深厚底蕴、丰富内容、合理结构和开放精神的文化体系。这个文化体系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文化形态,是具有深刻文化根基、文化内涵和文化理想的复合体系,是当代中国之所以可以并且能够实现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自信的灵魂,是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源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高度概括,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提升文化自信的资源,具有提升文化自信的独特精神特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着文化选择的价值标准、文化的性质和影响力以及文化自信的生命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提高国家文化创造力、增强国家文化凝聚力、扩大国家文化辐射力、提升国家文化吸引力以提升文化自信是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唐鸿 《岭南学刊》2014,(3):125-128
文化开放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驱动。当前,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把握文化开放与文化安全、文化传统与文化创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并着力于完善顶层设计、优化文化产业创新平台、拓展文化传播平台、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文化开放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