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杨心明  饶俊 《德国研究》2001,16(4):32-36
地上权条例、所有权征收、公寓套房所有权、不动产方面的许可与补贴等制度的出现 ,形成了德国不动产法变革中的四次高潮。文章分析了产生四次变革的经济原因、政治原因和法学传统等原因。  相似文献   

2.
德国经济基本面评析:制度与运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乃新 《德国研究》2006,21(1):10-14
目前德国经济格局的基本特点是低增长与高失业并存。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其成因既来自经济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的外部挑战,也产生于德国经济基本面制度改革滞后与运行机制摩擦加剧。问题的最终解决在于通过思想创新和制度改革,发挥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制度应有的优势,切实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从制度和运行两个层面改善经济基本面。  相似文献   

3.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基础、功能、限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阐述了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基本结构 ,也分析了这种制度对社会经济的积极作用 ,认为社会市场经济应不断调整 ,所以它是一种具有活力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不论是现收现付制,还是基金制,都诞生于现代社会保险制度发源地——德国。同时德国也是第一个完成从基金制向现收现付制转型的国家。回顾德国养老保险筹资机制的发展历程,可以总结出:一方面,筹资机制的选择与团结原则和辅助性原则的贯彻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立法者对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认识也在本质上决定了筹资机制的选择。基于德国养老保险筹资机制的历史,我国政府应继续将现收现付制作为基本养老保险的筹资机制。  相似文献   

5.
刘丽 《德国研究》2011,(1):48-53,80
对外传播是德国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战略手段.对外杂志<德国>在全球180多个国家发行,及时报道本国在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塑造了良好的国家形象,成为德国对外传播的名片.本文选取2000年第一期至2010年第四期共计64期德丈版<德国>杂志为研究对象,对各期重点选题进行统计分析,考察该杂志塑造了什么样的国家...  相似文献   

6.
1990年10月德国结束了占领国对其主权的限制,实现了主权统一;近14年来,德国政府致力于内部统一、实现政治、法律、经济、社会制度一体化.德国内部统一虽是一个内政问题,但这也受制于经济全球化这一外部因素.经济全球化对主权国家的冲击必然影响主权国家对本国公民利益的保护.德国的改革历程显示了在产品、资本、劳动力全球化的背景下民族国家经济主权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7.
对发展中德经济关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晓青 《德国研究》2004,19(4):13-19
2004年中德经济关系发展势头良好.中国已经成为德国在亚洲的第一大市场.在未来双边经济关系中,双方应该将合作领域扩大到政策合作.其中主要包括贸易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咨询以及世界经济政策和制度.  相似文献   

8.
随着近年来南海局势的发展,特别是围绕南海问题中美博弈的加深,美国的盟友和伙伴相继介入南海问题进程.在南海问题上,德国总体保持战略审慎与克制,包括坚持多边主义,重视国际司法手段,秉持中立立场,且与英法两国的南海政策存在差异,是潜在的影响力量.然而,近年来德国对南海问题的介入程度呈逐渐加深态势.德国介入南海问题主要出于应对来自美国的联盟压力和法国的伙伴压力,以及维护海上战略通道安全的考虑.而中德密切的经贸关系、德国国内的政治生态以及德国海洋战略等因素则限制德国进一步介入南海问题.展望未来,默克尔之后的德国外交政策将迎来调整空间,不过默克尔时期"基于经济的非对抗主义"政策大概率继续主导中德关系,德国对南海问题的介入也难以超越现有的框架.  相似文献   

9.
陈慧 《德国研究》2007,22(1):29-32
中国从清朝末年开始从西方引进现代法律制度.借助于日本,德国法律制度被传入中国,并支配了中国20世纪初的法典编纂运动,中国的法律制度也走上了德意志模式.新中国成立后,转道苏联,中国法律再次受到另一种德国模式(马克思主义法学)的深刻影响.这使得德国法律制度和法律思维方式无形之中成为中国的主流.  相似文献   

10.
当前德国中亚政策从以价值输出原则为导向,转为以利益共享原则为导向,德国无意与其他大国在中亚地区搞外交平衡,也不愿意以经济手段搞政治对冲。德国认识到,输出民主价值将打破中亚地区的政治传统和政治平衡,因此,弱化价值输出、突出利益保护是德国中亚政策的核心目标。利用经济参与、政治互信等路径实现德国中亚政策目标,符合地区利益。  相似文献   

11.
一种体制之所以能够形成并比较稳定地存续下去,其成因在于该体制内部各种制度之间的相互补充及由此形成的体制功能与强度。终身雇佣制、年功序例制、法人治理结构中的环形持股、主银行制度与企业系列制以及政企关系中的行政指导与官僚制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中后期德国经济的发展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朝安 《德国研究》2003,18(1):43-50
德国在 19世纪中后期出现了跳跃式的快速发展 ,这种经济起飞的深层次原因是德国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蒋锐 《德国研究》2012,27(2):16-31,124
德国现行民主选举制度,是迟至战后的联邦德国时期才最终确立的,经过6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两德统一后2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较鲜明的特色,如拥有完备的选举组织机构,实行单一选区两票联立制和5%议会门槛限制条款,实行独特而复杂的计票制度以及严格的选举监督与审查制度等.这些独特的制度设计,对于严格约束政治主体的选举行为以及充分保...  相似文献   

14.
冷慧 《德国研究》2010,25(2):14-20
德国延续了二十余年的"两个半政党制"被"流动五党制"取代。在2009年秋季大选中,左翼党取得了其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再次确立了其在联邦议院中的地位,其他小党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同时全民党、尤其是社民党的失利让人触目惊心。本文根据尼德梅耶确定"两党主导"的温和多党制的标准,认为2009年大选使得德国完成了从"两党主导"型到多元化型的类型转变,而"两党主导"特征水平的下降事实上从1980年代就已开始。作者分析了2009年完成这一类型变化的原因和该变化对德国政治格局的影响,最后讨论了德国政党体制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高翔 《德国研究》2014,(2):32-44
德国近20年来出现了经济持续增长而温室气体排放稳定下降的脱钩趋势,其中东德地区经济衰退因素对德国整体减排有重要贡献,但德国的低碳转型确实取得了积极进展。尽管东、西德地区的脱钩表现和原因有所不同,但基本都符合环境库兹尼茨曲线规律。德国实现这一脱钩的主要经验是通过市场化改革等措施促进了经济转型和效率提高,长期渐进地调整能源结构降低了单位能耗的碳排放,尝试采用多种手段传递价格信号以引导低碳转型,普及绿色环保理念,使低碳政策获得广泛的民意和政党支持。这启示我国的低碳转型应当推动市场化改革,提高经济整体的效率,建立经济、安全、环保的能源体系,普及低碳意识,同时注重发挥税收手段在引导低碳转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权力机关民德是一个单一的议会制国家,没有行使独立权力的省或州,各行政管理区域只拥有中央专门授予的权力。这一制度与法国的单一制相一致,也与美国各州和各县、市关系相一致。不像总统制国家,民德不搞分权制或制衡制。一切权力归属于国民议会。这一点与英国相似。在国民议会500个席位中,全国阵线各组织的席位分配是:统一社会党127席;基督教民主联盟、德国自由民主党、德国国家民主党和民主农民党各52席;自由德国工会联盟68席;自由德国青年联盟40席;民主妇女联合会35席;以及文化联合会22席。国民议会每年召开3~4次全会,会期有时仅一天。代表按差额原则5年改选一次。国民议会是民德唯一的立宪  相似文献   

17.
德国科研体制与科技队伍的建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志强 《德国研究》2001,16(1):51-54
本文阐述了德国科学研究的沿革、机构设置、队伍结构、经费来源、政府的调控手段、后备力量的培养及评估标准。  相似文献   

18.
德国主动退市制度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晓馨 《德国研究》2002,17(3):42-45
1998年 ,主动退市制度在德国得以确立。至此 ,德国的主动退市制度与自动退市和强制退市制度一起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退市制度体系。本文对德国主动退市制度的法律框架、形态及相关法律问题进行评介。  相似文献   

19.
戴启秀 《德国研究》2005,20(4):35-38
德国两大政党组成的大联合政府,使德国走出了政治困境,但并没有走出改革困境.目前面临的高失业率、低增长率和财政赤字是两大政党共同关心的首要问题.德国近年来的改革尝试也再现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内政改革的局限性.本文试图从经济全球化所致的三方面挑战论述德国改革的困境,并确定传统的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在新形势下存在的内在矛盾性.  相似文献   

20.
德国医疗保障制度:现状、问题与改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1883年引进的强制医疗保险制度为主干的德国医疗保障体制是全球仿效最多的成功模式。但近年来随着德国经济增长的趋缓、老年化的加剧以及全球化的冲击,该体制在财政、社会团结和医疗服务提供效率等方面的问题日益凸现,成为默克尔政府经济社会改革的重点。本文在简要介绍德国医疗保障体制的现状和基本框架、问题及其成因的基础上,分析了默克尔政府医改的背景、德国各政党不同的改革草案及其背后的理念差异,评析了最终正式出台的改革法案的主要内容,指出这次以加强竞争为主要手段、涉及领域空前广泛、多目标的改革在方向上无疑是正确的。但作为一个大联合政府的多方妥协的方案,实施结局如何尚难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