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世界撑竿跳高名将布勃卡有个绰号叫“一厘米”。因为在每次重大比赛中,他几乎都能刷新自己保持的记录.将之提高一厘米。  相似文献   

2.
佚名 《法制博览》2011,(11):38-39
傅斯年,一个有着“老虎”“大炮”绰号的学者,历史学家,被胡适称之为“天才”,是胡适最为器重的学生。在民国时候,傅斯年是最有个性的文化名人之一.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3.
元代文人蔡祖庚曾曰:“居官者必不可嗜酒,嗜酒者必不可为官。” 笔者似觉判断有点过于绝对。之所以有如此认知,因为古人中有许多嗜酒的官人,一生清廉如洗,并留名于青史的,也非没有其人。比如,国人皆知的南宋抗金大将辛弃疾,一生嗜酒如命,酒后还留下多篇饮酒诗篇。可是这位爱国将领,并没有因为一生嗜洒,而变成口是心非、口蜜腹剑的一代官中之丑;反而在南宋晚期,写下了浴血抗金的英雄乐章。  相似文献   

4.
    
周伟民 《法制博览》2010,(10):43-43
翻开古代典籍,除了清正廉洁的官员留下了一些“雅号”外,一些贪官、庸官也留下了或令人发笑或令人不齿的“绰号”。这些“绰号”穿越历史的烟云,成为典籍中的笑柄,读来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5.
《法制博览》2009,(21):60-61
治乱世的前提是除暴安良,这是曾国藩一贯的理念。所谓积玩之后,振之以猛;但愿良民有安生之日,即身得残忍严酷之名亦不敢辞……曾国藩的严酷,为他博得了“曾剃头”的绰号,但也稳住了湖南的局面。  相似文献   

6.
绰号也叫外号,或者叫浑号,古已有之,并非新生事物。古代的绰号中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绰号有自己所起和他人命名两种形式,一般而言,自己所起,蕴涵丰富而含蓄;他人所命,嬉笑怒骂、诙谐幽默。历史上许多名人都有一个有意思的绰号,而绰号也使历史名人追本溯源,绰号最早见于汉代,如严延年、郅都、董宣是三个酷吏,他们用法严酷,世称之为“屠伯”、“苍鹰”、“卧虎”;杨震因为博学,而被人尊称为“关西孔子”。  相似文献   

7.
民心与官心     
历来都把海瑞看作清官的典型。所谓清官,尽管没有明确的定义,但最基本的标准是“清”,即个人生活清廉俭朴,为官清正廉明。当官的不贪污,不受贿,不徇私枉法,沽身自好,就可以算清官了。如果要求高一点,还应包括刚正不阿,疾恶如仇,不畏强暴,打击贪官污吏,为百姓申冤做主等条件。无论根据哪一种标准,海瑞都是当之无愧的清官。在当淳安知县时,海瑞穿的是布袍,  相似文献   

8.
青丝 《法制博览》2010,(10):39-39
清末谴责小说《老残游记》里提出了一个很新奇的观点,“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作者刘鹗提到的“清官”,指的是野心和权欲无限膨胀,要做官且急于做大官,从而不择手段的人。他们与赃官的区别,在于“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我不要钱,何所不可?”所以刘鹗认为,这些人在刚正清廉、不谋私利的面具下,  相似文献   

9.
关中 《法制博览》2010,(15):28-29
读《水浒》,看到宋江骑快马悄悄向晁盖报信这一节,总不免产生一些联想。 宋江职务不高,仅仅为郓城县一押司。这职务现在已没有了,若硬套的话,相当于如今的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或秘书长。而宋家在当地也是富豪,钱财不缺。所以每当黑道上的弟兄在他的“二亩三分地”上犯了事,他既能仗义又能疏财,上下打点,最终落了个“及时雨”的绰号。  相似文献   

10.
“官崇拜”,视其构词形式,显然是主谓结构,因而应理解为“官”对什么的“崇拜”。然而,现实中人们更多地将其视作介宾结构——对“官”的“崇拜”,或者动宾结构——“崇拜官”。在我看来两种理解似乎都说得过去。因为现实中为官之人的确也还会“崇拜”一些什么,当然哕,无官之人中也有不少人会“崇拜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