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谌彦辉 《台声》2004,(5):44-46
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近十年来投资两岸,在石化、电厂、医院等多个领域砸下6000亿台币,却一直未能打开大陆医疗业。“3·20”台湾大选后,两岸关系微妙,王永庆能否踢爆冷门到大陆设独资医院,各方为之关注。  相似文献   

2.
贺苒 《台声》2014,(12):86-86
一年两个月前,第二次来到台湾,以学生的身份在这里学习、生活。当初决定来台湾读书的理由其实很实际,考研落榜了,但选择来台湾对我来说却有很多原因。我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户口簿籍贯栏却写着台湾桃园。虽然家中长辈从台湾来到大陆亦是太祖父辈们的往事,我父母这代甚至都所知甚少,但却让我对台湾,  相似文献   

3.
圆中国梦     
《台声》2018,(11)
正798.台湾青年有着中华民族吃苦耐劳、艰苦创业的传统精神,两岸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和未来。21世纪的新时代,是我们两岸年轻人放飞自己梦想的好光景。随着大陆"31条惠台措施"的出台,很多像我一样的台湾青年来大陆追寻梦想,两岸青年一起,"撸起袖子加油干",为祖国和平统一,  相似文献   

4.
朱余生 《两岸关系》2008,(10):40-41
王国达1959年出生在台湾,1989年开始到大陆寻找商机。1992年底他在上海七宝镇开创力国针织有限公司,从事袜子生产,至今已15个年头。“我的祖先从大陆移居到台湾已经是第8代了。1992年我从台湾移居到七宝镇,从我算起我是第一代……”回忆这段经历,王国达无限感慨。  相似文献   

5.
卫铁民  陈健兴 《台声》2004,(11):50-50
台湾高校录取率近九成,大学生素质不但引发教育专家感慨,大学生自己都觉得很逊,并自认竞争力不如大陆大学生。 台湾人力银行 14 日公布的调查显示,台湾的在校生 ( 包括高中职、大学、研究所 ),有 91% 觉得岛内大学生素质低;且七成九的在校生认为,台湾的大学生比不上大陆的大学生。由于进入全球化时代,台湾年轻人与大陆年轻人的竞争日益明显。调查显示,台湾的在校生只有 8% 认为自己比大陆年轻人强,有 12% 觉得差不多,高达79% 的大学生觉得大陆大学生竞争力比台湾强。 台湾在校生对岛内大学生们的素质评分只有 55.4 分。因此,多数学生都有…  相似文献   

6.
《台声》2020,(17)
正上世纪80年代中期,第一批台商"跨越"海峡,赴大陆投资兴业。如今,越来越多的台商二代继承父辈衣钵,扎根大陆,他们凭借不懈努力,渐渐摆脱父辈光环,追逐自己的梦想。福建巨闽机械二代接班人、执行副总经理龚俊维来自台中,毕业于台湾修平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目前在福建泉州台商投资区内经营着一家机械企业。据龚俊维介绍,这家企业由他的父亲在2007年创办,专业生产制鞋机械。公司目前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拥有100多名员工。  相似文献   

7.
苏进强 《台声》2014,(10):61-61
最近台湾岛内有两份民调出炉,第一份是"台湾竞争力论坛"自2013年以来持续进行的季度调查,显示岛内民众具中华民族认同的比例达87%,认同自己属"泛中国人"的比例虽然较低,但也有60%,与岛内某些政治人物言及"台独"是主流的论述大相径庭。第二份是《联合报》所做的调查,显示岛内年轻人超过半数有意愿赴大陆工作,这又与一般人认为台湾年轻人多排斥、贬抑大陆的成见南辕北辙。  相似文献   

8.
余莹 《台声》2011,(7):58-59
2011年,我从北京出发到台湾,完成关于台湾年轻人梦想的调查,希望通过感官看到不一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给我以及大陆的同龄人带来更多思考,以求自勉与同励。其中,自然不乏主观的成分、文化的差异,但也有感动和反思,却没有简单的好与坏的较量。  相似文献   

9.
正当大陆热络探讨关于 60年代生人与70年 代生人的话题的同时,台湾岛内关于这两代年轻人生存状态的讨论也成为文化舆论的热点,尤其是70年代出生的一代更是人们褒贬有加的特殊群落。  相似文献   

10.
在世界石化行业,一提到台湾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几乎无人不晓。今年88岁的王永庆从白手创业到主持台湾规模最大的集团,从贫穷得无立锥之地到台湾首富,从一个米店小伙计到享有世界华人十大富豪之一的盛名,他成功的背后有着鲜为人知的“成功六字诀”。勤“一勤天下无难事”,王永庆的这句话贯穿了他整个奋斗的人生。王永庆常说:“要常常警惕自己,稍一松懈就导致衰退,经常要有富不三代的警觉。”有了这种危机意识,便能常常以勤俭来做事,这也是后来台塑企业一直坚持的经营理念。王永庆年幼时生活贫困,15岁小学毕业后,开始在一家小米店当小工,次…  相似文献   

11.
盛志耘  亢霖 《台声》2004,(9):60-61
台湾台塑关系企业创造了很多产业龙头的传奇故事,而台塑关系企业的创始人王永庆先生更具传奇色彩,被人誉为“经营之神”。这些年来,王永庆在大陆的投资布局,显现了台塑关系企业不凡的经济实力;这些年,王永庆对于台湾政局敢于针砭时弊,对于两岸关系的发展多有建言,显现他在台湾企业界的地位及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正4月6日晚上,以《春节自救指南》等"神曲"受到大陆年轻人喜欢的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首次在台湾举办专场音乐会,表演曲目包括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团的经典曲目,以及合唱团创办人之一、指挥金承志的新作《白马村游记》等。在演出前举办的记者会上,金承志表示,此次专场音乐会是首次面向广大台湾观众,名为"得意的一天",希望以音乐表达大陆年轻人的生活,让台湾民众获得不一样的感受。此次  相似文献   

13.
郭雪筠 《台声》2023,(5):83-84
<正>作为在大陆长大的台湾人,彭翊如对大陆的看法当然不同于台湾本地年轻人。但她对台湾也并非全然断了联系,从小到大她每年寒暑假都回台湾,甚至在到达台湾法定打工年龄(16岁)之后,寒暑假还会在台湾餐饮业兼职。对她而言,这些年来周围的大陆同学对台湾的态度、台湾年轻人对大陆的态度、甚至是台湾上一代人,都因为客观环境变化,而改变了固有认知,或是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4.
正由大陆音乐创作人高进创作、大壮演唱的《我们不一样》不仅在大陆各个音乐榜上占据榜首,而且在台湾岛内引起了强烈反响。据了解,目前歌曲在台湾岛内KTV点歌排行榜已经超过了张惠妹,成为台湾年轻人进KTV首选歌曲,这首歌也成为台湾岛内的"偶像级"歌曲。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歌的创作者高进,聊一聊这首歌成为"爆款"的秘诀和创作的趣事。  相似文献   

15.
石齐平 《两岸关系》2002,(12):19-20
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不久前自大陆访问回台时说“台湾已经在吃老本了,(台湾)政府必须要拿出对策,实事求是,不要再说那些空洞洞的话”。 王永庆说台湾已经在吃老本的“老本”指的是什么?他未讲明白,我倒是愿意在此与他的所谓“老本”作一些推断或诠释。  相似文献   

16.
2001年中国大陆新批台资项目4214个,较上年增长36%。截至2001年底,祖国大陆已累计批准台资项目50838个,合同台资500多亿美元,实际使用台资293.4亿美元。2001年祖国大陆对台湾出口为50亿美元,而进口为273亿美元,其直接和间接诱发的台湾产值为546亿美元,台湾对大陆出口顺差达到223亿美元;自去年11月开始,大陆已经取代美国,成为台湾最大的出口地。10年来,台湾从大陆获得的贸易顺差累计达1400亿美元。台湾对大陆出口额的65%来自于大陆台商回岛采购。台湾已成为大陆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进口市场;而大陆则是台湾第三大贸易伙伴、…  相似文献   

17.
台湾漫画家几米系列作品进入大陆后,“绘本”概念正式进入大陆读者的视野;一股年轻人阅读几米绘本的热潮迅速掀起,几米已经成为一种品牌,受到年轻人的青睐。在这个读图的时代,除社会原因外,几米绘本如此流行于年轻人之间有何心理原因?本文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几米绘本流行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安东 《台声》2007,(7):44-47
20年间来祖国大陆求学的台湾学子累计已逾万人,每一个来大陆上学的台湾学生.来之前都知道大陆学历还不被台湾认可,但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大陆求学,他们很多人不是为学历而是为了专业和大陆的环境而来。不论是跟随父母生活在祖国大陆多年的台湾学生,还是从岛内来大陆来求学的台湾学子,以及毕业后在大陆谋求发展的台湾青年。他们来大陆求学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他们看好了这里“市场更大,机会更多”。“在大陆才有一种中国人的感觉”.“承认不承认学历是一回事.能不能学到知识和本领又是一回事”,“掌握更多的本领,才能更好地为祖国报效”。这些话也让记者看到了在祖国大陆求学的台湾学子的一份心意.一种期盼,一个梦想。值此台湾学子求学大陆20年之际,《台声》杂志邀请4位20年间在祖国大陆求学的台湾学子,讲述他们在祖国大陆的求学、生活,工作和他们的期盼和梦想。  相似文献   

19.
正10年来,海峡论坛如同敞开怀抱的巨人,拥抱着来自宝岛台湾的各界人士,而其中很大一部人是来自台湾的年轻人,青年是两岸交流的主力军,也是未来两岸和平发展的基石。海峡论坛不断刷新着台湾年轻人对大陆的认知。2010年,第二届海峡论坛首次引入青年论坛,并举办了第八届海峡两岸青年论坛,此后,青年论坛元素不断拓展,到2017年,已经拓展到除了青年论坛之外的海峡两岸青少年新媒体文创论坛、海峡两岸青少年共享  相似文献   

20.
热点资讯     
台湾贸易中心北京代表处2012年12月27日在北京国贸中心揭牌,这是继上海之后,台湾在大陆设立的第二个经贸办事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