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闽南乡亲遍布世界,近8成台胞的祖籍地为闽南。闽南语歌曲浓缩了闽南文化的精华,深受海峡两岸及世界各地闽南乡亲的喜爱。闽南语歌曲,是“土歌”,是“乡音”,具有特殊的韵味和魅力。今天,三十岁以上的台湾人,无不是唱着“天黑黑,要下雨”和“爱拼才会赢”等“土歌”长大的。“土歌”给他们的童年带来欢乐,“土歌”给他们的人生带来意志和力量。在海峡两岸、海内外  相似文献   

2.
《台声》2003,(4)
为弘扬和发展闽南文化、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闽南文化的交流,增强海内外乡亲对中华民族同根、同宗、同源的亲情认同,中国音乐家协会、福建省文联、福建东南电视台将联合举办首届中华闽南语歌曲电视大赛。本届大赛将以福建的厦门、漳州、泉州,上海昆山台商投资区、浙江温州地区、广东潮汕等地区的闽南语歌曲作者和歌手为主,向台湾、香港、澳门、东南亚以及全球的华人文化区域辐射。主办单位希望能通过大赛,将中华闽南语歌曲电视大赛作为一个传统大型活动延续下去。通过邀请赛的方式,将瑰丽的中华民族闽南文化得以传承发扬,从而更好地推动闽南…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1826年以来海峡两岸闽南语歌仔册之版本的收集和收藏、传本的原型和同型、文本的用韵和用典、读本的用字和用语及唱本的声调和曲调诸问题提供若干参考的资讯和思考的线索。闽南语歌仔册属于活态文化(living culture),迄今仍然存活于海峡两岸之闽南语方言区,存活于民间;闽南语歌仔册是中华文化在海峡两岸传播的一种载体,闽南语歌仔册在日据台湾时期广泛流传于海峡两岸之闽南语方言区的史实表明: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即使在日据台湾的50年间也不曾“阻断”或“隔绝”。  相似文献   

4.
<正>"一时失志毋免怨叹、一时落魄毋免胆寒、那通失去希望、每日醉茫茫、无魂有体亲像稻草人、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好运、歹运、总嘛要照起工来行、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一首脍炙人口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歌词意境鼓励人们要坚定信心、敢于拼搏,正能量的歌词广获海峡两岸各阶层民众的喜爱,成为两岸最受欢迎的闽南语流行  相似文献   

5.
徐波  郑岚 《台声》2003,(12)
11月17日晚,首届“施琅杯”中华闽南语歌曲电视大赛颁奖晚会在福建晋江祖昌体育馆隆重举行,拉开了纪念施琅将军暨清廷统一台湾320周年系列活动的大幕。由中国音协、福建省文联、福建东南电视台主办的首届“施琅杯”中华闽南语歌曲电视大赛于今年三月开赛,在曲《望春风》。海内外设立了13个选拔赛分赛场,吸引了1200多位歌手报名参赛。经过激烈角逐,14名歌手和3个组合脱颖而出,来自马来西亚的丁俐芬和厦门歌手张金挺摘取金奖桂冠,台湾的林仓键、厦门的吴月梅和泉州的郑杰、李璇璇获得银奖,来自加拿大的卢婧等选手分获铜奖和优秀奖。大赛还由听…  相似文献   

6.
“人生好比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好运、歹运,总嘛爱照起工来走,爱拼才会赢!”这是一首来自宝岛台湾,之后迅速在祖国大陆、东南亚及全球华人中蹿红的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也正成为目前使用频率很高的激励人们向上、拼搏的代名词。歌的原唱者就是被誉为“闽南语歌王”的台湾歌星叶启田先生。不久前,记者在台北“公共电视台”的录音棚拜访了这位仰慕已久的“歌王”。来自阿里山的故乡、在歌坛活跃了30多年的叶先生,中等身材,虽略微发福,但一脸嘉义人的憨厚,给人随和、朴实的感觉,着实没有一点“大牌”的架势,要不是身穿的舞台装,还…  相似文献   

7.
章文 《政协天地》2008,(9):24-25
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的关系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文化上承中原、吴楚,下续台湾、海外,鲜明地昭示了海峡两岸人民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手足情深的历史渊源。海峡两岸闽南人亲情、乡情相连,是永远分不开的情谊;地缘、血缘相亲,是永远割不断的血脉;海峡两岸闽南人共同创造和传承的闽南文化,是"闽台一家"的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8.
关于“歌曲与青年军人”的调查马传辉歌曲,是青年军人钟爱的伙伴。如果你有机会到部队基层单位小住几天,就会发现,那一座座绿色的军营,简直是一片片歌声的海洋。歌声,伴随他们走向课堂,走向阵地,走向训练场,给他们带来欢乐,带来鼓舞,也带来信心和力量。歌曲在青...  相似文献   

9.
庄永明 《台声》2002,(6):40-41
台湾的民谣源远流长,各族群各有其以母语表达的传统歌谣。闽南人是台湾最大族群,闽南语系遂成本土“强势语言”,闽南歌谣因而被多数人泛称为“台湾歌谣”或“台湾歌曲”。台湾传统民谣有民间小调、本土戏曲和源于中原的歌乐。反抗日本殖民霸权的民族诗篇,也是台语创作歌谣的先声日本殖民统治后,校园里开始教唱“国语”歌曲,台湾学童纷纷唱起“君之代”、“六氏先生歌”和日本童谣。20年代,非武装抗日民族运动勃兴,几首代表“爱台反帝”的社会运动台语歌曲,成为“台湾文化协会”成员巡回各地时鼓吹民族意识的有力“伴唱”。例如以…  相似文献   

10.
《两岸关系》2009,(3):57-57
在海峡对岸,有一本由河南省鄢陵县籍台胞们于1983年9月在台北创办的《鄢陵杂志》,成为近来鄢陵乡亲的一座“金桥”。杂志乡音俚话家常,诗词文章叙真情,内容朴实无华,充满了浓浓的乡韵、乡音、乡情,使读者爱不释手,日益成为海峡两岸同胞沟通的“金桥”,深得乡亲们的喜爱。  相似文献   

11.
闽台文化是闽台两地最直接的文化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学文 《台声》2000,(11):32-33
台湾的历史发展,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开发史。汉民族从宋、元时期开始开发台湾,到明、清时期大量移民前仆后继的迁徙,为台湾的发展,写下了最辉煌的一页。而在这部开发史中,福建闽南人则成为台湾社会历史发展最基本的群体成员。从史料记载可以发现, 17世纪 20年代,郑芝龙招募闽南人东渡赴台,围垦开荒,形成了第一次大规模的闽南移民高潮。第二次闽南移民高潮是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期,下令士兵拓荒屯田,扎根台湾。此后,闽南人渡台源源不断。台湾学者林再复在《闽南人》一书中写道:闽南是“台湾人的根”,说明了台湾人与闽南人的血脉联系…  相似文献   

12.
1999年12月7日,由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和台湾”海峡两岸文教经贸交流协会”共同组织的,1999海峡两岸文化巡礼──教育研习营一行50余人,来到全国台联进行座谈。全国台联杨国庆会长,石四皓、苏民生副会长及各部室负责人热诚欢迎岛内乡亲光临。此行乡亲多为桃园市的小学教师,并多为第一次来北京。杨会长亲切地向他们介绍了全国台联、各省市台联为台湾乡亲服务的宗旨和机构组织情况,并介绍了大陆34000多台湾乡亲的概况。台湾教育研习营此行团长苏家明先生是桃园市民代会主席,他在座谈会上说,近年来两岸交流加快了。祖国统一是百年大计,…  相似文献   

13.
晓帆 《福建乡土》2014,(5):52-53
清源山下,宏伟壮观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披着霞光矗立在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土地上,成为一道令海峡两岸同胞瞩目的亮丽风景。它的诞生,实现了血脉相连的闽台乡亲梦寐以求的夙愿。它的丰厚内涵,就像博物馆中庭高悬的巨幅火药爆绘榕树图《同文、同种、同根生》所展示的:挺拔的榕树象征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的活力,又象征闽南人敢于搏击惊涛骇浪,为振兴中华顽强奋斗的精神。驻足观览,唤起人们多少怀想和思索。  相似文献   

14.
曾学文 《台声》2001,(3):35-36
在大陆、台湾、香港三地流行乐坛中,闽南话歌曲一直占据着一席之地,经久不衰。凡是在台湾流行的闽南话歌曲,很快就会在大陆福建闽南地区流行。极为奇特的现象是,普通话或广东话流行歌曲,接受的对象基本上是以一个年龄层为主,比较容易在年轻人中流传,而闽南话歌曲的流行,虽然因语言的限制,流行区域以闽南话地区为主,但每一首流行的歌曲,则常常跨越青年、中年的年龄段,甚至老年人。无论是青年人、中年人或是老年人,都能深刻感悟《爱拼才会赢》这首歌曲的精神力量;哪一个伤心别离人不理解《车站》这首伤感的歌 在浮华的世间中更…  相似文献   

15.
闽南文化在菲华社会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随着闽南人的迁移,闽南文化也被移殖到菲律宾。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闽南文化在菲律宾的传播可划分为两个时期:1、西班牙统治期间的自然传播时期(1565—1898年)。闽南文化在菲律宾体现为一种无意识、无系统的传播,更多地体现为生产技能和生活知识的传播;2、美国统治期间的自主传播时期(1898—1945年)。闽南文化在菲律宾明显体现为一种有意识、有系统的传播。海外华侨的国民意识觉醒,开始自觉、系统地传承中华文化,传承的重点以非物质文化为主。由于强调保持华侨的“祖根”和“民族性”,文化的传承基本限于华社内部,与当地社会的交流较少,造成了闽南文化在菲华社会盛极一时的状况。菲华社会经过了200多年的发展,但基本仍然上保持了“以传统价值观为核心、以地域特色为表征”的闽南文化的原貌。  相似文献   

16.
汪舟 《两岸关系》2013,(4):53-56
诗言志,歌咏怀。台语歌曲是台湾同胞用乡音抒发的心声,尤其是那些流传久远的台语老歌,是台湾同胞的集体记忆,积淀着对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情眷念。不同历史时期的台语歌曲,呈现出不同的内容和风貌,反映了台湾同胞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的内心感受和精神诉求。  相似文献   

17.
“台湾人把钱投到大陆来当然好,但一定要把这些钱用在正道上!”——这是台胞赵正楷先生的一贯主张.他身体力行,不久前为山西忻州捐款,首倡设立“嘉禾奖学金”,海峡两岸纷起响应,被传为佳话.赵正楷先生已93岁高龄,忻州人民对他既熟悉又敬佩!30年代,他曾担任山西公报和山西书局经理以及公营事业董事会总干事,为山西的文化、经济建设作过贡献.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他的爱国爱乡夙愿更得以实现.平时,他节衣缩食,把养老金和稿费拿出来,多次捐助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以来,移居美国的香港华人极力想要在美国积累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开始在旧金山的湾区购买房地产。他们带去“风水”的文化逻辑,即在他们认为会给他们带来好运的地方进行房地产投资。这一行为在当今这样一个跨国时代的背景下,向皮埃尔.布迪厄提出的文化资本积累的观点提出了挑战。新的移民也许可以获得文化资本,但却难于把它转变为社会资本,因为在象征资本和种族认同之间产生了一种不协调,也因此造成了他们在东道社会中社会地位低下的原因。所以,文化资本积累上的局限对移民来说是十分明显的。  相似文献   

19.
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相同的文化基因,给闽台文化交流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依托先天优势,2014年以来,闽台在延伸文化产业链,加强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对接。 《台海文献汇刊》、《闽南涉台族谱汇编》出版 2014年9月29日,在《台海文献汇刊》、《闽南涉台族谱汇编》新书发布会上,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院长陈支平说他要“吐吐苦水”。  相似文献   

20.
现代主义文艺思潮是海峡两岸作家在二十世纪遭遇的最具影响力的异质文化。五四新文学时期,20年代末30年代初曾鸣响过现代主义诗歌的声音,新感觉派小说也曾引起人们的瞩目。就整体格局而言,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在东西方文化撞击中蕴育新生的,近代以来的知识分子总是不断地向国外寻求建构新文化的动力。鲁迅在对传统文化的反省解剖基础上对外国文化采取一种开放态度,主张“拿来主义”,提出对外来文化应有一种雄大的“汉唐气魄”,有一种“放开度量,大胆地、无畏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