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伟健 《台声》2003,(8):32-33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在数千年的演变、发展过程中,以厚重、深沉的丰富内涵向世人充分展示了其不朽的辉煌,而其中的饮食文化更像是经久绽放的一支奇葩,引发无数的文人雅士为之陶醉,为其博大精深而赞叹。来自台湾的庄纪桢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  相似文献   

2.
中国三代领导人与台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门回归,使台湾问题更加凸显,而在海峡那边,令人关注的台湾选举正在进行。本刊特请台湾问题研究专家李家泉先生撰写了《中国三代领导人与台湾问题》、《李登辉和后李登辉时代》两篇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林咏荣先生所著《中国法制史》采用了广义法制说。他认为,中国法制史不仅在于记述中国过去的法律及由法律所形成的制度,而且要通过考察其沿革,分析其得失及其因果关系,以古为镜,以古明今。《中国法制史》包含了三方面内容,即法制史的分期、传统法的效力渊源、传统法的组成部分等。林咏荣先生倡导研究法制史要注意三种方法,一要关注史实以及史论的正确性,二是研究中国法制史要强调整体性,三要注重探讨研究中国法制史的可能性功效。林咏荣先生的《中国法制史》是台湾法制史学者的重要论著,其结构、内容、立场及研究方法等方面都表现了我国台湾学者在中国法制史研究上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孙中山先生,一生为民族的富强和国家的统一而不懈奋斗,祖国的宝岛台湾也一直萦系在他的心中,在其一生的著作和言论中,直接涉及台湾和台湾光复问题的有35处之多,而且他还四次到过台湾。第一次为谋划惠州起义而赴台中山先生在檀香山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推翻268年清朝统治、结束2000多年封建专制,同时创立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进而谋划并力争民主共和制下的“中国统一”。中山先生关于“中国统一”的思想深刻而厚实,其形成,与当时被日本割占的台湾密切相关;其影响,在始终与日本殖民统治者进行顽强抗争的台湾民众中得到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6.
6月27日至7月4日,以省政协办公厅副主任、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管建办主任张曹龙为团长的一行6人,应台湾国父纪念馆的邀请,赴台举办了"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百年沧桑总统府图片展览"。在开展仪式上,台湾国父纪念馆馆长张瑞滨、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管建办主任张曹龙以及台湾文化界知名人士代表分别致词。他们在致词中认为,孙中山先生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民主的先驱。中山先生具有崇高  相似文献   

7.
今年的4、5月,浙江卫星电视、中央电视台四套和一套节目连续播放台湾资深记者赵慕嵩先生的采访生涯及心路历程的专题报道。作为一个熟悉赵先生的朋友,我又一次为其传奇经历和“中国情结”所感动和震撼。现年65岁的台湾记者在13年时间里43次到大陆采访,除西藏、宁夏以外,他跑遍了祖国大陆,而且还驾驶越野吉普车体验了当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路。在大陆奔波路途之广、采访时间之长、报道之全面深入等方面,赵慕嵩先生无疑为台湾记者之最。  相似文献   

8.
叶木 《两岸关系》2004,(6):46-47
南京六朝文化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份弥足珍贵的灿烂遗产,其中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具有独特的魅力。特别是那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美味佳肴,受到了来南京采访的台湾记者交口称赞。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著名音乐史专家田青先生撰文披露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与台湾国纶公司进行合作出版中的一场风波。这一事件在海峡两岸近些年逐渐兴起的文化交流中具有某一方面的典型意义。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田青先生。田青先生现任《中国音乐年鉴》主编、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佛学院特聘教授,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副所长,是我国佛教音乐研究的学科带头人。他首先向我们介绍了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96年8月,台湾国纶公司出版了一套佛教音乐专辑《醒世梵音》,共4片 CD,分别收录了北京佛乐团、天津佛乐团、五台山佛乐团、辽宁千山佛  相似文献   

10.
《台声》2016,(1)
正2015年12月21日,应《孙中山台湾足迹》筹备委员会、广东人民出版社邀请,全国台联副会长纪斌出席了《孙中山台湾足迹》珍藏画册首发式,并同与会嘉宾一起为画册剪彩。纪斌在致辞中向孙中山先生表达了崇高的敬意。他说,中山先生毕生为追求祖国统一而奔波操劳,他提出三民主义,给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人民指引了前进的道路,临终还留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嘱。  相似文献   

11.
王家淼  张英秋 《台声》2005,(11):42-42
照片上所展示的这面旗帜是一面凝聚着台湾几代爱国知识分子忠于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思想、心向祖国、抗击日本侵略的伟大传统,珍藏了72年的台湾民众党的党旗。1999年12月16日,二二八协会理事长廖德雄先生将该旗捐赠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值此盛事,记述下台湾民众党的历史和其党旗的捐赠经历。1999年12月9日,应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协会的邀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一行5人赴台湾交流。期间在与王晓波先生叙谈时,谈到了蒋渭水及台湾民众党的历史,而这面旗帜的捐赠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相似文献   

12.
许多台湾人都误认为孙中山是国民党带到台湾的,其实孙中山先生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就同台湾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曾只身三次到台湾,在那里留下了革命的踪影,现在的“逸仙公园”即“孙中山台湾史迹纪念馆”,就是由孙中山先生第二次赴台时居住过的“梅屋敷”旅馆改建而成的。孙中山先生对台湾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  相似文献   

13.
温淑华 《台声》2003,(1):50-51
近日由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台湾历史文化渊源》(约34万字),是友人姚同发先生历经近4年辛勤耕耘的成果。在这部著作里,作者以丰富翔实的资料,朴实生动的语言,以多学科视野、大文化格局,阐述了台湾历史文化发展的轨迹,勾勒其来龙去脉,追溯其根由本源,厘清了台湾历史与中国历史、台湾文化与中华文化的源流关系,从而达成为台湾历史文化定位的目的。江泽民在1995年发表的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八项主张中提出了中华文化“纽带”论,1998年在钱其琛副总理倡导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实施“华夏文化纽带工程”。姚同发先生在此背景下…  相似文献   

14.
↑萧万长先生(左二)为镇江博物馆题词:馆展文物是镇江之宝亦是华夏之光(右一:镇江市台办主任左金霞,右二镇江市委副书记吴树南)2006年4月25日,应江苏省镇江市台办的邀请,台湾两岸共同基金会董事长萧万长先生、台湾华新丽华集团董事长焦佑纶先生等一行15人来镇江访问。笔者在接待中深深感受到了萧万长先生与镇江不解的情缘。从知道镇江到走进镇江上午11时,镇江市市长许津荣女士会见了萧万长先生一行。萧万长先生高兴地说,以往从许多中国传统名著、名篇中知道了镇江;后来我从老朋友那里渐渐了解镇江;15年前与镇江籍的一位名人相识并成了好朋友…  相似文献   

15.
张敏 《台声》2002,(7):11-12
日前,笔者再次遇到台湾“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郭俊次博士,故人重逢,分外高兴。他依然爽朗而健谈,依然心系两岸,为两岸交流而奔走。郭俊次先生是台南县人,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他经常说:“我是台湾人,也是中国人,这有什么不对呢?这有什么不好呢?”有时还要豪迈地加上一句:“我是中国人,我骄傲!”当台湾岛内一些“台独”分子混淆是非,否认一个中国原则时,郭先生站出来公开表示:“大陆是中国的一部分,港澳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也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和大陆,同属于一个中国,这有什么不对呢?这对台湾有什么…  相似文献   

16.
“愿共同为和平繁荣的新中国共同努力”。这是蒋纬国先生为我题写的条幅。这条幅是台胞田曼诗教授于1996年秋从台湾回大陆探亲时亲手交给我的。田曼诗是漯河市郾城县人,1994年随夫去台湾,现为台北中国文化大学教授、亚洲太平洋美学研究会会长、哲学博士。她与蒋纬国先生是留德同学,同为中德文经协会理事长和常务理事,在台湾国民党上层人士中和文化艺术界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最近,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江英彦先生荣获1999年度日本高分子学会国际奖。日本高分子学会中供精一会长来函通知:经该会评委会严格评选投票,通过江英彦先生获此荣誉,并邀请江英老夫妇出席5月19日在京都召开的第48届高分子学会年会。喜讯传来后,科技界人士认为,江美彦先生的成就与获奖,是我国化学研究领域的实力与水平在国际上的一次具体展示。而各界台湾乡亲闻讯后,亦无不欣喜。为此,记者专访了江英彦先生。江英老先生1926年出生于台湾桃园。在台湾岛读了小学、初中、高中。他读书非常用功,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相似文献   

18.
汪毅夫在台湾文学研究领域中,至少有两个别人难以相比的重要成绩。一是近代台湾文学研究的开拓,可说填补了大陆学术界的一项空白,其成果已见于闺版《台湾文学吏·近代文学篇》和《台湾近代文学丛稿》等书中。二是使研究由台湾文学向台湾文化扩展,其具体成果除了与吕良弼合著《台湾文化概观》外,还有新著《台湾社会与文化》。 俞元桂先生曾以“为学精细,长于考证”称赞他的这位得意门生;落实到这本新著,我则想用“显微”、“存真”等语来概括其著述的目标和特征。所谓“显微”,指的是毅夫常着笔于人们不甚注意的微小之处,加以细致的考辨、阐解,而其目的,乃是为了挖掘它们所涵纳的某种深层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9.
张我军 《台声》2013,(2):95-99
2012年,为纪念台湾文学家张我军先生110周年诞辰,北京台海出版社增订出版《张我军全集》。在增订编辑过程中,张我军先生长子张光正先生(何标)收到台湾文学研究学者秦贤次先生,发来的两篇张我军佚文。一篇是1949年7月刊登在台湾《台旅月刊》的散文《关西镇上看采茶》;另一篇是1928年9月发表在北京《新晨报》文艺副刊的小说《老北京》。遗憾的是,这两篇佚文发来时,新版《张我军全集》己付印,而未能收入。现将这两篇佚文分别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台湾建省,是由于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海疆发生危机,清廷审时度势而作出的一项正确决断。因此,台湾建省不仅是台湾史上划时代的大事,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大事。台湾建省,不仅促进了台湾的近代化建设和发展,也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其历史与现实意义深远而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