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森林 《今日广西》2010,(1):47-47
根据中国和东盟双方的构想,到2015年,这将是一个“包括世界1/3人口、占全球1/9生产总值、贸易总量可达4.5万亿美元、暂时排在欧盟和北美自贸区之后的世界第三大自贸区”。  相似文献   

2.
徐步 《时事报告》2009,(4):58-66
在过去50年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显著提高。在世界形势的发展变化中,中国越来越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因素。尽管世人在评论中国时会有不同的声音,持不同的立场和态度,但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中国在世界媒体的报道中已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国家之一,所有这些都能使人直接地体会到中国与日俱增的国际影响力。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指出,要“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在继续发展,以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突飞猛进,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对各国政府的管理效能和效率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跨入新世纪,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将开始第三步发展战略的伟大进军,进入建设小康社会并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今后的五到十年,将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实现“十五”发展计划,…  相似文献   

4.
金果林 《中国人大》2009,(23):13-13
2010年就要到来了。这注定是一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中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实施将进入“收官”阶段,有着“经济奥林匹克”之称的世博会将在上海闪亮登场,每一个中国人也将会享受到“全民医疗保障”的阳光,也有人预测中国经济总量在这一年将会超过日本,成为位居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  相似文献   

5.
一、中国要有登上世界“高技术舞台”的决心邓小平同志以一个大战略家的眼光审视中国的未来发展走势,从国际政治格局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高度,看待加快高新技术开发、提升我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地位的重要性和迫切性。1988年他在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指出,“下一个世纪将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1992年春,他在南巡讲话中再次强调,“高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明确清晰地表明了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决心。邓小平同志关于“在世界高科技…  相似文献   

6.
《当代广西》2009,(21):77-77
2010年1月1日,一个拥有19亿人口的世界第三大自贸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即将如期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我国商谈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也是东盟作为整体对外商谈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建成后有近6万亿美元生产总值、4.5万亿美元贸易总额,将有力地促进中国与东盟的全面经济合作关系,对实现本地区的共同繁荣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一、中国需要可持续发展,世界需要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更需要世界的可持续发展。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讲话中提出的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将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国内和国际环境压力使得中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跨国公司网罗高科技人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未来的竞争就是人才竞争,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人才短缺问题在世界各国越来越突出。在日本,预计今后10年科技人才将短缺160万至445万人。在欧洲,到2002年仅网络人才就将短缺60万人,其中德国、英国和法国将分别短缺18.8万人、8.2万和6.7万人。美国硅谷近年来也出现人才短缺现象。为此,西方跨国企业都想尽办法吸引和留住人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纷纷把投资发展的目标投向中国市场。它们在全球的经营实践中早就认识到,要打入并占领一个国家的市场,企业人员的本地化是必由之路。所以这些跨国公司打进中国市场后,皆加…  相似文献   

9.
走进世博会     
编者按:百年期盼,八年筹办,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了。这是中国的机遇,也是世界的机遇。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正在改革开放中快速发展变化的中国,展现在了世人面前,而世界也为我们奉上了精心调制的各色“文化大餐”。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之下,184个日日夜夜,上海世博会将书写中国同世界交流互鉴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0.
2月5日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在慕尼黑安全政策会议上的讲话——《变化中的中国与世界》(文见《时事报告》2010年第5期)中提到:许多人在问,一个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将如何与世界打交道?本期我们请来8住专家探讨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11.
金芒 《台声》2003,(4):12-13
进入3月,世界媒体又将目光聚焦在了中国。今年的“两会”格外受到中外媒体的广泛关注,一是因为今年北京“两会”不仅仅有人事上的大变动,更主要的是“两会”制定的治国方针和政策,将决定未来中国5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方向。而中国这个拥有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大国的发展,对世界的发展也将有着巨大的影响。具有历史意义的成功交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4年,曲折前行,到现在已经传到第四代领导人的手中。新一代领导人能否接好这根历史的接力棒呢?此次“两会”的成功召开无疑做出了最好的回答。香港《成报》3月16日发表了题为《新旧交替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2.
1984年,一个名叫海尔的小工厂在青岛创立。创立之初,海尔籍籍无名年年报亏。26年之后,这个曾经濒临倒闭的小厂成长为中国家电第一品牌、世界第四大白色家电制造商。海尔的发展。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电业从小到大、从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缩影.更是一代人心血和智慧的结晶,海尔以大无畏的开拓精神和。真诚到永远”的品质。让世界听到了中国的声音。这一切都和一个人息息相关。他就是张瑞敏。  相似文献   

13.
据统计,至2009年底,中国老年人口已达1.67亿,占全国人口的1/8,约占世界老龄人口的1/5,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老龄人口过亿的国家。预计到205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占到人口比例的31%。  相似文献   

14.
李峰 《半月谈》2004,(4):74-75
日本《工业新闻》最近刊登了一个时间表:“到2006年,中国将超过法国和英国,具备世界第四位的经济规模,进而,中国还有可能在2010年前超过德国,2020年前超过日本,2050年前  相似文献   

15.
荣长海 《重庆行政》2010,12(4):16-18
一、中国模式的独特性源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无论从何种角度讲,无论人们是否承认,在今天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模式都是一个客观存在。本文所说的中国模式,全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其具体内容已刊载于2009年第5期《开放导报》,那里将中国模式定位为现代化模式,  相似文献   

16.
在国家计委地区经济司、日本国际协力事业团共同举办的“中国城市化战略及其途径”研讨会上,与会的中日专家提出,借鉴国内外城市发展的经验教训,中国的发展应特别注意大城市圈的作用。  中日专家在研讨中指出,从世界各大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国民人口基本上都走过了从乡村到城市,再从分散的中小城市到大的中心城市集中的历程。21世纪是城市经济的世纪,大城市圈间的竞争和协作将决定新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目前,中国一些发达地区已出现一些在亚洲、全球经济中具有竞争潜力的大城市圈,但中国的城市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30%左…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后50年的发展证明,一个国家要实现繁荣和富强,科技是关键因素。21世纪将是个竞争激烈的世纪。中国要想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把科技发展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那么目前中国科技发展的状况如何?还存在什么问题?如何进一步发展?这里就相关研究作一综述,便...  相似文献   

18.
2001年世界经济出现了衰退迹象,由于我们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将发展的基点建立在自己的基础上,因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其不利影响,取得了一枝独秀的发展成绩。应该承认,对宏观调控政策的这一重大变化,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是不足的。扩大内需经历着一个不断实践、不断认识、不断提高的过程,到目前为止也还没有结束。2002年,世界经济仍将持续低迷,世界性生产过剩、物价走低、竞争加剧的现象将进一步发展。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加,稳定性下降。受其影响,外需增幅将有所降低。受外部环境的这一影响,内需增…  相似文献   

19.
曾几何时,飞机票难买是困扰中国人出行的一大难题,今天这种困惑已经不复存作。统计数字表明,“八五”期间(1991-1995年)中国民航发展的增长速度是国民经济的两倍,是世界民航的四倍。民航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货邮运输量三项指标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3%、25%、22%。中国航空运输在世界的排位由1980年的第35位上升到1996年的第11位,客运周转量由第33位上升到第七位。据统计,1995年,每24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坐过飞机,这个数字和发达国家相比或许不值一提,但纵向地比较一下,我们不能不惊异于这个数字的变化之快,因为,在80年…  相似文献   

20.
白羽 《前沿》2013,(16):87-8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竞争的焦点从技术和产品的竞争,转向更深层次的企业文化、人力资源和心理资本的竞争。一个企业想要在这激烈的竞争里独树一帜、持续发展,必须基于“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促使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员工满意度的关注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使所有参与者以一种更积极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中;同时,通过特立独行的企业文化,将心理资本软实力的开发纳入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增强员工的自我效能、促进员工个体成长发展和绩效提升,这才是现代企业的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