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种海峰 《长白学刊》2010,(5):146-150
目前学术界对于全球交往格局中文化;中突原因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表层原因上,很少去追究其更深层次的原因。正因如此,就无法令人信服地解释目前的全球交往格局为何是由西方国家主导的,为何主要是西方“化”非西方而不是相反?为何非西方文化整体上陷于被动应时的不利状态?从根本上说,全球化是西方“现代性”文化的充分表现,西方式“现代性”的扩散是全球化的本质特征;当代的全球文化冲突其实质是西方“现代性”对非西方“前现代性”的冲击。因此,对全球交往格局中文化冲突深层原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妥建清 《思想战线》2011,37(2):86-89
有别于西方现代性理论断裂、维新的传统,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表现出革新与内卷的两歧性。其悖论的原因在于中国文学自身具有的现代性因素,中国文学现代性重视空间体验以及跨语际交流所导致的变异。中国文学现代性的悖论提示,要以中国文学实践经验为基点,抵抗全球化语境中以西融中的反向理论融和,进而探寻中西理论会通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进程中,现代性必然是发展中凸显的观念与价值。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传统现代性的质疑、批判和反思成为20世纪末以来思想理论界的主流。其不仅指向现代性中的资本逻辑、工业主义、工具理性、个人主义等,而且指向现代性中的"一元"语境、模式化思维以及西方中心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等。现代性的多元反思不仅对中国认识世界发展历程以及全球化等问题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改革与发展的问题、中产阶层的培育与生长、多元价值观的整合等有着借鉴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丘 《理论月刊》2012,(8):153-156
现代性作为一种席卷全球的文化冲击,有其一定的普世价值,但因受到社会文化、观念、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现代性在中国演变和发展,并没有一味地遵循世界现代性的普遍规律,而是保持了自身的发展逻辑,西方现代性的基石是个人与权利的确认,而中国的现代性是在民族生存与民众富强的宏大叙事中开启的,它的构建呈现出与西方现代性不同的起点、路径和进程。中国现代性的构建表现出"中国现代性自觉",它是以民生为始基并烙有中国文化价值与马克思主义的印记的现代文明秩序。  相似文献   

5.
文化霸权与青年文化意识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祥 《理论月刊》2004,(7):53-55,65
全球化的扩展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各国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向世界推行其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文化霸权的威胁。树立具有现代性的文化意识,这不仅是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后发国家提出的问题在于:如何对待西方的现代性伦理价值体系,以及如何建构本国的现代性伦理价值体系。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地处理传统性、现代性、后现代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萧公弼是中国现代美学的早期开拓者之一,其《美学·概论》是最早系统译介现代西方美学的著作之一,也是最早的美学概论类著作之一,具有重要的美学史价值。该书自觉借鉴西方美学对佛教美学、儒家美学、道家美学等传统美学思想加以创造性阐释,在保持现代性品格的同时也彰显出独特的本土品格和传统特色,对客观评价中国现代美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学界对该书涉及的部分西方美学家认定有误,为此本文做了适当校正。  相似文献   

8.
王文兵 《思想战线》2011,37(2):94-100
现代化运动在创造其辉煌的现代性成果的历史进程中,不仅造成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种族与种族、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剧烈冲突,而且造成了人类发展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严重冲突,导致了日益广泛深重的社会危机、文明危机和生态危机。现代化运动的内在矛盾和双重性质及其特定历史形式所导致的现代性危机和世界性冲突,迫使各民族文化走上自觉自新之路,从民族文化自觉提升到人类文化自觉,通过"叩其两端而问"的平衡智慧,寻找人类和平共处、共存共荣的基本逻辑。人类文化自觉就是关于世界现代化运动的命运思考,要求我们超越乐观与悲观的极端情绪而正视现代性问题及其全球化后果的严峻挑战,冷静反思历史,积极筹划人类文化发展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9.
发展本质上是一个现代性概念,现代性发展观指引下的世界现代化运动给人类带来了物质上的盛宴,创造了一个现代性发展理念和模式的新神话,使现代人不自觉地迷失于发展主义和进步主义的幻象。20世纪中后期以来人类发展观的嬗变中,经典现代性发展观的普世性和合理性遭到质疑和颠覆,呈现出了从西方化向多样化、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从片面的经济发展向社会全面发展,从征服自然向保护生态、从线性进步向风险发展转变的趋势。科学发展观以塑造新现代性为旨趣、以包容开放的和谐思维凸显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实践及其世界性影响为全球化背景下创造不同于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新现代性、开拓人类和谐发展的新道路提供了极其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王雨辰 《理论月刊》2002,(10):76-77
全球化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后发国家提出的问题在于如何对待西方的现代性伦理价值体系,以及如何建构本国的现代性伦理价值体系.这就要求我们正确地处理传统性、现代性、后现代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吴晓黎 《思想战线》2005,31(1):92-96
西方人类学向来关注的是非西方的"非现代性"故事,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的人类学学科反思中,西方和非西方不平等的权力关系的知识建构方式受到批评.民族志<另类现代性>在展示某国营丝织厂三代女工如何在所谓现代性的语境中栖居的同时,质疑了关于现代性的人类学所包含的普遍、同质的现代性的预设.该民族志充分表达了对知识建构的自觉和反思,其中女性主义的洞识及其女性主义国际主义的政治议程也为后现代民族志写作实验增加了新的维度,并挑战了西方人类学最顽固的预设西方(男性)自我和非西方(男性)他者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化进程中显现的种种问题,是在世界全球化和中国现代化双重交织下展开的现代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处于现代性问题域中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性问题本质的深刻理解和正确判断。民族性是决定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基本走向的前提。在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指导下,立足民族性,辨析现代性的机遇和风险,培养世界历史性个人是建设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达到理论自觉的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13.
安东尼·吉登斯作为当代西方社会理论界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其著述几乎涵盖了现代性、全球化、政治道路、日常生活、风险和信任等当代社会理论的所有领城.吉登斯的社会理论体系由社会学现、结构化理论和反思性现代性理论三大部分构成,其中隐含着的逻辑主线是,以社会学观为基础,通过结构化理论的方法,对现代性的扩张问题进行反思与解读.  相似文献   

14.
比较互动:全球化语境下地方小族群文化发展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趋势下,我国地方小族群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必然会发生新的改变,跨文化交往会成为一种生活常态,与不同文化的比较互动成为地方小族群文化的现代变迁主要机制。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解读与相互建构,是一个文化得以自我确认、自我建构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从被全球化到与全球化自主对接,从文化自觉到自我现代性建构,构成了我国地方小族群自我现代性变迁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5.
鲍曼的文化批判理论是鲍曼立足于西方现代社会,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社会经历的结构性转型这一现实处境,在与西方主流社会学理论和文化理论进行对话和反诘的结晶。这一理论运用马克思唯物史观分析视角,借鉴了大量西方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成果,从人类实践与现代资本维度,揭示了人类文化的本质内涵及其在现代历史进程中的演变轨迹,详尽探讨了当今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境,对现代园艺文化和流动的现代性文化作了深刻的检讨和反思。经济全球化在今天已成为任何国家和地区谋求生存发展无可逃避的事实前提,中国现代化当前面临着"双重境遇",即既要积极建设"稳固的现代性",同时也正遭遇"流动的现代性"困境,鉴于此,这一理论自然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存在某种契合之处。其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有着方法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冷战结束后 ,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 ,“全球化”成为西方学术界和传媒的主流话语 ,各种理论流派迭出新说 ,令人目不暇接 ,但其归旨皆在强化“全球化”的话语霸权。“全球化”作为一种表述世界历史进程的学术话语 ,“定位于空间扩展。在某种意义上说 ,全球化可以被看做是现代性进入空间” ,“全球化”是“用全球取代普世 ,用空间取代时间”。〔1〕本文选择 2 0世纪 90年代西方全球化理论主要内容 ,择其要旨 ,缕述如下。  一、“全球化”概念界说1.作为变化进程的“全球化”。舒尔特认为 ,全球化概念与以往的国际化和互相依存概念…  相似文献   

17.
张广森 《长白学刊》2006,(2):47-49,96
中国非典型性现代性是在西方现代性催逼之下开始的。由于中国现代性缺乏内在的积极主动性,因此,中国现代性人性矛盾不仅仅是表现为一个精神与肉体相分离的现代性矛盾,而且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消极抗拒西方现代性所导致的性善与非性之恶的矛盾,传统德性人性与西方理性人性的矛盾,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矛盾。如何对待这个人性矛盾,保证中国现代性真正具有“中国印”,是中国现代性哲学担当。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消费理论的现代性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主义是现代社会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显著社会特征之一,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内在逻辑要求的外在表现形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跨国资本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消费主义正在对我国形成强大的影响辐射力。以现代性视角重新思考马克思的消费理论观点,并对消费主义社会形成原因和种种弊端进行分析,对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建构合理的消费理念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性构建的"元叙事"是中华民族求独立、求复兴和人民群众求生存、求发展的民生诉求。这是中国特定的文化特质和历史语境所造就的并区别于西方现代性构建的"多元现代性"的独特形式。它在塑造、参与中国现代性建构进程中催生出中国共产党的民生自觉,孕育出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推动着中国民生问题的转型。考察现代性构建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民生维度,有助于理解中国现代性的构建模式的发展的逻辑与整体目标。  相似文献   

20.
丁斌 《求索》2013,(11):86-88
西方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中自觉地实现了一种"文化转向",从单纯的武装暴力革命转向一种更为深刻的总体性革命。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的"转向"是从两个维度展开的:其一是将现代性理解为一种以反思性、批判性和革命性表达一种不断的自我否定、内在超越的冲动,体现为时间维度的辩证发展过程;其二是将现代性内在所蕴含的自我否定、自我批判的内在力量与人类形而上精神相互结合,将其立体放大到人类整个的社会历史进程当中,体现为空间维度的辩证发展过程。这双重维度及其统一表征了现代性的批判精神与人类理性形而上精神的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