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激光刻制印章印文检验的系统研究,是以文件检验基本理论为依据,借助电脑操作基本知识、激光技术知识和有关的绘图仪知识,通过实验观察,阐述激光雕刻印章的原理、构造,揭示激光雕刻印章印面图文特征产生的部位和原因,印面图文特征与软硬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对印面图文特征的共性、特殊性和稳定性进行分析,对特征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和命名,提出检验的重点和方法。研究的重点和中心内容就是印章印面可供识别的特征。现将研究情况简要介绍如下。1激光刻字机的原理激光雕刻机又叫激光书写刻字机,是一种融计算机、智能绘图仪、激光技术于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寻找同源性机雕渗透印章印文间的特征差异,探索检验鉴定此类印章印文的方法。方法制作了9枚同源性机雕渗透印章并盖印大量的印文样本,通过文检仪、显微镜等仪器观察分析印文特征。结果找出了同源性机雕渗透印章印文间的细节特征差异。结论同源性机雕渗透印章虽规格性特征符合好,但仍旧可以区分,检验鉴定要以细节特征比对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找出同源激光雕刻橡塑印章印文之间的特征差异,建立检验鉴定此类印章印文的鉴别方法。方法制作14枚同源激光雕刻橡塑印章,借助文件仪、显微数字分析仪等仪器观察分析其盖印的印文样本。结果找出了各种细节特征差异。结论同源性激光雕刻橡塑印章因其规格性特征符合很好,检验鉴定要以细节特征比对为主。  相似文献   

4.
试论光敏印章盖印印文的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光敏印章盖印印文形成机理 ,总结检验方法。 方法 查勘刻制光敏印章流程 ,制作光敏印章 ,观察其盖印印文特点 ,查阅相关资料 ,结合检案实践对印文特征进行评析。 结果 弄清了光敏印章的制章原理 ,提出了光敏印章种类鉴别和个体鉴别的特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凌敬昆  施少培 《法医学杂志》2000,16(2):108-109,111
制作了13枚"同版"渗透型印章和激光雕刻印章,分析了这些"同版"印章的印面特征和盖印印文特征.研究发现,相同条件下制作的"同版"印章的个体差异十分微小,如果考虑到各种盖印条件下,这些印章盖印印文特征的变化范围,"同版"印章印文的检验是十分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6.
目前伪造同源光敏印章印文的案件已呈上升趋势.通过对同源光敏印章制作原理、工艺过程及盖印过程等方面进行实验研究,找出了同源印章印文之间的差异,总结出了同源光敏印章印文的特点、鉴别方法及检验注意事项,可为鉴别此类案件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原子印章印文盖印相对时间的检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随着原子印章的广泛应用,涉及原子章印文相对时间方面的检验案件越来越多,由于原子印章具有电脑制作、一次灌油多次使用等特点,检验难度较大,有相当一部分检验案件因受检验条件影响而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荧光法判断激光打印文件朱墨时序的检验方法,并分析不同型号的激光打印机制成的文件与不同材质的印章印文的采墨时序的特征.方法 利用VSCS000文检仪和Photoshop软件,采用荧光法对激光打印文件与印章印文交叉部位的特征进行检验,并对不同型号的打印机制成文字与不同材质的印章印文交叉部位的荧光特征进行分析比对.结果 发现常出现的共性特征为:制成文字先墨后朱,交叉部位的黑色墨迹颜色变淡并可见紫色荧光;先末后墨,交叉部位常常出现黑色墨迹缺损的现象,在缺损处可见紫色荧光点.但也表现出其特有的特征.结论 不同型号的打印机制成的文件与不同材质的印章朱墨时序所表现出来的特征不尽相同,在具体案件鉴定中应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9.
文件上印章印文可变性印迹特征通常表现为印文上的异物印迹,文字线条的断线、露白,印文边框的缺损,浓重的印泥(油)点或团块,以及原子印章的套框、支撑爪的印迹等。根据印章的印面结构和印面附着物的变化规律,通过被检验印文与该印章印文的历时样本的比较检验,以印文的可变性印迹特征的异同,推断被检验印文的盖印时间。1利用印面结构不可逆变化特征鉴别印文盖印时间印面结构的不可逆变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印面结构的缺损、磨损特征。这类特征从无到有,由少到多,发展到不同的变化程度,标志印章印面的不同变化阶段。它的异同一般可以界定盖印的…  相似文献   

10.
关于原子印章的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子印章在我国始于70年代中期,其优点是便于保存,自身带印色,使用时可直接盖印在所需的文件上,且印文比一般的印章盖印的印文清晰,着色均匀,进行商贸活动时携带方便。在受理原子印章印文的检验中发现,如果采用常规的印章检验方法进行检验是不够完善的。因此,我们对原子印章的制作工艺流程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印章边框特征的产生原理及种类的分析与研究,阐述了影响印章边框特征的因素,提出了应用边框特征检验印章印文应注意的基本事项。  相似文献   

12.
光敏印章盖印印文的检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晓光  宋庆芳  罗顿 《政法学刊》2007,24(3):98-100
光敏印章盖印印文是司法鉴定中涉及真伪鉴别的一类新型印文。课题组以调研、实验研究、个案鉴定的积累为基础,对这类印章印文的特点和检验要点进行了操作层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高科技手段伪造印文的检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施少培  杨旭 《法医学杂志》1998,14(4):226-228
根据检案中积累的经验和实验研究结果从伪造印文形成方法、伪造印文特点、伪造印文检验要点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利用激光雕刻、彩色扫描打印、彩色复印等高科技手段伪造印文的检验方法。  相似文献   

14.
1案情简介1999年10月,河南省某市供电公司在对一企业的电表进行检查时,发现电表上盖有该供电公司印文的启封条有变化,打开电表后,发现该企业偷电漏电几十万度,怀疑该企业为偷电制作假印文,要求检验启封条上印文的真伪。为防止偷电漏电,该供电公司把印文盖印在卫生纸上作启封条,然后用胶带纸粘贴在所需封条的地方,特点是贴上后不容易揭开,既使揭开也容易破碎无法还原。送检的检材印文共5枚,排列整齐,只有一枚完整,印文字迹较清晰,为原子印章所盖印,印油颜色为红色。2检验步骤(1)印文为直接盖印形成,排除应用新技…  相似文献   

15.
利用激光刻章机雕刻、光敏印章机制印伪造印章印文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仿真程度较高的伪造印章印文的方法。鉴定实践表明,这类伪造印章印文趋于专业化、技术化,且伪造的印章印文与真实印章印文的相似度较高。依据传统的鉴定依据和方法难以鉴别真伪,因此从该类伪造方法对其特点和鉴定依据、方法要点进行研究,尤其是对伪造形成方式及特点的研究,有助于科学的鉴定其真伪。  相似文献   

16.
当前,与印文鉴定相关的并在鉴定实践中经常遇到的新问题和难点问题有高仿真印文的鉴定、变造印章问题、利用真实印文变造文件、同版印章印文、朱墨时序等,本文就高仿真印文的鉴定进行了系统阐述,介绍了各种高仿真印文,包括各种高仿真印章的盖印印文、复制印文、转印印文的伪造手段及其特点,并提出了高仿真印文的鉴定思路和要点。  相似文献   

17.
武峰  孔新华 《刑事技术》2003,(4):49-49,54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段正在向技术化、智能化发展。涉及印章案件由手工私刻印章,到电脑排版刻章,发展到现在利用计算机复制,通过彩色打印机打印到文件上的印章印文的伪造犯罪活动。1计算机复制打印印文的产生首先将所需要的原始印章印文用扫描仪扫描或摄像到计算机图文处理系统,然后对扫描的印文进行计算机背景处理,最后利用彩色打印机打印到所需要的文件纸张上。彩色打印机(喷墨打印机、激光打印机)是由黑色和彩色墨盒组成,彩色墨盒内是由三原色组成,分别是黄色、品红色、青色。计算机打印出的复制印章印文为红色,红色…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近年来我们受理的印章印文盖印时间鉴定实际案例进行系统的研究,较全面地阐述了印章印文阶段性特征中常见定性特征和定量特征及其在鉴定实践中的运用.并重点讨论了印文阶段性特征中定量特征在鉴定实践中的运用,初步探讨了进一步利用这些定量特征建立统计学模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先将真实印文用扫描仪扫描后输入计算机,经过图像处理后用彩色打印机打印,从而伪造印章印文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仿真程度较高的伪造印章印文方式.司法鉴定实践表明,这类伪造印文趋于专业化、技术化,且伪造的印文与真实印文相似度较高,依据传统的鉴定依据和方法难以鉴别真伪,甚至可能误导鉴定人员的判断.因此,本文指出,用色谱法对盖印印文和打印伪造印文的成分检测分析,从二者的溶剂和色料成分差异来判断其真实的形成方式,为科学的检验鉴定工作提供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20.
伪造印章印文的检验,历来是文检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不过是在不同的时期其所占比重有所不同。据统计,近十年来,有关印章印文案件的数量占全年收案总量的百分比从3.2上升至32.8,增长了十倍,并且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伪造印章的手段亦日趋智能化。因此,对于专门从事文件检验工作的人员来说,不断地研究伪造技术,总结工作经验,是适应社会进步及不断升级的伪造与反伪造矛盾的唯一出路。利用照相制版技术伪造印章进行经济诈骗的犯罪,是1998年3月,统一更换财务专用章之后才大量出现的。笔者对所受理的伪造印章案件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