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皮蝇蛆病是由狂蝇科皮蝇属的牛皮蝇 (Hypo dermabovis)、纹皮蝇 (H .lineatum)及中华皮蝇 (H .sinense)的幼虫寄生于牛的背部皮下组织所引起的一类慢性寄生虫病。在我国本病主要分布于西北、东北和华北地区 ,其中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和西藏 5个省 (区 )尤为严重。皮蝇蛆病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幼虫在动物体内移行造成的组织损害 ,使幼畜发育受阻 ,成年牛消瘦 ,产奶量下降 ,皮革的质量降低 ,其中以对制革业造成的损失最大。多年来 ,我国对牛皮蝇蛆病的防治技术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如采用倍硫磷、阿维菌素注射或浇泼等 ,取得了显著…  相似文献   

2.
(十一)多头多头绦虫病多头多头绦虫病是由寄生在赤狐、北极狐、狼、豺、貂小肠的多头多头绦虫(Multicepsmulticeps)引起的一种绦虫病。该绦虫的幼虫(脑多头蚴Coenurus cerebralis)寄生在马、牛、羊、骆驼、羚羊、獐、野牛及人的脑内。本病是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  相似文献   

3.
在青藏高原东部,中华皮蝇是引起牦牛皮蝇蛆病的优势虫种,受其危害最严重的是1~3岁的幼年牛。迄今的研究结果表明,成蝇飞翔季节在5~8月,盛期为7~8月。宿主内脏器官9月份寄生有较多的一期幼虫,继而在10~12(或11)月份达到高潮。11月到翌年2月(或3月)幼虫陆续移行到皮下,发育为二、三期幼虫,3~5月三期幼虫陆续离开牛体。笔者建议,在宿主内脏器官幼虫寄生高潮期及皮下出现幼虫的初期,即每年在11月份对牛皮蝇蛆病进行有计划地大面积防治。  相似文献   

4.
猪蛔虫(Ascaris suum)是一种土源性大型寄生虫,分布很广。猪蛔虫的正常宿主为猪,成虫寄生于猪小肠,幼虫则感染多种动物及人,引起肝、肺、肾组织损伤,但在异宿主体内很少见到成  相似文献   

5.
猪囊虫病     
猪囊虫病是由于猪带绦虫的幼虫(猪囊尾蚴或猪囊虫)寄生在猪或人体的各部肌肉(横纹肌、心肌、隔肌和舌肌)组织内,有时还可寄生在脑子里,所引起的疾病。野猪、狗、猫等动物也能感染猪囊虫。所以猪囊虫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动物病。猪带绦虫病是猪带绦虫的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里引起的疾病。人是猪带绦虫的唯一的终末宿主,同时又是它的中间宿主。猪带绦虫病患者是猪囊虫病的传染源。由于猪带绦虫病和猪囊虫病在人畜中间循环感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赤峰地区阿鲁科尔沁旗和巴林右旗牛体寄生的皮蝇属皮蝇主要为牛皮蝇(Hypoderma bovis)和纹皮蝇(H.lineatum)2种,其寄生数量以纹皮蝇占绝对优势.调查的荷兰牛和蒙古牛寄生的牛皮蝇蛆其寄生强度为3~139只,平均为31只.牛皮蝇Ⅲ龄幼虫在3月中旬落地率为6.9%,3月下旬为72.6%,4月上旬为84.7%,4月中旬为92.0%,5月上旬为95.8%.牛皮蝇Ⅱ龄幼虫在7~12月份牛体内检出数分别为9、27、55、75、134和173只.Ⅲ龄幼虫在4~6月分别检出数为21、47和6只.经对牛皮蝇Ⅲ龄幼虫人工孵化,化蛹期为1~3 d,化为成蝇为36~45 d,成蝇可存活3~6 d.  相似文献   

7.
临床检查了牦牛和黄牛体内寄生的牛皮蝇蛆 ,其寄生率分别为 84.2 5 %和 70 .2 8% ,寄生强度分别为 18.3 2个和 2 .17个 ;剖杀检查牦牛 114头 ,寄生率为 10 0 % ,寄生强度为 71.66个。经鉴定 ,牛皮蝇的种类有牛皮蝇 (Hypodermabovis)、纹皮蝇 (H .lineatum )和中华皮蝇 (H .sinense) 3种。弄清了牛皮蝇各期幼虫在牛体内的寄生季节、寄生部位、移行动态、三期幼虫寄生方位、入土化蛹羽化规律、成蝇活动规律等。药物防治试验证明 ,Ivomec注射液和国产的阿福丁片均是杀灭牛皮蝇蛆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8.
家禽嗜眼吸虫病是由寄生在结膜囊内嗜眼科的某些吸虫机械性的刺激和分泌毒素的作用所引起的家禽以结膜-角膜炎为主要症状的疾病。我国福建、广东、台湾等省均有过鸡、鸭、鹅感染鸡嗜眼吸虫的报道,1938年徐锡藩、周同钦在江苏省清江浦的家鸭眼内发现过鸡嗜眼吸虫。1981年10月出诊时,发现了家鹅嗜眼吸虫病,随后进行了调查研究,虫体鉴定为鸡嗜眼吸虫,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我们在进行畜禽寄生蠕虫区系调查中,发现在德宏州、西双版纳州的黄牛体内寄生一种血吸虫,经鉴定确为牛血吸虫(Schistosoma bovis Sonsino,1876),系国内首次记录。 据文献记载,牛血吸虫主要寄生在牛、羊的门静脉和肠系膜静脉中,有时也寄生在马、骆驼和其他哺乳动物,偶然亦可寄生于人体内。牛血吸虫主要分布在南非、埃及、意大利、印度、马来亚和印度支那等地,有的地区牛感染牛血吸虫十分严重,如在南罗德西亚有69%的牛只寄生牛血吸虫(Condy,1960)。牛和其他哺乳动物感染牛血吸虫病的临床衷现和病理变化,与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 japonicum)寄生所引起的病变很相似。  相似文献   

10.
羊脑脊髓丝虫病是牛腹腔丝虫产生的微丝蚴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微丝蚴随血液流到牛体表毛细血管,当中间宿主按蚊、伊蚊等吸血昆虫叮咬牛时,将微丝蚴吸入蚊体,在蚊体内蜕化发育成幼虫后到达蚊的吻突部,若蚊虫再叮咬绵羊或山羊(马骡等其它家畜)时,便将侵袭性幼虫传播给羊。幼虫在羊体内进入脑脊髓,损伤脑神经组织,而引起运动机能障碍。临床表现以麻痹为特征。本病发病率较高,约占12~60%,过去  相似文献   

11.
棘球蚴病是犬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的幼虫寄生于绵羊、山羊、牛、猪、骆驼等几乎所有哺乳动物的肝、肺等脏器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人类同样遭受感染,引起包虫病。本病遍及世界各地,在我国不少地区均有流行。现将我们在新疆石河子地区对绵羊棘球拗病的调查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12.
牛腹腔指状丝虫(Setaria digitata,Zinstow 1906)是引起马、羊脑脊髓丝虫病的病原丝虫,它的幼虫(感染期幼虫)经蚊虫传播至马、羊体内,引起以后躯麻痹为主要症状的脑脊髓丝虫病。中华按蚊是中间宿主,幼虫在其胸肌发育。 我们在进行马、羊脑脊髓丝虫病的研究时,为了获得更多的牛腹腔丝虫感染期幼虫,对  相似文献   

13.
胃蝇幼虫寄生于马咽喉部引起咳血一例段咏谭永庆(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730046)1994年10月,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用于生产免疫血浆的马中,有1匹马从鼻孔喷出黑红色血凝块,经临床治疗、病理剖检、病原鉴定确诊系咽喉部寄生马胃蝇幼虫引起咽部损伤。该马...  相似文献   

14.
嗜眼吸虫主要寄生于家禽眼结膜囊和瞬膜内,由于虫体的机械性刺激和分泌毒素的影响,使患禽发生结膜—角膜炎。该病对幼鸭危害严重。1984年11月我们对江苏省的吴江、昆山县爆发鸭嗜眼吸虫病作了调查,现将其结果总结如后。 (一)流行情况 吴江县个体养鸭户,1984年饲养雏鸭1900只,鸭群30日龄时,死亡824只,死亡率为43.36%。鸭群50日龄时,对1100只幼鸭作了检查,阳性1090只,感染率为99.09%,感染强度1~30条。同时对该县和昆山县的9个养鸭群进行了抽检,共检查77只鸭,阳性46只,每群均有感染。  相似文献   

15.
猪囊尾蚴是寄生于人体的带科有钩绦虫的幼虫,细颈囊尾蚴则是寄生于犬、狼等动物的带科泡状带绦虫的幼虫。两病的流行范围都很广泛,危害性较大,长期以来尚无可靠的治疗方法。 猪囊尾蚴病是人畜共患寄生虫病,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幼虫寄生于猪,也寄生于人。猪是其中间宿主,而人既是其终末宿主,又是中间宿主。本病可给病人带来极大痛苦,甚至造成死亡。患有囊尾蚴的病猪,轻者需进行无害处理,重者则需销毁,平均以每头猪损失35元计算,流行省份一年损失即达千万元以上,全国累计,每年几达亿元之多,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济经损失。  相似文献   

16.
牛巴贝斯虫主要寄生于牛的红细胞内,可随血液分布于各个器官组织,但各器官组织分布多少则有所不同。Callow和McGavin(1963),Callow和Johnston(1963)分别对牛脑等组织器官内的巴贝斯虫(Babesia SPP)进行了研究。Wright等(1979)和Commins等(1988)对感染虫体的红细胞在毛细血管中停滞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本试验对患牛巴贝斯虫病的水牛体内的虫体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爱比菌素秋季驱除绵羊消化道线虫药效期维持试验丁熙成杨文科姜悦平(石河子大学动物科学系832003)马林虎(新疆沙湾县乌兰乌苏乡兽医站)消化道线虫的寄生对绵羊的机械性刺激、毒素作用、吸血等危害造成机体的抵抗力下降、继发感染和慢性中毒,从而影响绵羊的生长...  相似文献   

18.
据调查,牛皮蝇幼虫病在甘南州各县均有流行,全州牛的平均感染率为83.96%,平均感染强度11.4(1~188)。 皮蝇幼虫严重感染,可使犊牛的生长发育受阻,乳牛产奶量降低,牛皮受到伤残,也能造成犊牛的死亡以及降低母畜的繁殖力和仔畜成活率,给  相似文献   

19.
自1986年以来,笔者用比赛可林治疗牛胎衣不下13例全部治愈。使用方法简便、经济,减少了剥离胎衣时对子宫造成的机械性损伤,缩短了疗程。  相似文献   

20.
嗜皮菌病(Dermatophilosis)是由刚果嗜皮菌(Dermatophilus Congolensis)致发的一种人畜共患的皮肤传染病,在由单一微生物引起的动物疫病中,没有几种象刚果嗜皮菌病那样致发各种动物发生如此惊人的临床病象。不仅对所有年龄的牛、羊、马属动物及许多野生动物有不同的临床表现,人也有自然感染的报道,而且刚果嗜皮菌无宿主特异性。本病虽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