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许多弊端和不完善之处 ,与社会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还相差甚远。应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维护社会稳定并促进改革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
实行社会保障,必须首先建立统一、规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还必须有充足的社会保障资金。否则,再好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是一纸空文,对保障对象来说如画饼充饥。我国社会保障中的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等所需资金基本上是国家财政拨款,有比较可靠的保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些社会保障事业在国家改革、发展、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社会保险,即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的保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发展过程中,改革、变化比较大,其基金时常发生一些困难。工伤、生育保险的基金状况还比较好,…  相似文献   

3.
中国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制度始于建国初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特别是企业改革的深入,这种社会保障制度不但覆盖范围窄,而且在实施几十年后变得越来越难以为继,应该加以改革和完善。以加强社会保障立法和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为核心,不断完善社会救济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优抚制度、社会互助制度等一系列措施,意旨在建立一个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为社会生活提供一个“安全网”,以保证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真正实现社会公平和市场效率有机的结合,和谐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社会保障制度事关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但现行的社会保障办法消极因素很多。本文提出了征收社会保障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构想。  相似文献   

5.
董力 《中国工运》2007,(10):7-11
社会保障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随着以社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这一制度在推动发展、深化改革、促进稳定中的作用日益显现。  相似文献   

6.
社会保障体系与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的两大支柱。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自由化进程的加快,WTO已经成为多边世界经济组织,加入WTO的过程就是经济市场化的过程。本文试分析加入WTO对我国社会保障工作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一、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工作的现状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初步建立起了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但现行社会保障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社会保障覆盖面小,基金的投资渠道狭窄,监督管理不…  相似文献   

7.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呼唤职工互助保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呼唤职工互助保险金德云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保持社会稳定,顺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特别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和“十五”计划期间,已经基本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社会保障制度正在完善之中。社会保障在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短时期内难以改变,农村的社会保障刚刚起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体依然是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在城镇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覆盖面窄,资金紧张,立法滞后,制度设计有待改进。在现阶段,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就应当从解决这四个方面的问题上着手。一、社会保障体系覆盖面窄,制度衔…  相似文献   

9.
《中国工运》2009,(7):58-58
肖云、杜毅在《社会保障制度》2008年第8期撰文认为,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解决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是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笔者认为,农民工社会保障领域存在着十个方面的主要矛盾: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重要性与受重视不够之间的矛盾;农民工在法理上的平等保障权与法制保障不足之间的矛盾;农民工社会保障诉求强烈与社会保障覆盖率低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非正规就业人员随着我国"全民创业"的发展必然不断增加,他们的社会保障也是"全民参保"的重要内容。总体来看,内蒙古非正规就业人员社会保障面临诸多困境,缴费型的社会保险和非缴费型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都存在问题。应该从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劳动技能培训、提高中低收入、发挥行业组织作用等方面来解决非正规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11.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为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安定社会、促进生产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的总称。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待业、失业、养老、医疗、工伤、人寿等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12.
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黄汝接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从1878年起至今有近120年历史。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工伤事故保险是德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四大支柱,是社会保障制度的主体。社会保障机构具有公共法人地位,在资金和组织结构上独立,强调自治原则。养老、医疗...  相似文献   

13.
张洋 《工友》2006,(11):4-5
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描绘了他理想中的社会:“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寂者皆有所养。”马克思、恩格斯所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其核心思想就是建立一个人人平等、人人有社会保障的“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些都为社会保障制度被确立为当今国际社会的一项神圣的人权制度奠定了基础。我国《宪法》也明确规定:“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发展为公民提供享受这些权利所需要的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事业。”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中也越来越凸显其社会影响和重要性。因而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中,立足于什么样的效率与公平价值观,无疑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生活的现实和远景发展都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刊启事     
《中国工运》2008,(1):57-57
财政部社会保障司由明春在《体制改革》2007年第9期撰文,探讨了社会保障的内容及其与公共财政的关系,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推进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一)进一步完善养老、失业、医疗及低保等各项城镇社会保障制度。一是努力扩大各项社会保险制度覆盖面。二是推动国家基本保险、企业补充保险和个人储蓄性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全面发展,平稳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6.
赵曼 《中国工运》2006,(10):55-55
赵曼在《体制改革》2006年第2期撰文认为,“十一五”时期,是加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时期。在我国人均GDP已经跃上1000美元台阶的重要社会转型时期,使社会保障基金运行步人良性循环的轨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国家基础性工程。一、社会保障基金缺口。社会保障基金缺口涵盖多个项目,下面以社会养老保险(简称养老保险)为分析样本进行论述。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可以归纳为:“统一制度、广泛覆盖、分担责任、更新机制、多重层次、规范管理”。  相似文献   

17.
《中国工运》2009,(2):56-56
杨志明、莫荣、苏海南、刘秉泉在《中国劳动》2008年第11期撰文认为,新时期劳动保障制度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实施扩大就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为重点,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更加充分的社会就业;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重点,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以继续深化企业工资制度改革为重点,实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  相似文献   

18.
《时代风采》2009,(2):12-13
社会保险是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由社会集中建立基金,以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能够获得国家和社会补偿和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9.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现状与政策取向郑功成在《社保财务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1期撰文分析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现状与政策取向。近20年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受经济、社会、政治乃至历史传统因素的影响,社会保障仍然面临严峻挑战。一是保障不足,大多数国民未被纳入社保制度之中;二是责任不清;三是立法滞后;四是新制度的有效性不高。参保率低、资金不足只是上述问题的表象。从中长期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目标,应该是在公平的建制理念指导下,让社会保障制度尽快定型并成为全体国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在维护…  相似文献   

20.
本刊启事     
《中国工运》2007,(11):54-54
董月鲜在《经济预测分析》2007年第30期撰文认为,农民工是介于农民与工人之间的一个特殊社会阶层,过渡性是农民工群体最基本的特征。农民工的过渡性特征决定了针对这个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也是过渡性的,社会保障的基本制度安排所提供的是一种“过渡”的途径和机制。针对农民工群体自身构成的复杂性及其对社会保障需求的差别,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以就业方式为标准对农民工群体进行划分,实行分层分类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