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物质与精神是哲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一个人的生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物质生活:另一个方面是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对每一个人来说.无疑都是需要的,但是一个人只有物质生活没有精神生活是不行的.而有了充实的精神生活,就算物质生活差些.就算困难大些,也能忍受和克服。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正在被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包围着。生活作息没有规律,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越来越少(所谓按钮式生产、坐式工作、卧式生活),身体超重,精神紧张、忧郁,吸烟、酗酒,高盐、高糖.高脂肪的饮食使热量摄入过多……  相似文献   

3.
廖小琴 《前沿》2005,4(6):157-160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调。社会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和谐发展。人的精神生活的和谐发展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其推动力量。在当代中国,促进人的精神生活的和谐发展符合社会和谐发展的要求与目的。促进人的精神生活的和谐发展,需要在消除各种不和谐因素的过程中实现。关键是要从根本上确立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平衡发展的价值取向,重要路径是承认和高扬先进文化建设的内在价值。  相似文献   

4.
潘华实 《前沿》2012,(10):7-8
精神生活在当代中国有重要地位。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应该是丰富的、健康的、向上的、和谐的,但现实生活中,当代中国部分人的精神生活有不丰富、不健康和不和谐的地方。构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同时实现精神生活的多样化,努力改善并合理引导人们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5.
共和国成立以来的60年,中国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变迁,到政治生活、精神生活、文化生活的丰富,无不折射出社会的进步。《中国生活记忆——建国60年民生往事》这本书正是献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献给勤劳勇敢、热爱生活的中国人民的一个礼物。  相似文献   

6.
精神生活是人的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推动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近代西方形而上学将人的精神生活理解为脱离现实生活的抽象思维活动,从而使精神生活变成了抽象的逻辑思辨。马克思认为精神生活是在人的物质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精神生活对人的物质生产生活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不仅为我们理解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帮助,而且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龙兴海 《求索》2007,(11):37-40
现代化作为蕴含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内涵的历史演变进程,其中包含着人的精神扬弃传统性、获得现代性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运动在其直接现实性上表现为人的精神生活矛盾;处于当前中国现代化境遇中的人的精神生活矛盾,突出体现为信仰冲突、理想冲突、价值冲突和文化消费冲突;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与化解这些精神生活矛盾,是推进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现代中华文明的必然要求;旨在引导人们解决其精神生活矛盾的社会导向,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一是必须把握好导向的目的性维度;二是必须把握好导向的统摄度与整个点;三是必须把握好导向解释系统的科学性要求;四是必须把握好导向的层次性与梯度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正经历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快速转型,急剧的社会变迁与结构分化,对人们的精神生活产生巨大的冲击,以社会断裂为背景的精神生活的断裂样态越发显现。现阶段我国公众精神生活水平调查显示,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生活的便利度与丰裕度明显提高,然而精神生活水平却没有同步递增。信仰的缺失、物欲的膨胀,不断冲撞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日益加剧的社会分化,更是迫使人与人、人与社会间的张力不断加大。鉴于此,探讨精神生活断裂的弥合路径,应着力于统一价值信仰的主导性与多样性,平衡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并努力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发展性成果全民共享,以提高社会公众的精神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当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形态亦出现了新样式、新格局、新品质。生活压力不断加大,很多从未遇到的问题困扰着人们。然而,从总体上看,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状态显得生机盎然、活力四射、丰富多彩、昂扬向上。用老百姓自己的话说,这种生活变化就是:生活更加有滋有味了,更有奔头了,更有动力了。借助“动力”这个比喻,可以说,当代中国人生活形态变化的表象背后有着强大的生活动力。作为社会发展的社会心理资源,生活动力体现了一种时代精神和社会心态的风貌。那么,当代中国人  相似文献   

10.
生活的镜子     
镜子能照出人的容颜,回馈形象,反映物态。崖壁是青山的镜子,湖泊是流云和飞鸟的镜子.土地是农民的镜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历史是现实的镜子。镜子无处不在,人就在镜子里生活。  相似文献   

11.
我的外婆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小时候因为家里贫穷,几乎没有读过书。所以,在以前的生活中,外婆除了照顾家人、做好家务外,没有其他精神生活。我是跟着外婆长大的。记得两三岁时,外婆每个周末都会早早地把我叫起床,把家收拾停当后,便带着我上街,穿过一条不长的小道后,就进入一个很大的房间,里面坐着很多人,他们嘴里不停地念着什么。这时,外婆会带着我坐下,然后和他们一起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的文化生活里面,有没有科学精神,这是个值得打个问号的问题,在中国文化现象里面,是不是都具有科学精神?这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生活、衣食住行要不要科学精神来进行指导?所以关于科学精神,现在有两种意见:第一种是科学没有精神,  相似文献   

13.
王守颂 《前沿》2014,(13):146-148
休闲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是在基本物质生活需要满足之后,对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它可以让人摆脱物质主义的束缚,自由自觉地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实现人的生存意义。今天,休闲逐渐成为影响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的核心因素,是人们生活质量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再次确证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命题的划时代意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出场绝非偶然,其闪耀着熠熠的理论之光,昭彰着深邃的历史之思,回应着迫切的实践之需,是理论、历史、现实三重逻辑统合作用的成果;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创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自觉,遵循社会历史演进规律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觉,回应人民美好生活、国家繁荣昌盛、世界文明演进需要的行动自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科学认识并阐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出场逻辑是理论研究与实践推进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15.
蔡家成 《小康》2013,(1):77
提及休闲,在改革开放前,中国人基本没有休闲度假。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不再仅仅围绕工作这一个中心转动。这要归功于中国持续三十年的高增长使得人们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服务产品、精神产品不断丰富。建国初期北京处处可见工厂。然而,休闲时代必然引起城市的变动。目前大多数地区高污染高能耗的工厂都在外迁。未来城市变革的方向主要是调整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16.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进一步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规范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的管理.促进基层低保规范化建设.现就加强最低生活保障档案管理工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17.
生活是由工作、学习、兴趣、爱好组成的一道大餐。每个人的性格迥异,兴趣所致,爱好也是各有不同。我在生活之余,除了喜欢文字外,就喜欢买彩票了,而且从来没有间断过,虽然没中过大奖,但还是乐此不疲。回顾这两年买彩票的历程,我发觉,在不知不觉中,已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态度、生活性情、生活理念也改变了。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同志在中纪委七次全会上强凋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讲操守,重品行,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胡锦涛同志这一重要论述,旗帜鲜明地对领导干部的生活情趣、品行等提出了明确要求。所渭生活情趣,它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追求,对生命之乐的一种感知,一种审美感觉上的自足”。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的志趣与爱好,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发展趋势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由于物化隐忧加剧化、社会责任感淡薄化、奢侈消费过度化、精神文化消费单一化等精神生活失衡的特征显现,迫切需要全面考量各种现代性思想对重建当代精神生活的重要意义,推进中华文化传统的现代转化,培植强大社会化的精神力量,建立适应新的形势要求的精神生活范式,以彰显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0.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应有之义。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体现在个人精神生活富足和社会文明程度提升,体现在与物质生活富裕共同推进,体现在有效满足更高水平的精神文化需求,体现在全面提升国家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体现在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精神生活等方面,并呈现出无形性、全面性、动态性、差异性、阶段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