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斯大林时期“官僚特权阶层”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的"官僚特权阶层"形成于斯大林时期,研究它的形成不仅在学术上具有意义,而且对于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也具有借鉴价值。本文利用新的中文资料和俄文资料,试图分析斯大林时期"官僚特权阶层"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赵婷  王聪聪 《唯实》2012,(12):91-94
官僚特权集团是研究苏联剧变的重要维度,它在苏联剧变整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新阶级》一书对苏联模式在苏东的实践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将掌权的官僚集团称为"新阶级"。吉拉斯所说的"新阶级"实质上就是指官僚特权阶层。虽然对官僚特权集团在苏联剧变中的作用有不同的意见,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存在严重破坏党的先锋队形象,破坏了党的政治合法性;也成为改革苏联模式的的障碍和阻力,阻碍了社会的全面发展。可以认为,苏联特权集团的利益取向直接加速了苏联解体。  相似文献   

3.
正自赫鲁晓夫时期起,特别是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苏共党内形成了一个腐化堕落的官僚特权阶层,与人民群众渐行渐远。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特权阶层为使非法占有的国家资源合法化,极力推动社会主义苏联  相似文献   

4.
20年前,雄踞世界第二强国地位的社会主义苏联顷刻瓦解。苏联亡党亡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综合的,但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中央推行一条自我否定、自我丑化的机会主义路线,是苏共党内特权阶层在西方反共势力左右下主宰了这场历史剧变。社会主义的历史被否定,必然会直接危害到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导致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理论的背离。苏联的覆亡,在一定意义上说,是适应了既得利益的官僚特权集团需要的一场自我政变。正确总结苏联亡党亡国的历史教训,对于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改革的正确方向,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曾经取得辉煌成就的苏联共产党之所以败亡,是因为在苏联共产党内部形成了一个“特权阶层”,正是由于他们为维护自身的利益,置党、国家、人民的利益于不顾,专权保守,贪婪腐化,使苏联共产党日益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失去了自己赖以生存的根基,最终导致亡党亡国的命运。  相似文献   

6.
乐朋 《唯实》2009,(10):94-95
苏联解体的成因之一是权力腐败。特权阶层疯狂敛财肥己,平民百姓怨声载道。执政的苏共和苏维埃政府为何放任腐败蔓延,他们没有开展反贪惩腐吗?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转型时期利益集团的政治参与对于俄罗斯社会转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研究俄罗斯利益集团的政治参与,首先要对俄罗斯利益集团形成发展的成因进行分析。俄罗斯利益集团的形成是俄罗斯型的必然产物。俄罗斯利益集团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苏联时期的官僚特权阶层是历史根源;俄罗斯转型时期政府推动和政治制度缺陷是政治根源;俄罗斯转轨时期市场经济的缺陷是经济原因;俄罗斯激进的思想和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政治文化是文化根源;俄罗斯转型时期的阶级阶层的分化是社会根源;俄罗斯利益集团政治参与的需要是内在的自身因素。  相似文献   

8.
列宁时期,因为战争的需要,苏维埃国家建立了高度集中的官制,这种官制助长了苏维埃国家干部特权的滋长。领导干部高工资,住房特权化,国家机构臃肿,人员膨胀等等,官僚主义现象日益严重。列宁时期苏维埃国家干部的特权现象为此后苏联"官僚特权阶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和考察列宁时期苏维埃国家干部的特权现象,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苏联解体是社会主义发展运动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并对新时期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多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在探究主要因素的同时也不可否认某些"边缘因素"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影响。追求利益是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利益的二重性矛盾始终是困扰人类制度安排的"逻辑难题"。苏联解体前夕部分苏共高层人员和社会精英基于既有"特殊利益"的承袭化诉求以及行为导向,在很大程度上是导致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从政治哲学层面思考社会阶层变迁、特权阶层和社会精英的利益诉求对社会制度变迁的影响,为多维视角解读苏联体制终极的内在机理以及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提供有益的历史参照系。  相似文献   

10.
苏联解体的政治经济根源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解体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政治上高度集权,经济上高度集中,官僚特权集团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及苏共领导人的错误决策无疑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苏共垮台的原因复杂,其中最主要的是苏共自身出了问题。作为执政党,苏共没能很好地发展经济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苏共特权阶层的存在又极大地伤害了人民对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的感情和信任。失去民心的苏共被她一直代表的工人阶级和苏联人民所抛弃,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和平环境下,苏联党和政府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改革,以迅速推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由于官僚特权集团的阻挠,赫鲁晓夫改革最终失败,勃列日涅夫中止了改革,而戈尔巴乔夫以特权者和改革者的双重角色则将苏联引向了崩溃。战后苏联改革失败的教训告诉我们,在改革中必须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  相似文献   

13.
李凌 《党建》2010,(4):61-61
在苏共垮台前不久,即1989年前后,苏联社会科学院曾作过一个“苏联共产党究竟代表谁”的调查,结果是:认为苏共代表劳动人民的只有7%,代表工人的只有4%,而认为苏共代表官僚、干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达85%。这项调查说明,苏共已严重脱离群众。尽失人心,遭到了普遍唾弃。  相似文献   

14.
《苏联兴亡通鉴》把苏联兴亡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给出了10个方面的深刻总结,既包括成功经验,也涵盖失败教训。苏联崩溃的根本原因在于苏联社会长期的过"左"的路线和过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同社会主义社会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自由民主与法治的矛盾,党政官僚特权集团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大俄罗斯主义势力同各族人民的矛盾。苏联历届领导人对此认识不到,更无法妥善加以解决,终于酿成全面危机,导致亡党、亡国和亡制。把苏联崩溃这样重大历史事变,归结为个人错误是可悲的难心史观。苏联的失败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坚持教条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灾难。苏联不是毁于改革,而是毁于拒不进行改革。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与时俱进、变革创新的社会,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复兴发展的历史必由之路。高放教授总结历史教训,研究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经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胜利前景充满信心、矢志不渝。  相似文献   

15.
列宁时期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两条道路,20世纪30年代确立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主要是继承了第一条道路并形成一种备战体制。战后苏联共产党一直坚持备战体制,未能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进行根本改革。苏联共产党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纽带,取消苏联共产党的领导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的关键节点。  相似文献   

16.
宋惠昌 《新视野》2003,2(1):72-74
原苏联的解体,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包括文化上的因素。在原苏联共产党统治时期,苏联社会始终没有形成与其政治体制相一致的文化,并且二者之间越来越对立。所以,文化的多元性与政治上的高度集权、文化的社会性与政治上的实用主义、文化的科学性与学术政治化、文化的开放性与政治体制封闭性之间的尖锐矛盾长期不能解决,这就是说,苏联共产党并没有取得文化的领导权。这是导致苏联政权迅速解体的一个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斯大林时代和赫鲁晓夫时期,苏共内部的特权阶层尚未形成,但是只对苏共高级干部开放的"特供商店",折射出苏共特权阶层已具雏形。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片面追求干部队伍的稳定,逐渐发展到领导干部事实上的职务终身制,特权阶层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18.
《世纪桥》2017,(9)
苏联作为拥有100多个民族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民族问题一直是其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民族问题是几个世纪以来沙皇俄国不断向外侵略扩张留给苏联的历史遗留问题,同时苏联时期不正确的政治经济政策、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干涉等又使苏联的民族问题更加尖锐,最终民族分裂,苏联解体。且苏联后期背离社会主义、放弃共产党的领导也是民族矛盾激化,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王立新 《理论学刊》2004,4(10):33-37
在苏共败亡的诸多因素中 ,党的组织制度的衰败是带有根本性的原因。苏共党的组织制度以高度集权为主要特征 ,缺乏竞争机制 ,存在官僚特权阶层 ,严重损害人民利益 ,阻碍了观念更新和理论创新。工人阶级执政党必须以此为鉴 ,实行制度创新 ,尤其要建设党的代表大会的年会制度 ,竞争性的选举制度和任期制 ,有效制衡的监察制度 ,党代表的常任制 ,中央委员会与地方各级党委会的集体领导制度和民主集中制。  相似文献   

20.
李斌 《世纪桥》2013,(12):69-71
苏联解体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个重大事件,十余年来,对于苏联解体的原因一直是个热点。本文试图从社会建设的角度,探析除政治、经济、国际环境等因素之外的社会因素在苏联转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尤其是其对苏联转型表现出来的"变革激烈"与"参与冷漠"并存等特征的影响,从中总结社会建设的经验教训,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